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当代中日关系”融入

2014-03-30 07:02叶伟敏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日关系纲要

叶伟敏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当代中日关系”融入

叶伟敏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筛选、整理互联网上与中日关系现实问题的相关信息,使之有机地融入《纲要》的教学过程之中,不仅顺应提高中国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正确认识和理解中日两国间“战略互惠”关系能力的时代要求,同时亦使《纲要》教学工作本身,在新形势下找到一个“突破点”。《纲要》教学融入“当代中日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更多大学生在学习日本侵华史的同时,了解当今日本的正、反两个面,进而不断地自策自励,报效祖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日关系

顺应时代及学科创新、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就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中的“当代中日关系”融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要性,一作探析。

一、必要性:历史与现实的相交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关系可谓跌宕起伏。小泉纯一郎自2001年任日本首相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2001年4月3日,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通过右翼学者编写的历史教科书。2004年4月中国反日游行在多地爆发。而2005年的中日关系,更呈现出四个特点:高层接触停滞;经贸合作下滑;战略协调减少;对立意识增强。中国媒体就此作出分析:历史问题、内政问题、及对外部环境的误判,使日本动摇和试图突破以三个共同文件为基础的中日关系。[1]

显然,世纪初的中日关系,历史难以成为历史。2008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课题组进行过问卷调查。在上海、北京及内蒙三地收回的591份有效问卷中[2],第八问“你认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哪些问题?”73.5%选择历史问题。有83.3%的被调查者在“对日本感到反感的理由”中,选择了“日本至今没有很好地反省侵华历史”。同问卷调查还表明:有56.7%的被调查者在“你主要从哪个渠道获得有关日本的信息”问题的答案中选择了“互联网”。

2007年春季,《纲要》作为新确立的四门思政理论课之一,走进大学课堂。新四门思政理论课中唯有《纲要》涉及日本,且《纲要》中的日本只是抗战结束前的日本。除专业学生外,当下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生要通过课程了解日本,《纲要》成为唯一选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迎来69周年纪念日,期间,中国的巨大变化正是《纲要》后半部的教学内容,而同一时期的日本,以及中日两国间的交流、交往,恰好是《纲要》的空白点。

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信息,并非都有意义和价值,部分或与思政教育内容冲突、相抵。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评估、批判和综合信息能力,即批判性思维,已是信息时代不容置疑的要求。有识之士对中美两国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现状、差距及成因,所作剖析,[3]正在改变中国高校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小范围”作战局面,更多具体实例开始得到关注。更有论者指出:学生把大学当作高中,面对林林总总的现实问题,玲琅满目的学术观点、派别反而一片茫然。[4]94聚焦“当代中日关系”这一个案,其融入《纲要》教学的必要性,业已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接替小泉出任日本首相后,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的访问。此后,两国政府间又有“融冰之旅”(2007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日),“迎春之旅”(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和“暖春之旅”(2008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然而,随着日本民主党在2009年的上台,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和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相撞,中国渔船船长被日方非法抓扣。2013年4月,日本168名议员在靖国神社举行春季例行大祭之际参拜,人数为1989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多,致两国关系深度恶化。

第二、青年言行的不断升级。如若通过互联网查询2010年中国各地学生的反日游行,条目之多、观点之乱,令人瞠目。2012年8月15日,中国“保钓”人士登岛成功。19日,日本有10人非法登上我国钓鱼岛。同日,继2005年、2008年、2010年之后,中国各地再次爆发规模不同的反日游行。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2012年8月20日发文指出:“砸同胞日系车的蠢行,不是爱国是害国”。焦虑之感,跃然字里行间。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如何利用互联网,以历史联系现实地视角,及时准确地解析“当代中日关系”,已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二、可行性:教室与世界的相通

中国青少年主要是通过媒体与互联网了解日本。随着手机及电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普遍,称听照本宣科不如上网。”也有学生认为:“经常用手机查老师提到的概念、人物、事件,因为解惑及时,所以听课质量比不用手机高”[5]。无论从“枯燥无味”的教室中游离而出,或者将老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外溢、拓展,日新月异的通讯设备,已然将课堂与互联网连为一体。学生的态度表明: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已在接受互联网的洗练、评估。学生的态度同样表明:他们愿意以互联网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问题是切入点的选择,这是“当代中日关系”能否融入《纲要》教学的关键所在。

自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起,日本在甲午战争、巴黎和会、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中的行径与劣迹,以及由此而显露的窥视中国的野心,是“纲要”教学的当然重点之一。而连接这些历史事件的主线,正是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通过课外作业,可由学生运用互联网来发现、揭示《纲要》中为数不多的日本历史人物,在“大陆政策”形成、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大一学生有过概括:《纲要》中的西乡从道(《纲要》第30页)是日本窥视台湾、侵略琉球时期的代表;青木周藏(《纲要》第32页)是吞并朝鲜时期的代表;田中义一(《纲要》第140页)是占领满洲时期的代表;广田弘毅(《纲要》第141页)是全面侵华时期的代表。

