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标专家质疑评估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2014-04-07 10:36徐自然
四川建筑 2014年6期
关键词:劳务费评标投标

徐自然

(四川成华造价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完善,招标投标工作积累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通过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招标投标,承包商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业主可在所有投标人中好中选优,既保证工程质量又节省资金。据四川日报报道,四川全省通过招标这个环节,仅在2013年中全省建设工程节约资金90亿元之多。

下面是笔者多年了解和接触到的评标专家,知道的一些具体事例,不一定正确,算抛砖引玉,盼与同行探讨,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在其修正和制定各项法规时的参考,让规章制度更加完美和适用,让参与招投标工作各位同仁更好地依据规章制度行事,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建设出力和服务。

1 政策法规方面

为了搞好招标投标工作,让执行部门的人员操作起来有法可依,国家以及各地政府出台了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及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然而,在实践中仍有一些具体细节不清楚,不明确,干扰了招标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1.1 什么是有效标

从规定条文的字面上讲是清楚的,执行中就有不清楚的地方了。在招标过程中,招标方收到符合招标书时间规定的投标书,那怕里面错误百出,这些投标书都是有效标;而评标专家进场后,按照招标书的具体要求,对招标方收到每份投标书进行评审,完全符合招标书内容要求的,才是评标专家眼中的有效标。所以,以上两处的有效标是有很大区别的,分别用它们来计算评标价的基础数,结果是不一样的。曾经就有评标专家遇到过,让专家按他们招标方的理解重新评标和计算结果。

1.2 评标中的计算公式或标准问题

在评标过程中,无论是施工标,还是监理标或采购标都离不开规费等标准和公式计算,评标专家在完成资格审查,形式审查,响应性审查,技术标审查,商务标审查中都可能遇到。

特别是监理标的评审方式是要打分论优劣,招标书要求评标专家对投标企业资质级别、总监级别、职称、业绩、配备人员的多少和专业职称等分别按大ABCD、小ABCD的不同计分。特别是企业业绩,既要按工程费用多少亿元以上或以下记分,还要按项目个数多少分别按ABCD记分,再用加减乘除带括号来计算出每个企业的总成绩。

文件编写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客观、公正、公平、尽量把各方面的情况都考虑到,用他熟悉的大或小ABCD,加或减,乘或除,再带括号写出来了,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具有中国特色的评标是要求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施工标或监理标(有时最多评一次标实为三四个标段之多)评出结果(几十亿的数十个标段情况除外),标段大,投标企业多(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但通知是评标一天,往往会超出8小时,从资格评审等各个方面评审完,就必须把几大本标书全部翻阅一遍,甚至几遍。最重的一本标书重达4.5 kg,数千页。翻完这些标书,记录下所需数据,已经消耗大量脑力,再按要求去计算大小ABCD加减乘除外带括号,这是在考评标专家的记忆力了。评标专家多是人到中年,且又不是每天都在评标,自己还有大量的本职工作要记要干,能记牢这些公式的相对较少,容易弄错再所难免。但按要求又不能错。笔者曾听到了一个笑话,某中心从外地抽了五位专家,评审一个监理标,没有一人计算出正确结果。时间过了几小时,管理者从监控上看出情况不妙,经商议,从当地建设局借用一位熟悉该公式的又有专家资格证者进入,逐一点拨,才评出结果。标书中为什么不把这类计算公式和规费标准如建设工程计价定额的费用计算公式那样列出来,既防止别有用心者乱算,又方便使用。何必要在评标时来考评标专家的记忆力呢。

1.3 评标的时间计算问题

(1)为什么通知时间越来越往后推迟?当初,才开始抽取评标专家是早上8时后专家就陆续接到参评的电话通知了,城里交通堵塞早高峰刚过。现在网络化了,应该比初始时快捷。但是评标专家往往是10~12时前才能接到评标的通知,这时段正是城里接近中午的交通堵塞高峰期,不能准时到点的机率也增大了。

