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及产业选择

2014-03-29 18:43张二震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发展

张二震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

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及产业选择

张二震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近两年来我国外贸增速明显下降,外贸发展亟需转型,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问题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认识上并不一致。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外贸转型发展,就是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比重,提高一般贸易比重;要沿着“微笑曲线”从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全面升级;要从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向依托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转变。从长远发展思路来看,这些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中国外贸转型发展不能“急于求成”,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贸易方式来看,绝不是“薄”加工贸易而“厚”一般贸易;二是从价值链升级角度来看,也不是简单放弃“低端”而向所谓“微笑曲线”两侧高端全面升级;三是从产业角度来看,更不是放弃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的“转产”。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需要耐心和毅力,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关键词:中国外贸;转型发展;加工贸易;微笑曲线;综合竞争优势

伴随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环境红利等传统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以及面临外需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频发等外部环境变化,中国外贸发展亟待转型已成共识。但在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问题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认识上并不一致。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外贸转型发展,就是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比重,提高一般贸易比重;要沿着“微笑曲线”从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全面升级;要从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向依托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转变;等等。从长远发展思路来看,这些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从短期看,外贸转型升级不能脱离全球分工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发展的现实国情。流行的思路有“急于求成”之嫌,不利于我国外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外贸发展的转型升级。本文拟就三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加工贸易性质再认识

学术界不少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典型特征,又处于加工贸易链条低端,这不仅决定了加工贸易获益甚少,只能赚取一点可怜的“打工费”,而且也带不来先进技术,更带不来自主创新。与加工贸易相比,一般贸易通常被认为更具增值能力、具有更长的国内产业链条,更能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降低加工贸易并提升一般贸易比重,被认为是中国贸易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外贸发展对加工贸易所形成的“依赖性”,制约了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1]这些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本文标题为编辑部改定标题,原标题为《中国外贸转型三题型》。

定稿日期:2014-05-05

首先,从国际分工发展新趋势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界限已经模糊。一般认为,所谓一般贸易,主要是指单边输入或输出关境的一种贸易方式,其交易标的物通常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进出口货物;而所谓加工贸易,主要是指以保税的方式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元器件、零部件或包装物,在境内加工或装配后再出口产品的经营活动。可见,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差别源于海关监管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确实存在很大区别。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全球分工主导形式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的本质已经演化为各国(企业)参与全球生产流转环节的外在表现。所谓的一般贸易,其实也直接或间接地内含大量进口中间投入品,从事的也是全球生产链的一个环节,因而本质上也属于“加工贸易”,或者说广义上也是一种加工贸易。换言之,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虽然仍存在海关统计意义上的区别,但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看,二者在经济上的界限就不那么清楚了。在产品内分工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布局,利用各国的要素优势,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把很多生产环节和零部件都外包了,或者通过对外投资由自己的子公司来生产,从而形成了比例越来越高的中间产品贸易。从经济学含义看,由垂直专业化分工导致的中间产品贸易本质上属于“加工贸易”。也就是说,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情况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划分已经不再重要。国际分工体系的巨大变化,已经影响到国际贸易规则。基于海关监管的边境措施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贸易、投资便利化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政策等边境内措施成为关注焦点。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正在形成,以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

其次,从参与国际分工国民福利看,很难得出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获益能力强的结论。一般贸易可能内涵了更多国内价值增值环节和阶段,而加工贸易内涵的国内价值增值环节和阶段则相对较少。也正是基于上述差别,表现出了一般贸易的出口品较之于加工贸易出口品通常具有更高的国内价值增值率。但如果据此得出一般贸易获益能力更强的结论,就不免有失偏颇。联合国基于贸易附加值视角对全球价值链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经济体,其出口产品中内含的国外进口中间品比重越来越高,而国内价值增值所占比重则日趋下降。[2]这种变化趋势实际上正是说明了全球分工的不断细化、产品价值链在全球的进一步延长、以及各国(地区)更加专注于更具核心竞争优势的特定环节和阶段的结果和表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出口国内附加值增值率固然重要,但不应简单等同于参与国际分工的获益能力。事实上,在新的国际分工形式下,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掌控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所专注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环节和阶段是否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3]应当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国内价值链短,因为加工贸易也可以通过不断转型升级而延展国内价值链。总体来看,目前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较短,但这并非是加工贸易本身的问题,而只能说明我们在加工贸易延长国内价值链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也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有着巨大的发展和升级空间。

再次,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其本身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并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因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企业的事,与一般贸易一样,发展加工贸易也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正如王子先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一般贸易并非一定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而加工贸易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方面也并不存在必定不如一般贸易的范例。[4]实际上,加工贸易作为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典型表现和重要形式,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说,不仅能够在密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关系中通过模仿等获取一般的外溢效应,还通常会因为得到跨国公司的指导、帮助而获取主动的外溢效应,从而促进技术进步。[5]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而承接来自发达经济体“外包”的末端加工装配环节起步,循着一种逆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即由末端起步逐渐向中上游攀升,从而最终实现整体的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的范例并不鲜见,亚洲“四小龙”的实践就是明证。而在中国开放型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一批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甚至进行二次创新,从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研发力量甚至培育了自有品牌,实现了从简单的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乃至自有品牌营销转变的成功案例也比比皆是。