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作引导的是:“大陆政策”又被称为“北进”,与之对应的则是以南洋或东南亚为目标的“海洋政策”,亦称“南进”。[6]106进而又可发问:现在的日本政坛是否还有“海洋派”、“大陆派”?他们对当下的中日关系又予以怎样的影响?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师生就此可在课堂展开探讨。兴趣随之提高、课堂气氛自然随之活跃。

专家分析:海洋派源于明治维新后的“脱亚入欧”思想,主张与欧美海洋强国结盟。战后日本的政治由海洋派主导,代表人物有吉田茂及其继承者。海洋派主张“向美一边倒”,主张在日美同盟框架下“保卫”钓鱼岛,前外相前原诚司属于此类。大陆派则源于战前的大东亚主义,主张亚洲大陆国家联合起来抵制欧美列强的侵略。战前,大陆派演变成为侵略亚洲国家的军国主义。战后,大陆派则主张“脱美入亚”、中日友好,但不如海洋派的主张有影响力。[7]由此可解明:前原诚司为何在其任民主党代表期间(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访问北京并在中国外交学院讲演时公开声称“中国威胁论”?[8]为何其在2010年10月日本国会上,歇斯底里地声称:中国为应对撞船事件而采取的措施是“歇斯底里”?[9]。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使“当代中日关系”融入《纲要》教学的可行性,主要映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方媒体的快速评析。2009年,日本民主党在众议院选举中,一举夺得306个席位。次日,《上海商报》即发文指出:“与自民党对外战略以日美同盟为基轴不同,民主党主张在维持日美同盟地位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与中国等新兴亚洲大国的关系,强调日美、日中等距离外交的战略意图较为明显。”[10]评论以党首鸠山由纪夫(大陆派)的立场为基点展开。随着菅直人、野田佳彦的上台,前原诚司(海洋派)的主张,开始直接影响已经极为敏感的中日关系。迅捷的信息,使课堂的对外关注或讨论,既可及时、更可持续。

第二、日方论说的及时翻译。小岛朋之曾指出: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前景将取决于经济、感情、地区、历史、台湾、东海、美国、中国国内及未来的局面等变数。“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年轻一代反日情绪高涨,日本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反日倾向也使得对华好感度下降,这些都会对中日关系的现实产生影响。”[11]这一说法颇有问题。日本国内及未来的局面就不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变数?日本就无反中的情绪或倾向?这些情绪或倾向,是否来自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日本学者、文人、政客,还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中国评说”,其本身作为“质疑性资料”阅读以及师生长期思索、探析的课题,已是可能。

三、重要性:批判与学习的相联

《纲要》审议专家金冲及注意到:“这本教材要面对的是几百万大学生[12]。面对如此庞大的教学主体,“当代中日关系”的融入,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是多视角、多层面的。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德有强调: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包括许多方面,但我认为青少年交流才是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件事情”[13]。2010年中国青年代表团少数民族分团的成员“纷纷表示,要以此次访日活动为契机,努力学习,做好交流,汲取日本在各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14]对绝大多数中国青少年而言,“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日本”的机会,[15]少之又少。而“汲取日本在各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学以致用”,代表性一言。

清政府在20世纪初开始实行新政,其中一个内容就是仿效明治维新,因此积极提倡青年学生赴日本留学。成千上万中国青年奔赴日本留学的最根本的动力,还在于处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的中华儿女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16]通过互联网不难发现:无论领导机构同盟会(《纲要》第58页)的构成、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纲要》第58页)的兴建、革命思想(《纲要》第58页)的宣传,还是武装起义(《纲要》第62页)的组织、新军(《纲要》第63页)的策动,都有留日学生的“身影”。与投身革命相同,留日学生鲁迅对中国青年的关心和引导,亦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即使排斥日本的全部,它那认真的精神这味药,也还是不得不买的。”[17]

在中国已经开始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爱国主义更加强调开放、包容和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是与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或自我崇拜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的。”“包容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尊重他国体制、他国文化或他国价值观念的爱国主义。”“理性的爱国主义是在道德的范围内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热情,并有礼有节地表达爱国行为。”[18]118-119既往研究同样显示: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以先进的日本为榜样,在中国历史人物(毛泽东)以及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观、对日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并不矛盾。[19]毛泽东在20世纪初所表述的两个问题已为研究者注意:1.毛泽东年轻时就对日本怀着深深的敬佩之情。[20]2.毛泽东清醒地意识到中日战争不可免。[21]因而,毛泽东既希望中国效仿日本,强大起来。同时也指明:日本“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中国“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22]24