(2)评标专家到评标点的时间规定问题比较大,招标方通知评标专家到达时间从评标专家接听电话,同意参加时开始计时,成都市范围是90 min,从成都到外地市州则3~5 h不等。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有三种结果:一是不能按时入场,如已在途中,可电话告知招标方迟到了还可以入场;二是在招标方给定的允许超时30 min内到达,可以入场,但要减扣劳务费,如果没在这30 min到达,评标专家就白忙了,拒绝其入场;三是不管评标专家超时打不打电话,招标方用设定的语言程序电话像某年春节晚会小品说的一样,让评标专家浪费电话费不说,还照样白忙了,既耽误原有的工作,白支付交通费,浪费了国家的运输资源,肯定不让评标专家进场。

据了解,造成专家迟到的原因,99 %以上是交通不畅造成的。尽管报纸说高速路通畅,成都到康定(约300 km)只需4 h,成都到周边县市只要15 min到半小时。笔者的体会是从成都市中心到三环路边的几大汽车客运站,坐公交车都要1~2 h,如再从石羊客运站去只有35 km以内的新津县共耗时3 h又10 min,再从石羊场到离成都130 km内的雅安市西康大酒店共需5 h等,如到川东、川北更远处耗时更多。作为评标专家个人不能改变交通现状,那么管理部门硬要将社会原因造成的延误迟到让评标专家来承担合理吗?

1.4 评标劳务费的标准及计算问题

招投标工作开展这么多年,在全国各省市州信息刊物上,笔者未见到评标专家劳务费计算和发放标准,只知道工程造价方面有一个劳务费计算标准:一是按工程项目大小,以投资额的百分比计;二是日工资制,按不同的职称高低分别计算劳务费。现在一些中心出现了一个标评完了,在发劳务费时,争论不休,实在有失和谐。特别是流标时,给费更少,以为废标是评标专家造成的。不象过去标一评完,都是很高兴地结束。为什么现在会发生如此现象?据说几年前,某地出了一个加强招投标工作管理很“先进”的913号文件,其中专门有评标专家费用的标准计算规定,评标第一个小时为200元,以后每小时120元,再给交通费100元。如果你在允许迟到的时间内哪怕只有一秒钟也将被扣减劳务费60元。这些费用累计超过800元则要由中心代扣20 %税。而扣“税”后的钱签字有效,下一个月才能去银行取现金,劳民伤财不说,这个文件最大问题是违法,一不懂劳动时间的内容,从接听电话起,到安全返家前的时间都属于工作时间;二忘记了超8 h加班费用,有时去川东返成都最多近20 h。照先进标准计算应该是5~6千元(含路费加班费)。由于这个913号文件的示范作用,不少地方东施效颦,据说川东某地一个标,晚上10点后才评完,给劳务费600元(按“先进”文件标准计算,不计超时费尚差200余元),回来晚上无大巴,只有野的车费更贵,如果晚上不走,住宿100多元,第二天还不能保证买上返成都的正规大巴车票,作为车费就不够了。而这次评标抽上一个川北的的专家,按正常坐大巴只有第二天可到达,因此包车花去1 200元,这600元只是单边车费的一半,不知最后如何了结。最近报纸上公布了院士、正副高职人员讲课的课时费标准,评标专家的劳动强度大,比备课更费力,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给评标工这个工种制定一个比较客观实际的劳务费和交通费标准,避免伤了和气,影响评标工作的正常开展。

2 招标投标书问题

(1)不少招标投标书编制人文字功底差。笔者曾问过一些建工专业毕业的招投标书编写者,他们回答惊人的相似:不是学文科的,文句不通很正常。有这种思想的人编写的招投标书,不光其他人弄不明白,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大清楚,因为好些人将网上或他人的标书照搬过来用,他们认为评标专家不会仔细看。这样的标书,对评标专家来说是道难题,是要多花很多冤枉时间的。

(2)招标书问题。招标书如何编写是有专门格式,将自己工程项目内容融入其中即可。别忘了中国是个人情大国,干什么事情都要讲人际关系,关系好的好办事。为了不违背领导意图,让自己心仪的承包商中标,将其招标条款尽量写得符合该承包商条件又不与格式相侼,如果在正文中写得太露骨,怕备案时通不过,就在招标书附录中,或表格附注中,或招标书包含的合同某条款中添写上别具一格的文字。类似情况较普遍。如果评标专家不将一大本招标书仔细通读,那评出的结果就有误差了。

(3)投标书中犯低级错误普遍。比如签字盖章,编写页码日期等,不是搞错了就是遗漏。这是管理问题,责任心问题,多用几个人对照招标书核对几遍就可避免的。

编写的施工方案脱离实际的较多,甚至将混凝土框架高楼的组织设计弄到园林绿化工程上,或者相反。如果这样的承包商中标了,如何能把工程完成好?

