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综述

2014-03-29 18:43孙立冰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城镇化教授区域

孙立冰

(1.吉林财经大学《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长春130117;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448)

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综述

孙立冰1,2

(1.吉林财经大学《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长春130117;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448)

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主办,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于2014年5月10日至11日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7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大会主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三个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

在开幕式上,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教授作了主旨演讲。他通过梳理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市场决定理论,指出,无论是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市场决定论都存在致命缺陷,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完全依赖于市场并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调节和市场调节均有功能性优势和劣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当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互补性,形成高效市场、强能市场与高效国家、强能国家有机结合的“双高”和“双强”格局。这样,既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良性调节功能,还能在顶层设计层面避免踏入新自由主义陷阱,产生金融经济危机风险和贫富两极分化境况。同时,程恩富教授强调,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上,必须正确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决定性作用论”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性作用论”的本质区别,更好地发挥市场和国家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二者功能性作用的强强互补和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胡钧教授指出,不同的社会制度就有不同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不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只强调政府配合市场和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社会主义政府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到党和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的实现上,切实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切实发挥政府在宏观领域方面对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导向作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杨承训教授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特殊性在于政府要解决国家方向问题,市场解决微观资源集聚问题,让政府来规范市场行为,而不是任市场肆意妄为。他还指出,要解决当前中国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就必须在全面提高治理能力的前提下实现治理现代化,特别是要坚持在治理过程中推进改革与发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仉建涛教授指出,与韩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时间跨度和增长速度,但增长质量和人民生活品质却远不如日本和韩国,其原因既有生产力和科技方面的问题,更有经济体制和政府机制方面的问题。仉建涛教授认为,在我们的经济增长成份里包含太多的杂质,即包括太多的无效增长(有经济活动发生,但无财富积累)、有害增长(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虽然也拉动GDP增长,但却造成人们健康受损)和虚无增长(统计数据上的增长),这些都是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国家深化体制改革加以完善。

定稿日期:2014-06-15

针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郭飞教授用“六大创新”进行了总结,即:性质创新、功能创新、形式创新、体制创新、布局创新和结构创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大国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有机结合之先河,不仅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动力与宝贵经验。

吉林财经大学丁堡峻教授和南京财经大学何干强教授都认为,中国的改革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要结合实际,从具体内容上辨析什么是真改革、正改革,什么是假改革、负改革。同时,丁堡骏教授强调,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中国改革,必须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吉林大学纪玉山教授认为,要在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定视角内,重新审视和理解“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的特定内涵和意义。广东省委党校郑志国教授提出要把共同富裕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研究员从文本出发,探讨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与两大部类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马克思和列宁所列的公式中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都是按比例配置资源的结果,而要实现按比例配置资源,平衡生产,就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丁任重教授认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在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大致经历了大区协作、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东中西东北四大版块和多极发展四个阶段的变迁,基本形成了以中观经济区为标志的多极化格局。但不容忽视的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在细化区域分工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竞争、弱化了区域协作,因此,应在加强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外向型的外围经济带、以外带内的长江经济走廊和优势互补的城市群,进一步提高区域协作的力度。

上海金融学院周肇光教授针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探讨了政府在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制协调力问题。周肇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承担起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应通过增强政府责任意识、明确政府责任内涵、规范政府责任行为等路径,提升政府在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制协调力,从而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更好地保障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刘美平教授认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一个具有一致性和公平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强化主体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在互补中协调发展。她指出,行政区划和地区政策的差异本身就会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政策时不能各自为政,要协同出击,在更高层次、更大整体层面上推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

吉林大学李政教授等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尤其对于创新投入低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即对曾经处于发展初期的东部地区和现在处于发展初期的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作用最大。因此,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制定不同的外资引进和使用策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方润生教授从创新模式和产业选择的视角探讨了国家发展战略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他指出,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强制性创新模式,虽然使地方产业的供给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却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同步增加,因此是不可持续的。同时,国家发展战略又强化了强制性创新的合法性,使地方政府把地方的比较优势看得更重,而弱化了地方比较劣势的约束效应,导致区域产业体系向高级化、扩大化、全能化快速推进,明显超出了区域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应调整区域创新模式,促使强制性创新模式向诱致型创新模式转变,更加关注产业消费能力的培养。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刘海莺副教授等着眼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定量研究,他们发现,山东省17个地级市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非常突出,其中东部明显高于西部。造成这种不均衡现象的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农业政策、产业结构等客观因素外,文化也是造成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促进山东省农村区域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选种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农作物,进一步完善差别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同时更要加强对农民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科普知识教育。

