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2014-04-05 08:08李嘉美孙国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辽宁沈阳110136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

李嘉美,孙国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辽宁沈阳 110136)

社会转型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李嘉美,孙国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辽宁沈阳 110136)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点,深刻解读了社会转型中幸福的时代价值。认为要积极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促使人们追求和谐富足的幸福社会,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

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时代价值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进入决定性阶段,人们生活的幸福水平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备受关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发表讲话中也明确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可以说,幸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所有社会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如何继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指引社会价值导向,并且深入认识和揭示幸福的本质及规律,是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到精神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的加速转型也带动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变迁,社会基本结构及诸领域间协调方式的转变必将导致社会基本特征发生重大变化。从中央到地方召开的“两会”,幸福就已成为与会代表们发言的高频词,如何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幸福指数等“幸福”话题也写入了各地方部门的发展规划中。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形态的改变推动了人们对于自身幸福生活的主动开拓和创造。归根到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立足当前社会现状,深刻把握社会机制转向及社会结构调整的规律,是确保社会协调发展,稳定运行的根本。

1.社会转型促使社会机制发生“和谐转向”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促使社会整体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已经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等方面发生急剧的社会转型,这就需要社会机制的改革,实现社会机制的“和谐转向”。社会机制是指社会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具有连锁性和动态性特征[2]。就目前来看,社会转型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和发展机遇,也必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要积极主动的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优化机制,在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推进社会机制的改革。从幸福观的角度看,反映出人们只有在合理的限度内获得的幸福才会是真正的幸福,才能够长久的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社会转型的有序推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指导人类科学的去实践,引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以构建和发展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总体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全面转型,也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由此决定了我国社会转型内在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这一重要内容。

2.社会转型造成社会结构的更新调整

当前,构建一个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结构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并着力解决好的关键性任务。这说明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跟不上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物质财富增多,却未能使广大民众的幸福感随之上升,反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与幸福经济学相反的幸福悖论。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是对作为整体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所作的一种静态描述[3]。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调整社会结构。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4]广大民众从社会和谐到民生幸福的呼声,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十二五”开局后的最强音。从幸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建设的这些内容可以归结为调整社会结构,只有将意识形态与人民利益之间的依存关系完全厘清,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就是对社会建设的幸福诉求。

3.社会转型引发价值观的同构异体

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分化、群体思想观念持续变更的重要阶段,社会转型引发了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这必然会引起价值观的变化。广大民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价值观领域中,突出的表现为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价值观念间的冲突与碰撞。人们价值追求的多样性导致价值冲突,以及随后所产生的道德失范、价值危机等现象,其实是文化转型的曲折表现。这表明社会的整个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人的价值追求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状况不同,人的价值追求也不同,社会转型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保障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只有通过社会整合才能实现均衡发展。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仍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一种,二者之间可谓是同构异体。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导地位,在社会转型期缓和不必要的利益纷争和社会冲突,才能纠正偏颇的价值观,使社会能够有序稳定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追溯历史,幸福内涵有其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对幸福的准确定义,也没有对幸福观进行系统论述,但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对世界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之上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对幸福进行归纳总结。对幸福的期望与追寻是人类固有的,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幸福最本质的要求,可以说,幸福问题的内在与人的本质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它还涉及着人的社会价值和生活意义等问题。从一定意义讲,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宗旨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价值实现的核心就是追求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对现实世界的关切,是在人们不断实践和劳动中彰显的,它把幸福内化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价值、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可见,马克思主义幸福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反映在人头脑中所感受到的心理体验,它是在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社会中通过创造性地劳动,从而感受到和意识到实现自我所引起精神上的一种状态。与此同时,人的幸福来源于服务奉献于他人、集体和社会后获得个人价值满足感,体现为服务者自身的成就感和欣慰境界[5]。可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其科学的内涵和符合当今社会的理念,更有利于指导人们理解自身价值和探求幸福的终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根据实践的不断发展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正是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党中央逐步推进改革,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以全人类解放当做最高的诉求目标,是科学的、全面的、崇高的人生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幸福,可以对当代社会转型下的人们亟需关注的幸福话题进行不断深化,也有助于建立幸福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幸福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幸福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为:从人主观意识范畴来说,幸福是一种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幸福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人的幸福也都是被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所决定的,即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6]84,二者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换言之,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志,并不取决于幸福的主观性,也不在于他是否极度快乐,而是取决于幸福的客观性,在于他的重大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和生存发展是否完美。社会生活是幸福的坚实基础,幸福的主观性是幸福所具有的的主观形式之本性,强调人们处在不同社会生活目标条件下,就有着与之相符合的幸福观,即表现出幸福个体性差异。幸福的客观性是幸福所具有的的客观内容之本性,强调社会对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不能脱离物质和精神条件而单独存在[7]90。由此可见,幸福虽然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反映,但是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样地,人们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将主观性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从中感受和理解着幸福,继而得到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幸福实现的基础。

2.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内容

人的生活总离不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7]13。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8]“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由此可以看出,幸福作为人的某种需要,无论从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社会性的,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人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幸福不会单纯局限于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真正的幸福是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性需要前提下实现的[7]13。首先,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任何人都有发展自身力量和才能的愿望,都有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诉求,认为人类的幸福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在内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这是幸福的重要内容。物质生活是实现幸福的基础,物质生活的好坏决定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层次,反之,精神生活同时也影响着物质生活的品质。人类需要追求的幸福应当是涵盖了物质与精神在内的持续的满足体验。为此,我们在追求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只有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结合,以崇高的物质追求引领时代的精神价值,才能实现真正持久的幸福。

