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2014-03-30 02:42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文化

王 燕

(南通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通 226019)

笔者在经历一个阶段的调查与研究后发现,国内高校间在发展水平与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有32.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长比例为12.21%,各地区、高校间的留学生教育发展速度极不均衡,地方高校 (本文特指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外的二、三线城市的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传统封闭文化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地方高校更应该摆脱束缚,努力走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之路区别于国内重点大学,国内重点大学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和规划不能适用于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不能为了 “国际化”而大搞 “拿来主义”,应该根据自身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办学历史寻求国际化发展。

一、文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已经体现在商务、教育等各个方面,文化外交已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二战时期,美国战时的对外文化事务负责人弗朗西斯·科里甘提出,巩固美国在海外的教育机构,让其他国家人民更好地理解美国的生活方式;推动美国人对其他国家的认知等,将西方民主自由的观念和美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中国,培养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亲美情感,扶植未来的亲美政权。[1]同样,英国也在二战结束后更加重视对外开展文化外交,来弥补战后硬实力的下降,提升国家软实力。世界各国名校亦看重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借此开始各自的国际化进程。对于我国来说,早在1995年,就有了 “亚洲的成功:关键在于文化”、[2]“大学国际化必须与民族化相统一”[3]等认识。于是,就有了在韩国成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成为对内促进传统文化兴起,对外构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4]种种迹象表明,文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文化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错综复杂性还需要深入研究。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要发展国际化,不仅是地方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的需要。[5]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可以加强和深化教育的交流和合作,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相互学习与相互促进,培养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的人才”,这正是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 《新专业目录与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地方高校在这一目标的促动下,克服地理位置缺陷,在教学科研实力、硬件设施条件等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必然会重点研究如何推进国际化发展,如何提升综合实力,如何提高对外交流合作的资本,如何拉近与国际化的距离等课题,文化对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必然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从苏州、深圳、温州、宁波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来看,各地经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靠拢,所在地方高校功不可没。为满足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大力加强和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为地方发展造就一支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同时,地方高校通过国际化各项指标的逐步实现,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等方面,融入国际多元文化。这些多元文化经过校园文化的净化、筛选,去除杂质后的优秀文化将辐射、传播到所在城市,增进所在城市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文化环境,实现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增长。[6]

二、不同文化地域的地方高校国际化路径分析

近几年,世界各国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国外普通高校也已经把眼光瞄准中国各地方高校,给地方高校提供了国际化发展的契机,尤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给中西部地方高校带来新的生机。但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 “国际化”、“西洋化”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我国的地方高校绝不能全盘西化。笔者通过前期基础调研,重点研究分析了温州大学、鄂州大学、南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延安大学等多所国内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特点,初步证实了各地方高校有特色发展国际化的事实。比如:南通大学有着百年医学教育的历史,实施 “大学国际化”工程后,学校各专业都具备了对外招收留学生的合格师资和教学条件,以临床医学专业见长;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坚持服务 “三农”的办学方向,茶学、木材学、森保学科等国际化培养效果突出;[7]温州大学坐落于浙江省温州市,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与泰国东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是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黑龙江大学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1958年更名为黑龙江大学,着力培养对俄拔尖创新人才;延安大学坐落于革命圣地延安,依托各类教育基地创办“窑洞大学”和 “泽东干部学院”,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和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放办学后与日本、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

通过几所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路径可以看出:(1)国际交流都与学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紧密吻合,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开展国际合作。因此,具备一定的历史发展积累和文化底蕴,是确保对外交流合作的必要资本。地方高校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独有的资源而形成的特色文化,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条件。(2)虽然可以通过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等途径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但都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的。比如,从温州大学与延安大学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差异看,国际化是一种趋势,但对于国外高校的好理念、好方法是否适合学校自身发展,是否适合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环境等等,也是需要进行研究的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海外交换生项目、留学生教育、外籍教师的聘请以及教师出国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迎来了新的机遇。但还有极少数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还刚刚起步,面临更大的挑战。地方高校不能不看到在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取得与本校特色之间的平衡,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实力提升,如何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如何理清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等等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大努力,决不能让国际化趋势随意向前发展,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正如王路江2005年提出:走有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才能在国际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8]我国地方高校在透彻分析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有特色的国际化将是越走越好。

