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蕴涵探析

2014-04-09 07:28王体龙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生产力科学技术

王体龙

(1.周口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邓小平站在时代前沿,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考察、研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趋势,对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论断,形成了独特的科技思想。这一思想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又对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之科技观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211,“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375。马克思虽然体认到了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要素之中,对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没有把科学技术放在生产力首位。伴随新科技革命的兴起,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了新科技革命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他说:“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3]87,“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274。这既从质的方面明确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本质,又从量的方面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因素的特定地位,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科学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一种新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被视为崇洋媚外,搞资本主义复辟。为此,邓小平强调:“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3]351。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111

3.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优先发展科学技术是行之有效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立足国情,把科学技术对生产力推动作用纳入中国现代化视域下来考察,凸显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他强调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3]86在高科技领域,他要求中国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从而理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素布局,凸显了发展重点,确保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有序进行。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之人才观

1.科学技术人员是劳动者,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邓小平指出:“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脑力劳动者。有些人是完全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处在对立的地位。但就在那个时候,也有很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如同列宁所说,尽管浸透了资产阶级偏见,但是他们本人并不是资本家,而是学者。他们的劳动成果为剥削者所利用,这一般是社会制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他们的自由选择。”[3]88-89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3]89与此同时,他还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只要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知识分子就需要注意解决是否坚持工人阶级立场的问题。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己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3]89他认为,“从政治立场这个基本方面看,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应该说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的。这样的革命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3]93。这就彻底否定了以往以世界观为标准来划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观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的归属问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邓小平站在科技工作发展全局的高度,指出我国要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提出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的著名论断,深刻揭示了发展科技与搞好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4]275他告诫世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4]120在强调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同时,还就办好教育提出了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一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3]95二是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3]107三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改善教师生活待遇。“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3]55“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要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工作条件和业务学习。对于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以表扬和奖励”[3]95。四是加强对外交流。“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3]57

3.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拥有人才,才能真正地拥有经济发展的优势。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41的著名论断。在邓小平看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要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工作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工作。“生活有困难的,可以给津贴补助。现在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很多时间用于料理生活,晚上找个安静地方读书都找不到,这怎么行呢?对这些人的政治要求要适当。”[3]41其次,要大胆提拔和使用科技人才,并将能否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标志。“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4]17-18“在人才的问题上,……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3]95。“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4]109最后,要给予科技人才精神鼓励和物质待遇。“有的同志提出,应当有奖惩制度,这个意见也对。但是要补充一点,就是重在鼓励,重点在奖。有的人在科学研究上很有成就,为我们国家作出了贡献,这样的人要不要鼓励?我看要。有的人一头钻到科研里面埋头苦干,应当鼓励。”[3]51“对于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3]51。

三、邓小平科技思想之动力观

1.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邓小平认为,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引擎作用,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善于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概括地讲,邓小平“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在党”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所长负责制,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一方面,他要求:“各级党委要真正做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一起抓。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做到在技术上、生产上不断有新创造和新纪录。……同时,又要大力抓好专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工作。”[3]97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我们有许多东西还不懂。即使懂得,也不能事事都由党委来办。”[3]97“科学技术的业务领导工作,应当放手让所长、副所长分工去做。不论党内的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3]98“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3]98二是提高政治工作水平,改进政治工作方法。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计划来领导,要抓好科学研究计划,要知人善任,把力量组织好”[3]98。“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要求和创议,就应该给以支持。对于那些追求个人私利,互相封锁,不搞协作,甚至垄断、剽窃等等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错误思想和作风,应该进行批评教育。”[3]99三是党委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了实现科学研究计划,为了把科学研究工作搞上去,还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也是党委的工作内容。”[3]98

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科技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科技体制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必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邓小平认为,要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就必须解决科技体制问题,从而确立了以面向经济建设为内容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在他看来,科技体制改革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4]108他认为,这两种体制改革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4]108这就深刻揭示了科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经济体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通过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来解决经济与科技脱节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认为,科技体制改革核心是人才,要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来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在第一生产力中的作用。他说:“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4]108人才问题,“第一,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第二,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4]108-109

3.要以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和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成果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既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又是立足现实发展的明智选择。为此,邓小平提出了“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的著名论断,把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他反复强调:“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4]117他指出,“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3]91邓小平认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必须处理好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只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3]129,“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3]130。

4.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邓小平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才是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不懈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3]406,“我们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3]406。他把这种精神动力提升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3]91在他看来,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确立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基于多种考虑:其一,从科技政策看,就是把科技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提高我国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上,同时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其二,从引进先进技术难度看,必须依靠自力更生。“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3]405-406其三,从最终目的看,要对引进技术吸收、创新,形成自己技术成果。“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许多工作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如培训工人,培训干部,现在不着手,外国的先进技术就不能掌握。”[3]129

四、邓小平科技思想之功能观

1.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在邓小平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要功能就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3]86,提出了“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著名思想。概括地讲,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突出强调各行各业都要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其一,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4]17,“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4]275。其二,邓小平强调工业现代化同样依靠科学技术,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发展工业的重要途径。“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3]29他主张“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厂要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小厂的科研机构可以由市里综合办,也可以由几个工厂联合在一起搞”[3]29。他认为,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三,邓小平坚信国防现代化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认为中国要想在海陆空和外层空间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设备,“要立足于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设计出好的飞机、好的海军装备和陆军装备”[4]129。这样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2.科学技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不仅能转换为经济力量,成为推动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且还能转化为政治力量,为该国在国际事务中增添政治筹码。邓小平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首先,他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是提升社会主义中国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和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3]86其次,他还认为高新技术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4]279

总之,邓小平科技思想在科技观、人才观、动力观、功能观四个方面生动地再现了他对“什么是科学技术,怎样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问题的严密思考和独到理解,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刻揭示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又是我们贯彻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宝贵思想财富。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生产力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实施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为兵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