三、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武汉大学教授简新华教授等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首要任务,协调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服务化的共同发展;节约并高效利用土地,实现“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的协调;优化城镇结构和空间布局,缩小城镇化地区差异;多渠道筹集城镇化资金,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实现市场推动和政府促进相结合,推动城镇化向集约紧凑、智能高效、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更高的方向转化,打造中国健康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魁教授认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不是鼓励大量农村人口进入中心城市,而是鼓励进入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新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无论是对解决“三农”问题、大城市发展问题,还是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福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更有着直接的重要意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盛毅研究员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虽然已形成了几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区域性城市群,但受现有体制约束,科学合理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一体化发展受到诸多制约。盛毅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按照统一市场的要求,建立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协调机制、投资协调机制、运行协调机制等,应是当前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任务。

广西大学李欣广教授指出,新型城镇化这项系统工程应放进“中国梦”的视角里,在中国发展道路的大目标下来推进。为此,新型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联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城镇化。同时,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备以下三个要点:大中小城镇共同发展,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城镇建设、城镇产业与人口城镇化协同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董小麟教授强调,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愈益成为城市发展与转型的重要趋势,中国正面临世界范围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化的客观趋势,从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市设施与内循环系统、城市污染的防治等多方面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并且要从人的城市化角度把城市建设为生态文明的学校。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周善乔教授认为,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只有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前提,通过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积累更多的资源,实现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夯实城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根基做出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黄娟教授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新要求,走一条生态良好、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共赢的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生态城镇是方向,提高人民幸福是目的,建设“三型”社会是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是途径,完善生态制度是保障,培育生态文化是引擎,创新生态科技是支撑,优化“三生”空间是基础。只有对我国生态城镇化道路做出科学的战略安排,中国才能最终完成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

信阳师范学院郑云教授提出了城镇化浪潮下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的构建问题。她指出,我国农村转移人口存在退农意愿低下、移居观念单薄、转移渠道无章等弊端,加之支持措施低效,难以实现从职业到身份的全方位离农。因此,为克服这些问题,有必要基于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并重,行动可行且路径有序,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兼顾的原则,构建以自愿退农机制、市民化机制、有序迁移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为主体的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

四、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

本届年会还安排了“主编与代表座谈会”,《经济学动态》杂志社社长白丽健,《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胡岳岷,《马克思主义研究》张建刚编审,《经济学家》杂志社主任蒋南平,以及经济科学出版社范莹,高教出版社副社长权利霞,经济管理出版社王光艳编审等十余家媒体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就经济理论研究和学术规范与参会学者进行了交流。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社长白丽健指出,主题是论文的灵魂,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因此做文章必须首先选好主题。接着她对当前经济学界的研究动向做了重点阐述,她认为,30多年前,我国经济学经历了从西方“引进来”的过程,经济学理论遍地开花,几乎每一个学科都相互交叉,因此也就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而从前几年即改革开放30周年开始,经济学研究开始回归,强调学科整合的意义,并开始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系统化考证,对经典理论的研究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胡岳岷认为,首先,要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文本研究,要追本溯源,特别是要重视马克思手稿的文本研究,以及手稿与手稿之间的演进脉络研究。只有重视手稿文本研究,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才能更加完整地、历史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中,有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著述中的删节增补和改写内容的研究。通过文本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某些问题看法的转变和科学态度。其次,写文章要注重学术规范,特别是要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于文献处入手,于空白处运思。一篇好的文章,文献综述应该足够长,足够丰富,要能够抓住文献中的关键文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像列宁指出的那样,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都是根据大量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他特别强调,文献综述不是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批判性的评述,通过这种批判性的评述引出作者文章待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张建刚编审针对青年学生怎样写好马克思主义学术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要读马列,懂马列,信马列。只有读马列,特别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才能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第二,在写作过程中要力求文章新、特、深,不要搞偏、怪、奇。新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样的文章才不会千篇一律,平淡无奇。第三,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思想美、语言美,与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的文章。

《经济学家》杂志社主任蒋南平针对当前经济学研究大量注重数理模型而无视思想性的趋向,提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创新性问题。他认为,首先,数理模型是纯技术的,不是经济学研究唯一的方法,经济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要采用方法群研究;其次,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经济社会问题,都必须突出研究成果的思想性;最后,科学论文要有创新性,即要有知识增量,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责任编辑:惠风明月

作者简介:孙立冰(197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4-06-08

猜你喜欢
城镇化教授区域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分割区域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区域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