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文化街巷地下空间的利用

2014-04-08 11:54
山西建筑 2014年1期
关键词:街巷交通历史

马 涛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已经有109个城市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些城市中,有很多为特大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扩张,拥有历史文化街巷的城镇该如何保护是个很大的问题。历史文化街巷重在保护其外观整体的面貌,其不但要保护有历史面貌的文物、古迹、有历史的建筑,还要保持形成整体面貌的所有因素,如院墙、街道、溪流、小桥、古树乃至驳岸等。历史文化街巷要是成片的区域,并有很多民居生活,是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它特别的文化,因此,不仅要保护好建筑的外壳,还要保存其继承的文化,保存非物质内容,保留文化的多样性。

首先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大多是木结构房屋,且历史街巷并不考虑很多的人和车,所以街巷的设计比现在的规模小很多,通道较窄,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过,尤其是现在车的蓬勃发展,使得旧有的街巷完全不能达到现在的交通压力需要,交通拥挤且混乱,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另外历史街巷由于时间都比较长久,古老的建筑物很多都已经风化,有的甚至成为危房,且现代化的水电设施很多为乱接乱拉,暖气、煤气也不能供应,不仅建筑需要加固或者重修,在这些地方居住者使用也很不方便,形成了破旧的基本条件和现代人们所要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协调,怎么样才能在保护历史街巷的前提下,使这些问题全部解决,非常的困难。尤其是现在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兴起,历史街巷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游客对街巷公用设施的需求,如果处理不到,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的话会对街巷形成损坏,且古老的街巷空间有限,修复重塑其美的东西也存有问题。

现在,很多学者对以上问题加以研究,发现在历史街巷的改造中,地下空间是个非常有用的地方,可以在保护好历史街巷的前提下,改造好历史街巷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发展等问题,既可维护传统,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地下可以扩充很多的空间,许多历史街巷,最大的缺陷是原来的空间太小,如果在地上扩充空间,会使原来街巷失去原有的风景,也会受到原有建筑的高度、地理等的限制。但如果巧妙的利用地下空间,就可补充地上空间的不足。尤其现代化科技手段,可以使地下空间成为交通、管线以及商业、仓库等,使历史街巷各方面都成熟完善,人们生活方便的现代化都市。

现在有地下铁路、地下轻轨及地下停车场等地下交通设施,甚至在这些交通设施过程中,形成购物广场,在历史街巷的地下空间中建设这些交通设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街巷的交通,在交通聚集的地方形成人和车的分流,还可以建成商场,为地上的历史街巷人们的生活给予方便快捷,也不会对地上的历史街巷造成大的改造。

在历史街巷地下空间可以建设基础设施,从而改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同地下交通一同修建,比如管线设在同一管沟内,还可以把一些市政设施,如垃圾转运站、变电站、城市的中水回用水池及雨水回用水池等设施建到地下,这样既可以不破坏街巷外貌,还可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持旧城区历史街巷继续发挥运行,甚至可带动城市的社会效益。如有城市回用水,可供给城市的消防、绿化、灌溉及清洁用水,节能低碳。

在历史街巷地下空间还可以设成库房,存放一些文物,可以有效保证文物的安全。因为地下空间对于抗震、防盗、防空比较容易实现,其与外界进行隔离,环境比较稳定,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都能做到长期的安全保存。对于不能移动的文物遗址,如果做成地下空间,不仅可以保持其完整性,还可以形象地展示古迹。另外新建或改建时,如果将博物馆部分功用建到地下空间,也可以为地上省出空间,达到双赢。

但在地下空间开发时,应注意保护好地上建筑,规模要合适,不宜过大或过小,建设要因地制宜,在道路承载力和施工安全允许的前提下,再充分发掘地下空间的潜力。开发时要注意成片开发,结合业态、停车、交通出入口界定等因素来优化设计有关方案,对地下空间要进行专项规划设计,提前设计好地下空间的产权利用,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效,积极做好改造工程的周边工作环境,使各项措施都帮助该项目推进建设实施。

在历史街巷地下空间为居住功能时,因为民居对空间的采光及通风等地方有一定的需求,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应该以浅层为主,一般在地下设一层,且这种地下空间的挖掘应该依照建筑作用的类别,而采取相应的建筑保护建设方式。如果对于保留类的建筑,在其外观上要保留其历史面貌,在内部空间上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时,其地下空间发展时,可尽量向地下发展,如果只是加固性修复时,则地下空间不容易进行挖掘。如果保护区要建商业时,地下空间可进行较大模式的片区开发,以适应其商业和商业配套的功能,且尽可能与地下交通相连,做到商业的易达性,以满足人流量多时交通的疏散。如果地下空间为混合功能时,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浅层开发居住,次浅层开发商业,合理分布各功能。

伴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启动,历史街巷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到日程上来,建设城市地下快速交通轨道,可积极发挥地下空间所带来的空间容量增加、地面历史的维护以及旧城区路网格局的保护,还可减少地面道路的规模,减轻地面的人流、车流的交通压力,完善居住环境,使人们便捷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间接的保护了环境及文物风貌,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使城市发展集约利用。

地上停车问题是现在各大城市中一大难题,历史街区更为严重,修建地下停车设施,可形成地上交通的支持,有助于减轻地上交通。如将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相融合,可更好的引导人流进入地下,缓解地上压力,进而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巷的风貌和文物。

历史街巷市政设施一般落后不完善,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及景观,在道路扩宽和改造时,合理使用地下空间,系统规划及布置各种管道,以形成街巷内有序网状的市政管网。

地下建构筑物与地上相比,可抵御更多的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时,地下要比地上的破坏小,地下空间在结构上比地上的抗震能力要提高一至两个等级。防火、防盗性等因为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少,比地上更安全一些,尤其在人防上,表现优势更为明显。

历史街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见证,既要保护好现有的风貌,又要与现代化结合,是当前很多地方的难题。地下空间的利用既可以解决交通的疏导、管线的敷设,还可以作为仓库等各项功能的延伸,还有更多的利用方式等待进一步的探索。

[1]李 巍,卢学伟.浅谈地下空间利用规划[J].山西建筑,2011,37(30):15-16.

猜你喜欢
街巷交通历史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繁忙的交通
边走边唱
小小交通劝导员
雨中的街巷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