3.创造性劳动与消费性享受的统一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从幸福的创造性角度看,我们又可以把人的幸福分为创造性劳动和消费性享受两大类,而二者的关系在一般意义上则是创造性劳动是消费性享受的前提并制约其享受的程度,享受是创造的结果,只有先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才有享受的可能。同时,享受的程度高低也是由创造性的劳动所决定的,劳动是人根本的生存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追求幸福本质的实现过程。“一个人终身致力于著书立说,当他的原创性著作问世时,他得到幸福便是创造性幸福。相反,他若没有著书的欲望,不事著述,却有幸一生优游读书以自娱,他所获得的这种幸福便是消费性幸福。”[6]39无论从创造性劳动角度还是从消费性享受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幸福都不可避免地要同他人保持某些特定的社会关系。除此之外,享受并不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它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正当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只有劳动人民才真正有权享受自己创造的劳动果实。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对现实的劳动创造,生活的消费享受和需要满足固然是包含在幸福之中的,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源泉。

4.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是幸福的核心

幸福与否的关键在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他在追寻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类,而社会属性则是最根本的属性。人的幸福既包括个人幸福也包括社会整体幸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之亦然。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0]人们生存伊始,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以现有形式出现的生产力、生产资料以及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就会遇到固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切都是社会的人在经历了长期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活后创造的。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分享社会幸福,就是说个人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利用并分享社会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社会应该尽可能地关心和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并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幸福,需要社会成员实现相应的积极互动,为社会、他人创造幸福,增进幸福和谐的积极主体。

四、当代社会转型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追求社会幸福的同时,旨在最高限度地充分满足个人的最高社会需要自愿地使个人理想、生活目的同社会理想、时代需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本质,使人能够最充分的获得幸福。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价值是指国家、社会倡导的、社会成员普遍奉行的终极价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反思后的价值追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同当代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关系出发,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转变的具体过程中,在时代变化中找出与之相适应的价值,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理念

人的存在和发展活动都是追求价值的,而这种价值追求是有根据的,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这些追求价值的方式就构成了人的价值体系,它是人一切活动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这些价值体系都是根据内在的社会规范以观念的形态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这一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纵观幸福观思想的发展,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终极目的,统治阶级的幸福观在任何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幸福观,并且随历史的发展而完善。处在转型中的我国社会亟待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价值体系,符合人不断拓展和深化需要的必然趋向。所以,要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社会和谐的终极价值,以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的实现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实现原则。终极目的规定着所有目标的选择和确立,同时又是所有、目标的正确指向和最高追求。因此,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而普遍幸福又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原则,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基石

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虽然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但却始终处于失衡状态,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思想观的建设,要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教育从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着手,物质上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精神上创造新的生态文化形式,提高生态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幸福观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树立科学有效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观念上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人们追求幸福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无论从“和谐社会”的提出再到“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幸福蓝图已经在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人们在追求生态幸福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元文化的思想引领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并存,从个体到社会普遍存在价值冲突,幸福与否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幸福观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我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所带来的西方诸多社会思潮,令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大众中持续流行并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解释的观念体系也更加普遍,使得社会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重呈多元文化的态势,多种思想观念并存[11],反映了人们因利益和经验不同而产生的相互区别的意志和愿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人们认识当前重大社会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视角和价值判断标准,在判断和分析多元文化的某种社会思潮时,应当首先考察该种社会思潮产生的问题背景,特定的社会思潮必然反映了当前转型社会某一群体的利益要求,因此,在社会多元化的形势下,更加需要主流文化对社会的引领,必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幸福观引领,指引大众群体中的表现,促使人们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思考,使人们去寻求解决的方案,并最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高价值目标,指向人总体存在的理想状态,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区别于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运动过程,人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人在不同历史形态、不同社会地位,有不同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人的本质放在实践范畴中去理解,找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钥匙,在科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揭示了幸福观同人民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价值离不开人,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一切价值都是人类活动所追求和创造的,要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主体。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幸福观的维度上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落实到更加具体而又现实的生活层面。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一切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成立90余年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为人谋求幸福不断探索、努力奋斗的历史。作为多维度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关于人幸福思想的建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相呼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的价值取向,为当代人对幸福的追求提供了一条真实可靠的现实之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思想的解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转型下的时代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有效地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2]张建新.社会机制的涵义及其特征[J].人文杂志,1991 (6):27.

[3]陈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5]李嘉美,等.幸福书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8.

[6]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陈彦君.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13 16.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0]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32.

[11]王伦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

【责任编辑 张耀华】

Time Value of Marxist View of Happiness in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Li Jiamei,Sun Guope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

Taking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points,the time value of happines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interpreted profoundly.It is proposed that,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t view of happiness should be actively established a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to encourage people to pursue happiness,harmonious and prosperous society,an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Marxism;view of happiness;value of the times

D 641

A

2095-5464(2014)01-0029-05

2013 06 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KS079)。

李嘉美(197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幸福观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