总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全球贸易尤其是制成品贸易大多属于加工贸易,因此,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而融入全球价值链以获取发展的机会和利益,不仅是顺应全球分工演进趋势的需要,也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现实选择。因此,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发展加工贸易,而在于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促进加工贸易本身的转型升级。把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提升一般贸易的比重作为外贸发展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值得商榷的。

二、“微笑曲线”再讨论:“低端”还是“高端”

自20世纪90年代“微笑曲线”理论诞生以来,往往被作为“经典”引证,用来说明企业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地位。[6]由于企业处于专业化生产的不同生产环节,从而在获益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位于微笑曲线低端的加工、组装和制造等环节属于获利低位,而在“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技术、专利、网络、营销、品牌、服务等环节属于获利高位。因此,按照“微笑曲线”的理论阐释,由于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而发展的对外贸易,所依托的正是加工、组装和简单制造等获利低位环节和阶段,即便能够获取一定的分工和贸易利益,所能带来的国民福利水平提升也是最为有限的。这正是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所诟病的“中国对外贸易只赚数字不赚钱”的原因。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外贸发展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沿着所谓“微笑曲线”向两端,实现价值链的全面攀升。[7][8]应该说,“微笑曲线”有一定的说服力,对中国外贸发展也不乏参考价值。但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能否成为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政策思路,仍需作进一步分析。

运用“微笑曲线”理论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基于企业层面所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是否能够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宏观层面的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二是“微笑曲线”理论所描述的向高端攀升尽管很是理想,但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价值链攀升的基本条件。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知道,“微笑曲线”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策略方向,属于微观层面的东西。具体而言,在附加值增值观念的引导下,企业只有将附加值更高的生产区段和环节作为目标定位,并不断向其攀升和转移,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微笑曲线”理论本质上还是一种厂商(企业)理论,而并非是分工和贸易理论。因此,难以将企业这一策略性问题,简单地用于指导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实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沿着“微笑曲线”向两端攀升追求更高的附加值,更多地应该是企业的自发自主行为,或者说是在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下的市场规律使然;另一方面,虽然“微笑曲线”高端具有更高的获益能力,但由于投入的要素总量尤其是劳动要素总量相对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有要素收益的累计总量不一定就最高;而“微笑曲线”低端虽然获益能力相对较低,但由于投入的要素总量尤其是劳动要素总量规模相对较大,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有要素收益的累计总量不一定就低,况且低端生产能够极大地拉动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实际上,“中国对外贸易只赚数字不赚钱”的传统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主要还是侧重于从资本要素收益角度的解读,如果从所有要素收益总量来看,中国出口国内附加值增值率虽然不高,但庞大的出口规模所内涵的附加值总量(也即所有的要素收益)显然是巨大可观的。因此,中国外贸虽以低端嵌入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但因此获得了经济发展、就业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巨大利益,那就是经济的、有效率的。

我们再分析一下中国是否具备了全面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基本条件。应该说,沿着“微笑曲线”攀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远行,需要培育高端要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在高端要素,尤其是创新型高端要素供给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大量关键和核心技术依然严重依赖进口,高端技术人才还严重不足。从国家层面来看,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和创新要素还有待向企业集聚,技术进步和创新投入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大。[9]因此,总体而言,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和产业全面沿着“微笑曲线”而向两侧高端攀升,还不切合实际。考虑到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以及劳动力素质级差所形成的特有二元结构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大量的劳动力还难以与其他高端要素进行匹配而进入中高端行业。应该指出的是,即便是在所谓“微笑曲线”低端,只要能够做实做专,同样也能成为价值链中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总之,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目标,不仅需要考虑到企业攫取高端附加值进而带动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还要兼顾到广大低技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不仅需要考虑单一要素的收益状况,还应该兼顾到所用要素的总量收益状况。近年来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和“招工难”问题,本质上是结构性问题,因为与此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就业难”问题。当然,一部分企业实现价值链的攀升,不仅应该而且有条件。事实上,很多企业因此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是,总体上看,在现阶段,把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作为现阶段外贸转型发展的方向,条件还不具备。

