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话语的内涵和重要性:课程与教学的转向

2014-03-30 02:42李子建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话语权课程内容

朱 琳,李子建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四川 重庆 400715)

“学生话语”(Student Voice)的研究是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和教育界对儿童问题、教育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社会、经济和教育研究领域在反思教育变革研究的一种尝试。[1]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运动掀起了民主、平等、对话、权利、参与的思潮,促使价值取向不断发生转变,面对课程与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学者们重新寻找对策,开始将视角由成人转向儿童,期望通过儿童的参与,通过倾听儿童的声音来促进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国外学者在学生话语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麦克尔·费尔丁 (Michael Fielding),简·鲁达克(Jean Rudduck)与马德·林阿诺特 (Madeleine Arnot),美国的米切尔·凡恩 (Michelle Fine)与戴拉·米切拉 (Dana Mitra),加拿大的本杰明·列文 (Benjamin Levin)等。阚维认为无论我们是倾听学生的话语,还是鼓励学生作为研究者,或促进学生参与咨询管理 (pupil consultation),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以进一步发展和自主能力的培养。[1]国内对学生话语的研究特别是对学生话语与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还相对较少。因此,通过对学生话语进行系统的研究,促使课程与教学发生新的转向,不仅对课堂教学具有实际意义,对课程改革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学生话语的内涵

在 《现代汉语词典》,“话语”是指 “言语,说的话”。[2]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话语有着不同的解释。从语言学角度看,强调对话语本身的分析,如结构、语法、功能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强调话语涉及的权利及人际关系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将话语视为一整套的意义、隐喻、表征、陈述系统来加以剖析,即对人们说什么,如何说以及所说的话带来的社会效果进行研究。[3]由此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看,话语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总的来说,话语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行为方式。“话语权”是指人们为了充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获得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4]不同的话语权代表了不同个体的社会权利。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的话语权利,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理性或感性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以及理念的权利。它是学生获得关于人类一切知识的必备权利,它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有什么样的话语方式 (如何说包括不说的权利)和话语内容 (说什么的权利)。[5]在1989年,联合国成员一致通过 《儿童权力公约》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该公约重点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权,将儿童的参与权作为儿童的四大基本权利之一,在公约的第十三条中明确指出:“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成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强调了儿童拥有自由表达他们思想、观点、想法和情感的权利以及被倾听的权利,为儿童的话语权提供了法律保障。通过倾听学生的话语权,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

学生话语这个词来源于后现代主义,一些后现代主义论者认为,主体之间是一种相互理解、融通的关系,不同的主体可以通过对话达到共识,任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都是不正确的。学生话语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积极倡导合作、对话、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的问题,学生究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会和学生沟通,遇事多和学生商量,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正确与否,都应该认真分析和思考,甚至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也要做到聆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设法与学生共同去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话语的现状

话语中权利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说话者的社会权利和地位。学生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拥有的话语权也说明了学生的权利和地位。在教育系统中,学生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学校体制最底端的受教育者,学生的话语权利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话语在课程改革中的缺失

课程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人类经验的总结,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试图通过课程的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学生有权表达自己对课程改革的想法和意见。在以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过 “防教师(teacher-proof)”的现象,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教师也逐渐参与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来,发挥着相应的作用。然而 “防学习者 (learnerproof)”现象却长期都存在,把学生排除在课程改革之外,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往往受到忽视。事实上,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课程改革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课程改革的实际主体存在着差异,这说明在课程领域中,课程改革的主体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究竟哪些人应该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来呢?迄今为止,世界上一些国家参与到课程设计的主体呈现 “三级结构”:第一级是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机构或人员;第二级是省、州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第三级是学校。[6]由此可见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学生并没有得到人们真正的重视,几乎很少有人去了解、倾听和关注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感受和意见,更不用说在变革方案中采纳他们的意见了。[7]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下的课程是学校外部专家针对具体学科或课程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的课程计划,然后再在学校推广使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不过是接受课程内容的 “容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毫无发言权,学生被排除在课程改革之外,从而导致学生在课程改革中话语权的缺失。