三、文化对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影响与分析

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作用,还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作用,往往都要以文化为中介。[9]文化的涵义涉及面甚广,它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还表现在思想观念及对事物的评价上,从内到外地影响着各地方的竞争意识、管理理念与制度、经济与行为传统等方面。

(一)地方高校竞争意识的影响

作为普通的地方高校,虽然宣传的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能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初步能力的人才,实际上更侧重于 “立足本土”,对面临的国内外竞争认识不够,接受开放文化的能力有限。我们都很清楚不论学校层次如何,接受的国际化评价标准却基本一致,比如:重点学科发展是否前沿;专家、学者水平能发挥多大影响力;科研、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等。一流大学的国际化可以通过其基础实力开展教育交流,从而保证其教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而地方高校却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地方高校的师生,受竞争文化的感染不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机会比大城市中的一流大学师生少。因此,他们的国际竞争意识还不强,还不能明辨、理解、欣赏不同的国际文化,更多的人还没有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直接影响国际化发展的内在愿望,影响国际化发展的办学思路。

紧紧把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需要共同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强化竞争意识,不断促进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南通大学正是逐渐意识到近几年国际国内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不断升华,逐步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出国参加教育展、广招各国留学生,丰富国际合作交流内容,提高国际合作交流层次;与各国使领馆保持友好往来等措施。先后与美国温斯洛普大学、英国贝德福德大学合作,实施中外双学位项目,拓展跨境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开阔师生国际视野,强化国际竞争意识。

(二)地方经济、文化现状的影响

“发展国际化不仅要请进来,还要积极走出去”,这是目前学术界对开展教育国际化的共识。国内多所高校依托孔子学院、国际交流会议等多种形式,搭建与国外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相互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是促进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最为方便和有效的途径。[10]地方高校受地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制约,还不具备规模化的国际交流条件,开展国际交流的范围和形式受到限制。地方经济、文化现状及发展速度,对地方高校的“请进来、走出去”有着最直接、最深层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要发展国际化,就要掌握好国际化发展速度与发展深度的平衡,尽量避免和减少地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信念受到猛烈冲击;要坚信国际化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避免产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或对地方民族文化的淡漠;要让师生逐步适应国际化,学会以中西合璧的文化价值观念看待一切事物。

地方高校要发展国际化需要经济技术支撑,但如果只片面地靠引进先进学科领域的人才、努力增加经济投入、加强硬件条件建设等等手段,那始终追赶不上国内一线城市的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地方的经济、文化实力,把自身作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立足地方,在地方经济、文化条件的允许范围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育师生国际交流的意识和挖掘他们国际交流的动力。从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理念,发挥文化穿透力,做到对地方文化的引领、对地方经济的促进。只有城市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同步上升,才能为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起到基本保障和吸引作用。

(三)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

从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点看,它保护着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对发扬中国文化与文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地方传统文化中的 “父慈子孝”、“为国为民”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流失。很多出国深造的学者、专家因为家有父母、妻儿,更多地选择回国、回校、回家园,发展个人事业的同时也能继续孝敬父母、陪伴家人。

再从传统地方文化的缺点看,传统地方文化中还存在着封闭自锁的文化残留,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和培养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人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依赖于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世界眼光、开放程度及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地方高校要在发扬和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放眼世界,合理分析传统文化对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影响,保持积极心态,充分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和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在遵循我们本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外聘教师等方式获得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这样,既保持了经历千年文化选择和传递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又能跟上时代潮流发展国际化。南通大学近几年正是将张謇先生的 “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精神,深深地熔铸于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之中,同时实施 “大学国际化”工程,必将有利于学校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保持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

(四)文化冲突的影响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及学校有着不同的社会理想、信仰,各具特色的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感染力,与传统的政府外交或校际交流相比,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很多到中国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会将外国文化带进中国;归国以后,同样会将接触到的中国文化带回本国。因此,必然存在带进来的外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相互适应或相互碰撞的问题,国外留学生对我们的城市、校园文化喜爱与否、适应与否必将影响双方的长期合作与交流。[11]中国留学生走出去以后也会出现同样的影响。国际化发展中多元文化的存在必然冲击到各地方传统文化。在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美好愿望中必然存在着文化冲突,如果处理或者应对不当,必然会影响到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尤其是有些中西部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如何化冲突为融合,更是一项需要研究分析的重大课题。[12]