三、外贸发展的产业选择: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

贸易是流,产业是源,贸易的转型发展本质上依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学术界和理论界不少同志认为,中国外贸在面临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约束下,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而将产业发展的重点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乃至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说,基于企业版“微笑曲线”的观点认为,中国外贸转型发展,就是要努力摆脱低端陷阱,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那么,产业版的外贸转型发展观点则涉及到中国未来外贸发展的产业选择。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基本判断:就目前中国产业发展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及其现实阶段而言,是否应该放弃所谓低端的传统产业,转而发展所谓资金技术密集型乃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或者说,中国产业发展是否已经到了全面向高端产业升级的临界点?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是否不再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等产业乃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外贸的竞争力是否要寄希望于高端产业?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到了全面向高技术产业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临界点,因为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表明,中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或者说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远远超出了同等发展水平的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水平,甚至与发达经济体趋同。[10][11]基于这种实证研究结果就据此得出中国产业已经具备高级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的观点,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影响,更确切地说,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的中国外贸,会造成中国出口产业的“虚高”的假象。正如Theodore H.Moran研究所指出的,包括中国在内发展中经济体出口的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貌似由发展中经济体所生产,但实质上是由发达经济体所生产,因为出口产品中所内含的最为核心的技术环节和阶段,包括核心零部件等,依然依赖于从发达经济体进口。[12]总体来看,中国出口产业发展尚未取得足够优势,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仍然处于中低端。因此,中国产业发展要想实现全面升级,即放弃所谓低端产业而全面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尚不具备现实基础。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的可能发展方向,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的不成熟性,即便是在发达经济体,大多数核心产业的核心技术尚且不成熟。近年来中国在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可谓“苦心努力”,但收效甚微,可能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如果不考虑到中国发展现实阶段及其要素禀赋状况,而贸然放弃现阶段仍具备相当国际竞争优势的所谓低端产业,倾力发展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端产业,其结果可能会造成产业渐进升级过程的“断档”,伤及中国经济和外贸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高技术产业或者说高端产业未必就是高附加值产业,而低技术或者说低端产业也未必就是低附加值产业,因为高技术产业中其实也有低端链条,而低技术产业中同样也存在着高端环节。例如,就中国目前比较优势较为突出也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装产业而言,其中最为核心的也是获利能力最强的产业链环节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包括面料技术、印染技术以及纺织机械等,都是所谓低端产业中的高端部分。换言之,中国服装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位,大多数本土企业还没有切入主流的全球产业链,因此在国际产业链上逐步升级到高端环节,比盲目投入创新自有品牌更重要。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产业或者说所谓的低端产业,实际上仍然存在着巨大升级空间,这就是低端产业的发展精致化和高端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最近完成的一个关于竞争力的研究项目,选取制造业中的代表性产品进行国际比较,以明晰中国各类产品尤其是在整体层面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最好的产品、最具有比较优势产品里面,不仅很多核心的零部件都依赖进口,而且即便是在最简单的制造环节和阶段,在精致化和品质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尤其是工业强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13]由此可见,中国外贸转型发展,从产业角度来看,绝不是简单地放弃所谓传统的低端产业,而是在于“强化”,转型更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转产”。产业升级不排除有技术进步的突变可能,但总体来说是个渐进升级过程,但不管是突变还是渐进式发展,都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而创新需要专注,需要专业,需要很多年的积累,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产业高端和前沿。

总之,面临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需要转型发展,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贸易方式来看,绝不是“薄”加工贸易而“厚”一般贸易;二是从价值链升级角度来看,也不是简单放弃“低端”而向所谓“微笑曲线”两侧高端全面升级;三是从产业角度来看,更不是放弃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的“转产”。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需要耐心和毅力,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国晖,张如庆.论困境倒逼下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学家,2014,(2):59-65.

[2]UNCTAD.Global Value Chains and Development[EB/OL].http://unctad.org/en/PublicationsLibrary/diae2013d1_en.pdf.

[3]方勇,戴翔,张二震.要素分工论[J].江海学刊,2012,(4):88-96.

[4]王子先.研发全球化趋势下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关系的思考[J].国际贸易,2013,(9):4-15.

[5]戴翔,张雨.开放条件下我国本土企业升级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3,(4):1387-1412.

[6]裴长洪,彭磊,郑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经验与理论分析——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种总结[J].中国社会科学,2011,(1):77-87.

[7]王敏,冯宗宪.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与技术锁定效应——理论解释与跨国经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45-54.

[8]毛蕴诗,郑奇志.基于微笑曲线的企业升级路径选择模型——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案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2-174.

[9]原毅军,张在群,孙思思.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变及成因——基于行业数据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2):81-86.

[10]R.Hausmann,Y.Huang,D.Rodrik.What You ExportMatters[Z].NBER working paper,No.1905,2007.

[11]Lemoine,et al.Rise of China and India in International Trade:From Textiles to New Technology[J].China&World Economy,2008,16(5):18-32.

[12]Theodore H.Moran.Foreign Manufacturing Multinational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New Measurements,New Perspectives[Z].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orking Paper,Series WP11-11,2011,4.

[13]金碚.中国产业要在转型升级中提升国际竞争力[J].企业文明,2013,(2):18-20.

责任编辑:梁洪学

作者简介:张二震(1953-),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应用研究重大课题、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WTA006)

收稿日期:2014-04-20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7-014-05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转型发展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