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014-04-09 07:28张晓明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江泽民小康社会现代化

张晓明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及其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1]51,继续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一如既往地在探索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现代化理论,这是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与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0余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的生活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使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小康生活?怎样进一步去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围绕这些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具有创造性的探索。

1.现代化目标:从“小康”到“全面小康”。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与步骤,是按照邓小平所设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来进行的。90年代中期后,面对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需要,以及在完成第二步战略步骤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之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划和新方略,绘制了跨世纪的发展蓝图,确定了“新三步”的战略构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17那么,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康呢?江泽民指出:“必须看到,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17-18这个判断是非常客观的、冷静的。

在概括了总体小康的这些特点之后,江泽民又具体分析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等各方面我国的现状。最后他得出一个重要认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2]18在科学认识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相对于已经达到的“总体小康”而言,人们一般把这一新的目标称为“全面小康”。很显然,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提高。

对于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曾经做过初步描述。他说,在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后,要“迈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展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特别要改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信条件,扩大服务性消费。逐步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实行保障城镇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的政策。国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110-1112000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说,“十五”计划,“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到重要位置。”[3]113这表明,江泽民在小康目标实现以后,怎么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上的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

在党的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被确定为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对于这一目标的内涵。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18这里,江泽民用六个“更加”来界定“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

总而言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不同地区、城市、农村、群体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实现了上述目标之后,中国的小康社会将达到更高水平。那时的小康将水平更高、更全面、更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可持续能力增强四个方面的要求。这个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十六大报告对小康社会的定位中,已经由20世纪强调的“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新的发展阶段迈进。同时,我们对小康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理解也更为深刻而宽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康目标的设定中,江泽民在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础上引入了“政治文明”概念,使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格局。同时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新要求。

2.现代化战略: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进入新世纪后,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了新的“三步走”。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就初步提出了“新三步走”的设想:“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4按照这个战略,我们从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新三步走”战略作了进一步阐述:“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18在这里,江泽民把前2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加上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实现现代化的设想,就构成了“新三步走”。

第一步,是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未来50年的第一步。由于进入小康社会时,广大农村和一部分城市居民还不能达到全面的小康生活水平,广大居民在奔小康的进程中还面临一系列遗留问题,而且,这时的小康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到2010年,是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尤其是广大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第二步,是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这是小康社会的中期阶段,也是未来50年的第二步。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根据这一思想,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在整体上全面进入宽裕阶段,城镇居民进一步走向比较富裕,这时的中国将完全建成富裕型小康社会。第三步,是未来50年的第三步,时间大体从2020年到2050年,这是小康社会的后期阶段。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的总体设想,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可循,中国共产党几经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代在前进、新问题、新情况、新形势风起云涌,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能止境。”[3]538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理论的“三步走”战略和小康社会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谱写了新的理论篇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了努力奋斗的方向和旗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53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谋划党和国家未来50年的发展蓝图,确立了近20年的奋斗目标和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正确前进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对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首先是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振奋精神,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过上全面的小康生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体增强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最后是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在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稳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提出:要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等重要思想。在经济制度问题上,邓小平提出“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占主体”,其它多种经济成分“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重要思想;关于分配制度问题,江泽民在邓小平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等重要思想。关于市场经济体制问题,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明确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概念,并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等重要思想。

1.坚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承与发展了对外开放理论。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回顾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特点,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主要是“引进来”为主。在这20年间,我们通过大量利用外资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有效地弥补了国家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提高。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经济规模的总量已达到相当水平,面临着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在国内企业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开放面临着新的情况;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各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使世界市场、资源和国际资本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偏重数量、忽视质量和效益,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对外开放已不适应变化的环境。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战略,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推向新的水平和新的阶段。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同年12月24日,江泽民在接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他强调指出:“我们不仅要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在努力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和部署如何走出去搞经济技术合作的问题。‘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这个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4]190-191199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又说:“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1]684-685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走出去”的问题。他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引进来’方面成绩很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4]193-194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继承和发展了关于持续与协调发展理论。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保持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就提出了持续发展的问题。1985年7月,邓小平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就明确提出了坚持改革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5]131在这里,邓小平不仅使用了“持续发展”这一科学概念,而且深刻回答了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1986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不仅讲了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讲了世界和平的持续发展问题。他说:“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5]156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邓小平一再提醒要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注意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注意做好计划生育、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工作,等等。可见,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全面的现代化理论,它为我们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也严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发展问题。1989年9月,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就指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6]619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专门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认真履行会议通过的文件。会后不久,国务院即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初步形成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1995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6]1463-1464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为此,江泽民在1996年7月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2]279-280

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这一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决定性方针。强调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政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必须对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进行统筹规划,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必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十五大报告的这些论述,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进一步系统化和具体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21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十分丰富。所谓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所谓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所谓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可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根本性要求,就是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承和发展了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理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状况、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维护国家独立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出发,曾实行了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为目的的东西部均衡发展战略。但实践证明,这种过分强调东西部均衡发展的战略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既消弱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活力,又不能使广大西部地区真正摆脱贫困。

从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首先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的办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标志着我们在现代化战略问题上,由过去强调平均的均衡现代化战略,转向了由东向西梯次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国家的优惠政策,率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差距迅速扩大的趋势。如果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不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全面振兴。1988年,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后,邓小平及时提出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5]277-278

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思想,是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5]373-374这就是说,在实施“三步走”战略时,有一个地域步骤的布局:第一步,在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是较快地发展沿海地区,同时带动内地发展;第二步,从21世纪初进入小康社会开始,我们的大局就是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内地发展的问题,从而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进入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江泽民在1999年6月明确指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条件,不抓住这个时机,不把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战略任务。实现了这个宏图大略,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社会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必须统一和提高认识。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9]344同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通过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是中央审时度势,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既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也是对“两个大局”思想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宗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由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不是完全重走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老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虽然致力于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不是自己的最终目的,而是当作使人得以更好发展的手段和条件。一切工作都要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能够为这些问题解决创造物质条件,但不能代替这些问题的解决。现代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也就是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落脚点。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实践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旨在于实现人的发展。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多次谈到人的全面发展,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294他还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294他又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3]295

江泽民不仅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确立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那就是要以文明建设为取向,通过全面展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第一,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经济条件;第二,抓好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政治条件;第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精神生活条件;第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总之,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充满了理论创新,对我国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江泽民反复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3]534。他指出,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祖国的富强之路,也是自己发展的富裕之路,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

第一,深刻论述了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首先,这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江泽民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2]111江泽民这一思想不仅非常明确,而且始终一贯。如他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所做的报告中,都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在十四大报告中,他说:“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0]239在十五大报告中,他又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3]27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说:“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3]552其次,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是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的。为此,江泽民郑重指出:“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为他们谋利益,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3]122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我们党的工作和各项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他说:“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生活问题,这是我们的事业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一个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保证群众安居乐业,始终真心诚意地拥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4]112另外,在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上,始终把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江泽民说:“能否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要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一条重要标准。”“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4]115再次,这是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体现。最后,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民族之林的需要。

第二,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途径和方法。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人民生活的问题。江泽民遵循了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反复告诫全党,中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的问题,保持较快的、有质量的发展速度。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关键是靠发展。其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通过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因此,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不断从科技创新上提供强大的推进力量。再次,坚持党的富民政策,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4]540最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使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小结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继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之后,我们党在现代化理论上的又一创新成果,它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时代的产物。正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现代化理论。这个理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江泽民小康社会现代化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边疆治理现代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