(二)学生话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缺失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8]在客观上必然也要求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改中不断强调自主、合作、对话和探究的重要性,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话语权力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发展。由于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正有效的互动,缺乏真挚的情感交流,导致了学生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学生在课堂中几乎处于 “失语”的状态。而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没有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中被动的接受,不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难以自主地建构知识,从而也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9]因此,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的一系列弊端,提出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主体的转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是归宿,是核心,教师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10]因此,在新课堂中要求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及当前考试及选拔制度的影响,许多学校依然把分数看作衡量教师和学生唯一指标,教师为了班上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 “满堂灌”,对学生实行 “填鸭式”教学,很少关心学生内心的需要和想法,学生也缺乏真实的表达他们的想法的机会。而且,通过对一些课堂观察及对师生的访谈,也不难发现一个更让人忧心的问题:一些教师知道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但对真正的倾听学生的话语理解还很模糊甚至偏狭。在他们看来,倾听学生声音,与学生对话,就是在课堂中一问一答,甚至部分老师把热闹的课堂就等同于在真正有效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一些热闹的场景:教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也回答的不亦乐乎,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双方都没有深入探究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话语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话语权缺失的现象。

因此,面对长期以来 “防学习者”带来的诸多问题,必须重新审视学生、教师、课程和教学的关系,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的真正参与,促进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发生新的转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话语的重要性——课程与教学发生新的转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学生作为主体,应当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促使课程和教学发生新的转向。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话语促使课程的转变

1.学生话语对课程目标的影响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到课程目标的落实都与学生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在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谈到课程目标的来源归纳为三点: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以及对学生的研究。他提到 “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目标提供基础。上述每一种来源都有某些价值。在设计任何一项全面的课程计划时,对每一种来源都应予以一定的考虑。”[11]而教育本身是一种主动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学生的参与是紧密相关的,倘若政府、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将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 “科技理性”的支配,课程目标的取向倾向于 “行为目标取向”,强调课程开发是一个被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在其中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很难发挥。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课程目标也转向新的取向,如 “展开性目标取向”(强调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相互作用,在不断的交互作用中产生课程目标),“表现性目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首创的反应形式),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程目标中的作用。因此,在课程目标方面,要促进学生发声,加强学生的共通能力,形成软技能 (Soft Skills)。例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促进人际关系能力等相关目标。[12]如果不顾学生的选择,不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而强加成人的意志,会适得其反。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体,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使课程目标和学生发生有实质意义的联系。

2.学生话语权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科学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由于学生在校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主要有以下三个:知识本位取向、社会本位取向以及学习者本位取向。不同的取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不同的观点。在知识本位取向中,课程的选择和组织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顺序性和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教材与课堂的三中心,关注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性,而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控制的状态,处于被动的地位。社会本位取向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关心的是社会需要什么,课程内容要围绕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然而毫无疑问,课程内容不仅应该体现学科知识的最新成果和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更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在学习者本位取向中,认为学习者本身就是课程的主体,他们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接受者,也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以及社会经验的创造者。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倾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学生话语权要求学生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发表自己看法和意见的权利,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 “失语”的状态,就容易忽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了解学生的想法,一方面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

学生话语权使得学习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多的主动权,学习者具有很大的主动性,这将更有利于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促进自身的发展。

