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烨民教授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证经验浅析

2014-04-05 12:24曹烨民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痹症四肢通络

谢 心,吴 坚,曹烨民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8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隐匿,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尤其下肢)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1]。早期症状以肢端麻木、刺痛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可累及四肢及全身皮肤,而出现撕裂样或烧灼样疼痛,病情迁延难愈,治疗较为困难。祖国医学将其归于“消渴痹症”“筋痹”“血痹”“脉痹”等范畴[2]。曹烨民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领军后备人才,现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奚九一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的临床研究,主张采用滋阴养血、活血通络结合虫类药物搜风剔络以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以最大程度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致残率、致死率。我有幸跟随曹老师临证学习,现将其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滋阴养血、活血通络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曹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祖国医学“脉痹”“血痹”“筋痹”范畴,为消渴病日久损及肝肾,导致肝肾气阴亏损,久病入络,络脉闭阻,不通则肌肤失荣,而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局部发凉等症状,最终导致四肢萎废不用[3]。故治疗上主张滋阴养血,活血通络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用药常选用生熟地、赤白芍、当归、怀牛膝、玄参等,取其寒温并用,刚柔相济而使阴液得充,瘀阻得通,四肢经脉得其所养而疼痛自止。

2 善用虫类药物以搜风剔络

曹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所出现的肢体麻木、疼痛、局部发凉等症状,有时发时止,发作无时等特点。《素问·痹证》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治疗时多主张用虫类药物以搜风剔络,用药常选用全蝎、蜈蚣、地龙等。《本草纲目》云:“蝎乃治风要药,俱宜加而用之”,“地龙性寒而下行……治足疾而通经络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虫类药物搜风剔络、通络止痛的功效可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脉通和而疼痛自止。

3 喜用藤类药物以祛风通络

曹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脉痹”“血痹”,患者多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局部发凉等[4]。“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藤类药物大多具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之功效。根据其四气五味之特性,归经主治之功效,曹教授在辨证立法时喜用青风藤、忍冬藤、鸡血藤、络石藤、首乌藤等藤类药兼作引经之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4 重视调中以培后天之本

《内经》云“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所以曹教授在处方用药上时时刻刻不忘顾护脾胃之气。消渴痹症患者是久病服药之人,脾胃多虚弱,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治疗时自始至终将“健脾益气”的原则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喜用姜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等健脾和中之药,以防苦寒之品戕伐胃气,正如近代名医岳美中所言“若医者治慢性病懂得培土一法,则思过半矣”。顾护胃气能使后天资生有源,中气斡旋得复,顽疾始有转机。

5 典型病例

严某,女,78岁,初诊日期:2013年8月7日。主诉:反复口干多饮伴肢端麻木半年余,加重1w。现病史:患者10年前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最高9.2mmol/L,餐后2h血糖14.3mmol/L,曾予以格列齐特缓释片30mg/d口服及阿卡波糖片50mg/次,3次/d口服以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尚稳定,空腹血糖维持在7.0mmol/L~7.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5mmol/L~11.5mmol/L。近半年来患者自觉口干欲饮,双足趾端麻木,时有刺痛,夜间尤甚,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神昏及二便失禁,遂至我院门诊就诊。刻诊:口干多饮明显,四肢末端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神疲乏力,自汗畏风,面色少华,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纳谷尚可,夜寐欠酣,二便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诊断:西医: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消渴痹症。辨证分型:气虚血瘀。治法治则:补气活血、化瘀通痹。处方:补阳还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药:生黄芪30g,当归12g,赤白芍各15g,生熟地各 15g,桃仁 12g,红花 9g,葛根 30g,牛膝15g,杜仲 15g,骨碎补 15g,伸筋草 15g,鸡血藤 15g,炒地龙 15g,桑枝 30g,全蝎 3g,甘草 9g,14剂。二诊:患者四肢末端疼痛感较前明显改善,神疲乏力好转,因患者夜寐欠安,故原方酌加夜交藤30g,14剂。嘱患者控制血糖,注意饮食起居、情志调摄。三诊:患者诉夜寐好转,四肢末端疼痛感明显改善,夜间疼痛不甚,口干多饮不明显,神疲乏力好转。因患者舌偏红,苔薄白,故原方去红花,加石斛15g,14剂。嘱患者控制血糖,注意饮食起居、情志调摄。继续门诊随访,仍用上方加减,患者至今控制尚稳定。

6 结 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与病程密切相关[5-6]。DPN的发生、发展是在糖代谢紊乱基础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缺乏神经生长因子、山梨醇蓄积及多元醇通道活性增加等密切相关[7-8]。DPN属祖国医学“消渴痹症”“筋痹”“血痹”“脉痹”等范畴,DPN是糖尿病迁延较久而并发出现的,从临床症状所见,DPN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元气亏虚、气阴两虚,标实当责之于湿痰血瘀。因此,本病的发生不仅与阴虚燥热有关,还与痰瘀痹阻、阳虚寒凝、瘀血阻络等因素相关。方中重用黄芪以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合当归以长于活血,兼能养血;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以活血祛瘀,配合地龙以通经活络,全蝎以通络止痛,生熟地合用以补血生津,葛根具升阳生津之功;牛膝、杜仲、骨碎补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火下行,尤其是牛膝专治足膝之病,有“无牛膝不过膝”之说;伸筋草、鸡血藤、桑枝祛风湿、通经络、达四肢、利关节,并有镇痛作用;白芍合甘草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之效。综观全方,也体现了曹烨民教授滋阴养血、活血通络,喜用藤类药物,善用虫类药物及重视调补后天的治疗特色。

[1]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王雷,陈晓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12,18(4):60-61.

[3]刘艳,刘羽.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近况[J].安徽医药,2008,12(10):984-986.

[4]李刚,李芳,赵冬梅.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416-418.

[5]李莉,王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4):310-312.

[6]孙海青.磁圆梅针循经叩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5):55.

[7]施君,张文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16-119.

[8]施丽丽,任明山,吴元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氧化应激研究现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1):94-96.

猜你喜欢
痹症四肢通络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跟踪导练(四)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跟踪导练(四)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中药秦艽治疗风湿痹症的综述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