如上所述,引进外国文化和理念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以坚持国际化的平等原则和独立原则为前提;要在加强文化教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基础上,培养文化选择与鉴别能力;[13]地方政府和高校要正视文化交流与冲突,为师生提供尽量多的与多元文化进行接触的机会,培养文化选择与鉴别能力。南通大学正是通过积极组织留学生与本校学生一起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组织留学生走出校门,感受南通、江苏乃至中国的风土人情。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让留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所学校、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魅力;积极拓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给校内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体验、跨境学习的机会。相信通过一定程度的交融汇合,文化冲突必然会融化于无形。

(五)制度文化的影响

学校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高校自身的教育管理制度文化直接影响到学校国际化发展速度。笔者了解到某所高校开展教师国际化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学校从2005年开始,为提高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培养师资队伍国际化,每年选派部分专业教师,赴澳大利亚LATROB大学、美国温斯洛普大学、英国贝德福德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英语培训,先后启动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学校访问学者计划”、“双语教师出国培训计划”等。同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双渠道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学校教师发展制度直接促进学校教师国际化发展。

学校制度还影响课程国际化,因为不管从身体训练到心理教育,还是知识技能到思想品德,教师实施的是课程教学过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都能意识到课程设置与国外同类型、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别,不利于学校国际化发展,但是地方高校长期形成的制度文化不是瞬息间可以改变的。例如:某大学设定期望值很高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09年申报双语课程建设9门,到2013年仅1位教师申报了1门课程。这是因为教师参与双语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主要跟学校制度文化有直接关系。教师除了需要自身外语水平的提高,更需要一个宽松的、有合理引导和激励的制度文化。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的学校制度,可以激发教师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因此,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工作考核制度等,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认同。在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将有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做到足够大范围的宣传,营造国际合作的文化氛围和课程国际化的趋势。

(六)行政化的影响

行政化影响包括来自地方高校内部行政化及地方高校外部行政化。地方高校内部学术自由是学科与专业获得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从调研的几所高校可以看出,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的特色是他们发展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在经历近几年的 “去行政化”研究过程中,各校内部都普遍认识清楚行政化的弊端,并以积极的举措进行改革,使得学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等趋于融合。虽然关于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14]的实现程度与尺度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科学化的行政管理趋势已经形成,科学管理已是必然追求。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要获得国际化大发展,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外,也需要地方政府及更上层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首先,地方高校需要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和学术自由,才能制订出正确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才能灵活处理有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务。其次,地方高校的国际交流活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保障,而不是严重的制约和管制。近几年提到最多的 “区域特色的国际化”正是政府引导下对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的促进行为。

综上,地方高校要首先认识清楚国际化是必须要走的路,是拓展办学空间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实力的需要;然后,沿着各项国际化指标,有方向、有步骤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综合实力与国际化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整体发展速度并不理想,高校需要在弘扬大学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文化特色、发扬文化传统,更好发挥文化对地方高校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有特色的发展国际化。同时,地方政府要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让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借助高校国际化将有魅力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

[1] 张洁洁.美国国务院对华文化外交的出台 [J].许昌学院学报,2011,(4):103-106.

[2] 龚放.文化的融合还是冲突——亚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 (4):36-42.

[3] 王路江.走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N].中国教育报,2004-12-03.

[4] 李松林,刘伟.试析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4):43-47.

[5] 朱苏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般地方高校的发展路径 [J].教育与经济,2006,(3).

[6] 刘长敏,马方方.刍议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的良性互动 [J].中国高等教育,2011,(8):51-52.

[7] 地方高校的 “国际化”之路——名师访谈 [DE/OL]东南网,《网络》,2013-05-25.

[8] 王路江.大学:走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2):22-24.

[9] 潘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 [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10] 贾文岩.以 “和而不同”为核心理念构建中国文化外交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3).

[11] 关春芳.文化传播与高校留学生教育 [J].中国高等教育,2012,(7):56-57.

[12] 柏群,张翠菊,叶凯城.西部高校国际化战略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4):40-44.

[13] 孙喜亭.论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J].高等教育研究,1994,(3).

[14] 茹宁.从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关系看我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 [J].高教探索,2011,(2).

猜你喜欢
国际化大学文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谁远谁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