3.学生话语对课程组织的影响

从不同角度出发,课程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学生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发展性,学生的特性决定了学校课程的设计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于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因此,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但现在许多学校还是严重偏向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和国家课程。体现学生个性特点的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学校课程,这种带有严重倾向性和单一性的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沦为知识的接收器。在国外,除了英、美以外,澳大利亚也有部分学校在实施关于学生话语项目的经验。例如在一所中学中实施 “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该模式一方面通过形成性评估引导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学习内容充许照顾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13]另一个以 “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设计一个鱼菜共生 (Aquaponics)系统时,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去学习有关人类营养、能量循环等概念,教师也可引进外面的专家去协助学生设计这系统。[14]由此可见,在学校组织课程时需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置中来,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想法,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的课程类型,促进结构的多样化,还有助于学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学生话语权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实施。要想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要深入研究课程实施的过程,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找到课程实施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调整与完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但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施良方在 《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中谈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时,就没有谈到学生的作用。事实上,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和一种重要资源,对课程实施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对课程改革可能有着与课程专家和老师不同的理解,或许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是学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想法,课程实施得到学生的支持相当重要。Wei从学生话语角度探讨学生对探究为本学习的看法,部分学生觉得教师偏向重视成绩较好的同学而忽略一般或成绩稍逊的同学,期望教师多安排些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问,以及学生组织活动。[1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倾听学生的话语,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了才有可能使学生建立起对课程实施的拥有感,让他们觉得他们不是课程实施的实验品,而更加积极主动配合课程实施,促进课程实施的成功。

学生参与到课程实施,一方面能使他们积极了解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或学习方式的优劣等提出质疑或改进的意见,这些都将影响到课程实施,促使课程实施更好地落实。总而言之,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各项活动中,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有助于促使课程改革的成功。

(二)学生话语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

话语是课堂教学的工具,是课堂教学得已完成的必要手段,离开了话语,课堂教学就难以进行。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研究学生话语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相对较少的,要么是教师独享话语霸权,要么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过于形式主义,并没有达到真正精神沟通的效果。因此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将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新的转向。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平等对待,用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将有助于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和兴趣,从不同学生的话语差别还能倾听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潜能,而且教师对学生话语的重视还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新课改中,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由教师表演的场所转变为师生之间交往、对话的场所,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对话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也不是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是有着独特的个性、鲜活生命体的个体,学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因此,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16]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在评估方面,可考虑引入同侪评估。学生在对话教学中,自己可以引入一些自我对话反思的问题:“我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吗?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我与他们的看法不同?我的观点有哪些需要进一步修正?我应用何种方法去探究?”[17]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而学生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中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将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重视学生的话语权,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真正有效的互动,将会促进传统课堂转向新课堂,更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1] 阚维.谁的声音?为何而说:学生话语研究概述[J].北京:教育学报,2009,(2):8-15.

[2] 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47.

[3] 陈玉娟.话语分析: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立场[J].牡丹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 冯广艺.论话语权 [J].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4-59.

[5] 何森林.中学课堂场域背景下学生话语权缺失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6] 靳玉乐.课程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41.

[7] 尹弘飚,李子建.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18.

[8] 刑思珍.课堂教学话语权力的反思与建构 [D].重庆:西南大学,2005.

[9] 刘桂影,李森.论课堂教学话语的实质、价值与优化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38-42.

[10] 张玉彬.理想课堂构建与实施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11]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12] Chan,D.I.Three strategies for encouraging and developing student voice.ASCD Express,2 013.8,(11).

[13]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ate Government Victoria Student Voice: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new directions.Melbourne,Australia: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7.

[14] Palmer,B.(2013,March).Project-based learning:Including student voice.edutopia.http://www.edutopia.org/blog/sammamish-2-including-studentvoice-bill-palmer.

[15] Wei,K.Students'experiences of enquiry-based learning:Chinese student voice on changing pedagogies.In G.Czerniawski and W.Kidd(Eds.)The student voice handbook:Bridging the academic/practitioner divide (pp.409-416).U.K.:Emerald.

[16]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J].教育研究,1997,(9).

[17] 崔晶盈,罗怡.语文课程与教学:对话理论的观点[M]//李子建,倪文锦.语文学科教育前沿,北京:高等教肓出版社,2012:34,38-57.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话语权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