3 评标专家问题

评标专家均有一技之长,完成其本职工作是主业,参加评标只能算副业或兼职。

(1)吃饭问题。四川地区大多数人对吃饭要求简单,只要有泡菜,米饭就可满足。除了省中心、阿坝州、彭州等地外,其他不少地区有不足之处。不知从哪年开始四川流行一种标价贵的“没得味”盒饭,在米饭上浇的类似卤汁那样黑棕色的浆糊,不知是什么东西勾兑的,还加上一些生的红白萝卜条,半小个脆的灰黑的蛋,这样不利肠胃的盒饭没有一个人能吃完,还得空着肚子工作。某地更有绝招,过了时间连冷饭也没有,给你一瓶饮料了事。现在听说各地备有微波炉,迟到了还可以将盒饭热了吃。

(2)有的专家不知道评标是干具体工作的,还以自己在单位当领导的姿态,对其他专家指手画脚,只动口或者干些小事。或者脱离招标书要求,只按个人观点评标,加重了其他专家的评标工作。

(3)评标专家缺席问题。参加评标多了,现在评标专家都是有选择性的:凡是有上述法规问题的地点和评标环境太差,放下手中工作损失太大者都在拒绝之列。

4 其他问题

(1)某地一个标,尚未评完就有投标单位冲到楼上向评标室边拍照边说评标专家吃了某某单位(可能中标者)的钱,要求评标专家说清楚,评标无法继续下去。问中心管理者,这些人怎么上来的,他们说不知道,专家只好停下手中工作, 让吵闹者推举代表进入评标室给其讲解招标书的内容及他们投标书错在那些地方被废标了,他们才悄然离开了。还有某地一个标评完后,专家刚出去就被一些人围住,要求将评标结果告诉他们才准离开。专家被迫让警察来解围,警察还说专家太磨蹭了,为什么不赶快离开?

上述问题是否涉及保密和安全的评标环境问题,是不是只有评标专家应该遵守评标保密规定,其他人就可例外,还是缺少基本法规要求约束其他人员。

(2)税金问题。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辛苦挣钱的评标专家也不例外。单位职工工资3 500元以上才交税,913号文件强调800元以上扣20 %税款,由其中心负责,设人知道这些年扣的税款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交给税务局了还是放小金库了。如果真的要缴税应由招标方统一代扣,有收据可供检查。也有专家质疑:其他第二职业者,还有以单位名义或个人去讲课者都交税了吗?比如报上公布的院士高职称课时费之类。

(3)保险问题。截止目前尚未听到评标专家因评标而发生过一起伤害事故。以往去成都郊外市县评标都有车接送,不知从哪年哪月起让专家自己想办法前往。经多方打听到的说法是怕失密,怕出车祸。难道说专家自己去,万一出车祸,招标方就不承担责任了吗?为预防万一,建议有关部门还是将评标工作列入保险项目之内,不要等出了事故,再让当事人跑断腿就不好了。

5 建议

(1)从报纸上知道2014年四川省要修订一批法律法规,笔者希望在走基层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多一点点换位思考,人性化一点。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进一步完善、修正、补充,使招标投标评标工作在更加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2)应举办涉及招标投标的各类人员培训班。主要有管理服务人员、招标人员、投标人员、评标人员等的培训班,让其懂得各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树立起全局观念,能够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工作,才能协同配合把招投标工作做好,让评标环境有个和谐的氛围。

(3)文字功底差,反映汉语言知识欠缺,应引起国家教育方针路线思路的改变。在大学、中专以前的普及教育中不要分什么文科、理科,因为汉语言文字是不管谁走上社会干什么工作都会伴其一生的。而现在教育中从小就分什么文、理科,无形中让学生有意偏科,工作中出现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猜你喜欢
劳务费评标投标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国务院明确取消投标报名
浅析投标预算风险的防范
浅析招标项目评审专家劳务费发放标准
军工企业招标投标管理实践及探讨
高校科研劳务费管理的国际比较
托尔斯泰的“劳务费”
评标工作中有关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浅谈评标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设计评标应该重视评标准备与初步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