论者指出鲁迅的对日态度极为明确:“抵抗其侵略,学习其优长,即抗日、学日也。”[17]因此“当代中日关系”融入“纲要”教学的重要性已反映在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以史为镜地形成正确的对日认识。“进攻日本”,曾是部分晚清官员既不知己、更不知彼的“高论”。其临时性、随意性特征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平时不加留意,遇事空发议论。[23]然而现实中的“钓鱼岛是篇长文章,没有句号”。[24]在慢读这篇长文章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深刻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是中国人民最好的反面教员”[25]47。同时也会为应对这一教员,作好知识、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以史为镜地形成正确的对日态度。以“日本人”、“认真”为关键词上网,则不难发现:鲁迅忠告的现实意义,已由数方面观察或体验的文章所反映。如交通、环保、敬业、守时等方面。[26]萧公权1920年赴美留学时途径日本,后又在美国与“潜心相学、毫不外务”的日本同学来往,结果被称为“亲日派”。对此,萧公权晚年表示:“看轻日本而不自策自励,才是错的。”[27]47

四、结语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迎来40周年的2012年,先有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后有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编导的“购买钓鱼岛”闹剧。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接受《读卖新闻》专访时,批评日本领导人,即只谋求“现在”的所谓“市民幸福”,不涉及国家的“过去”与“未来”。[28]日本“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毛泽东的论断,依然可作解读世纪之初日本对华政策之基点。他所说的“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还是中国对日政策制定的基点。

中国的崛起,大学生的国际意识也在同步提升。与之相比,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有待变革、创新。学界已在理论层面对“习得性沉默”的改变、[29]“批判性思维”的提高[30]予以过注目、提出过建议。信息时代,将“当代中日关系”融入“纲要”教学,不仅相关成果可以得到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与检验,同时也可增加学生思维认知快乐,提升思政教育的真实性、实用性。而复杂多变的“当代中日关系”,本身就是一本动态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的教科书。

[1]金赢,曹鹏程.2005中日关系:风雨飘摇的一年2006:阴晴难测[N].环球时报,2005-12-23.

[2]张伯玉.中国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报告[J].日本问题研究,2009(3).

[3]王丽.SAT能搅动中国语文教育吗[N].中国青年报,2011-12-10.

[4]雷颐.历史透镜看今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5]慕宜君,李润文.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普遍,称听照本宣科不如上网[N].中国青年报,2011-06-15.

[6]程永明.裕仁天皇传[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7]廉德瑰.海洋派还是大陆派[N].解放日报,2012-08-01

[8]王冲.前原诚司为其“中国威胁”言论辩解[N].中国青年报,2005-12-13.

[9]邢世伟.外相称中国“歇斯底里”中方:深感震惊[EB/OL].腾讯新闻网http://news.qq.com/a/20101020/000070.htm.

[10]上海商报,中日关系的明天值得谨慎乐观[EB/OL].腾讯网http://view.news.qq.com/a/20090831/000008.htm.

[11]小島朋之.動き始めた日中関係[J].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20(1).

[12]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13]王妍.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具有战略意义[EB/OL].新华网http://news.hexun.com/2008-01-02/102594012.html.

[14]国家民委,中国青年代表团少数民族分团成功访问日本[EB/OL].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站,http://www.stuln. com/minzufengqing/minzushixun/2010-06-04/Article_ 554 93.shtml,2010-06-04.

[15]徐州市第三中学十名优秀学生赴日本访问[EB/OL].徐州市教育局师资处网站http://www.xze.cn/portal/showtopic.jsp?id=22489,2010-11-01

[16]王晓秋.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N].人民政协报,2010-10-25.

[17]李乔.鲁迅先生的忠告[N].北京日报,2011-05-09.

[18]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9]叶伟敏.既存研究中的“中国共产党与日本”:以中国期刊网论文为整理对象[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11).

[20]许屹山.青年毛泽东的日本观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21]徐剑雄.毛泽东的日本观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2).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3]叶伟敏.晚清官员的“攻日”对策[J].史林,2010(2).

[24]单仁平.钓鱼岛是篇长文章没有句号[N].环球时报,2012-07-14.

[25]王泰平.风月同天:话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10.

[26]李京.学学日本人的认真[N].北京青年报,2003-04-22.

[27]萧公权.问学谏往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28]洪俊杰.日本切勿一错再错[N].解放日报,2012-08-22.

[29]何芸.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0]杜环欢.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的彰显[J].理论探讨,2004(6).

An Analysis of‘Contem porary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in the‘ Outline of M odern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YE Wei-min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In order to connect the inform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Outline’,the relative information should be searched and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The understanding of‘strategic andmutually beneficial’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ormodern students on campus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complex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edu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In addition,a breakthrough point itself should be found in the teaching of the‘Outline’in the new situation.In the meantime,when learning the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more students on campus should understan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s of today’s Japan,so that they can be self-motivated and continue to serve their motherland, which is also the purpose ofmaking the teaching of‘Outline’connected with‘contemporary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Outline ofModern Chinese History;teaching;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G423

A

1008-2794(2014)06-0093-04

2014-09-05

叶伟敏(1962—),男,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关系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日关系纲要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