“有效预习”在法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探析

2014-03-28 21:52冯毛毛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有效预习法学课前预习

冯毛毛

1 问题的提出

“预习”是在学习新的知识前进行前提准备以达到更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就学习新的知识来说,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对预习的方法、深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预习任务,为完成预习任务预习方法及深度显得尤为重要,能够较好的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更易于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目前,中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对于预习这个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环节重视不够。事实上,无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相关能力的煅炼与培养都取决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及深度。若不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1.1 对课前预习不重视,受原有学习习惯影响较大

教改首要就是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为主体,改为“学”为主体,实质是强调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改无疑对学生的听课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由过去上课只管听,变为课前预习加课中思考、讨论,课后总结的方式。在听课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课下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多了,要求准备的质量更高了,需要占用学生更多的心思及时间才能完成,这对于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在过去这种被动学习习惯影响下,很多学生对预习有抵触心理,不愿意做出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预习忙于走形式,极少有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想尽办法去查找资料、钻研学问。

1.2 收集资料途径受限,预习效果难有成效

教学三方式的转变,取决于学生的配合,只有“教”与“学”实现有效互动,才能让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由于以前学生并不需要查找资料也能通过课堂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因此,学生并未积累下查找资料的途径及手段。事实上,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十分有限,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网上搜索来完成,多数简单利用各种搜索工具进行泛泛收集,或者直接到网上找现成的答案;介于各种原因较难登录各类期刊网,学者的论文及学科前沿动态掌握很少,甚至没有;图书馆借阅相关文献,耗时耗力,为了完成预习任务而去大量借阅资料的学生极少。出于基本单一的资料来源,课堂中常出现大家看法惊人的一致或相似的现像,导致课堂上无法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

1.3 对预习缺乏兴趣,通过预习不能提出疑问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周围的事物、现象都与法学息息相关,到处都是与法学有关的话题,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却提不出任何疑问呢?当我们反问学生时,大都茫然已对。固然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是很主要的原因,但更深次的原因在于缺乏兴趣,只有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有好奇才会有进一步的疑问,有疑问才会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当解决疑问成为首要目标时,我们的学习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若学生没有疑问,我们该如何教呢?

2 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原有授课方式阻碍学生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长期被认为是最好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虽经多种变动,如增加提问环节、讨论环节、案例分析等,但总体看,这些环节也只是讲授法的一种修补。在长期坚持讲授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材目录,逐一、详细地讲解教学内容,学生上课带耳朵听课,做好笔记就会把这一节课的内容都掌握到。学生课前是否预习并不重要,是否思考也不重要,因为课堂中教师会深入浅出地把所有原理讲透彻,不待学生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老师已经通过讲解都解释到位了。长期如此,学生就对老师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没必要自己去预习,也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预习习惯,更不可能提出问题。

2.2 学生就业及升学压力增大,无法专心投入学习

法学专业虽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近几年缕被列入难就业的专业之一。本专业这一尴尬的地位,也影响到了法学在校学生。一般在入学初始就到处打听、收集各种就业、升学信息。法学二年级开始就为自己的就业大计或升学大计进行疯狂的努力。如,准备先就业的,关心有利就业的各种证如何顺利通过,长时间处于疲于应付种种考试中,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中,有利于就业或考试中会用到的学科知识就投入时间精力学习,其它则应付。准备继续升学的,也不例外。对法学教学造成较大冲击的莫过于司法考试与考研,近年更是出现一入学就准备司考与考研的趋势,在强大的就业与升学压力之下,学生能保证按时到课就很不容易了,更难将精力投入到课前预习中。

2.3 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影响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组织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课前预习的题目及预习实施中的组织都将影响到学生的预习效果。能过观察,课前教师能下发较为明确具体的预习题目的,学生的预习效果则大大加强,若课前教师只是笼统地告诉学生下节讲课内容,要求学生自行预习,学生的预习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很多学习不预习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预习了却抓不住主要核心知识点,或者不知道去哪查找资料,怎样查找资料,或者预习题太简单认为没有必要专门预习,或者预习题太难没有实现的可能等。

2.4 缺乏评价机制,预习的向前推进缺少动力

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一考定成绩,平时是否做预习,预习效果如何并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甚至预习不预习差别不大,因此,学生对于预习全凭感觉,没有更加强有力的激励机制,预习无法长期坚持是必然结果。

3 问题解决的措施

3.1 整合教学内容,坚持课上、课下相结合

改变教师的思维定势,不要以讲清、讲全知识点为教学目标,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知识体系细化,如可分为背景知识、基础知识、前提知识、核心知识等,对于其中的背景知识、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解决,课堂设置问题进行检测即可。前提知识主要指相关学科中与本学科有关联的知识,由学生做预习,课堂不做更多介绍。建立在背景知识与基础知识之上的核心知识,应对其进行分解,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浅层问题由学生通过预习解决,深层的问题应在课堂重点解决,并深入挖掘,注意掌握的深度。

3.2 细化课前预习题目,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预习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生而有之,而是通过教师引导慢慢俱备的。为了让学生这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从预习题的布置开始,教师就要精心准备,需要学生通过预习完成的可以是相关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也可以相关背景知识的收集,或者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归纳总结,或者需要阅读的课外资料等。关键之处是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问题,即通过预习希望学生能解决的具体的问题,甚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都应有明确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将预习中发现的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师提供的问题既要满足上节课知识复习、巩固的需求,也要满足下节课引入新课需求。

3.3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学生提不出问题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为自己、为教材树立的权威上,压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与想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这种权威适当降低,在课堂中创设平等、和谐、轻松的问题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自己,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激励,如,提出的问题能抓住核心知识点的、有创造性的问题、意义深远的问题等平时成绩可从高。对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认识,从而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在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方式、方法,对于学生钻牛角尖的问题要做到既不打压积极性,又能提高问题的质量。

3.4 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授课模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应始从问题出发,着眼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预习问题的设计中,应努力讲究问题的艺术,做到有启发性、选择性、并能激起学生的探讨、争辩为最佳,真正发挥问题的作用。通过大量的预习工作,学生可能已经产生了很多疑问,教师要及时接纳学生的疑问,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下节课学习的起点,相信学生出于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心理,会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课堂教学能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学生感受到预习的乐趣及预习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后,才能更愿意主动完成预习。

3.5 完善检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有效完成预习

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光有布置不行,一定得有相关的检测机制,否则学生预习的程度教师不了解,课堂上就无法做到有的放肆。教师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可在课前几分钟通过提问,考察预习问题的解答思路、收集资料的程度等;学生有资料夹、预习本的,还可通过抽查来完检测;也可利用网络依班级建立相关的讨论区,随时掌握解答学生疑问并掌握预习程度。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与评价机制相匹配才能收到效果,否则将流于形式。评价机制既涉及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也涉及到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我院今年主要引入过程性考核机制,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由课堂发言、期中考试成绩等组成,目前,平时成绩的分数组成中是否包括课前预习所占比分,由任课教师自由确定,通过近一年来教改的实施,预习所占比分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越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周新军,万小平.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法学课程教学改革[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80-82.

[2] 田春苗,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法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3):101-102.

[3] 张旭,黄少彬,赵建花.基于能力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23-126.

[4] 王连合,高校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杜绝“主动讲授”[J]临沂大学学报,2014(4):27-31.

[5] 胡之芳,刑事诉讼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69-71.

猜你喜欢
有效预习法学课前预习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析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初探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