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归与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交往考
——兼“李复修其人”补遗

2014-04-10 04:32廖铭德张晓虎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通志知府康熙

廖铭德,张晓虎

澹归与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交往考
——兼“李复修其人”补遗

廖铭德1,张晓虎2

(1.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2.韶关学院科研处,广东韶关512005)

澹归和尚在营建丹霞山别传寺过程中,得到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李复修等的鼎力匡助。赵霖吉为之撰《别传寺记》,马元托其纂修《韶州府志》、勘校《新旧曹溪通志》,李复修两度为其《遍行堂集》作序。澹归以缘契交于州郡大夫,以文会友,诗书唱合,亦禅亦儒,推动了清初岭南韶州文化的发展。

释澹归;赵霖吉;马元;李复修;韶州知府;清初

康熙元年(1662),澹归和尚从广州海幢寺北上韶州仁化丹霞山辟山建寺,至康熙十七年(1678)夏末出岭请《藏经》,在韶州建寺行化17年。经历四任韶州知府,他们分别是:赵霖吉,顺治十七年(1660)任;刘世豸,康熙三年(1664)任(待考);马元,康熙九年(1670)任;李复修,康熙十六年任。

释澹归以缘契交于州郡大夫,在营建丹霞山别传寺过程得到了历任韶州知府的多方护持。他们“会于岭表”,诗书唱合,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以韶州为中心,辐射岭南周边区域并与江浙文化相联系的“韶阳文化圈”,一改南宋至明以来韶阳文化之寂静,熏育出如廖燕这样的本土优秀文人。澹归《徧行堂集》、廖燕《七十二松堂集》,与唐代张九龄《曲江集》、北宋余靖《武溪集》交相辉映,推动了岭南韶州的文化发展。

本文拟主考澹归与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的交往关系。对于李复修,作者曾撰文《澹归今释与韶州知府李复修关系考——以〈徧行堂集〉李复修序为视点》[1]已有考,但是由于篇幅所限,一些与李复修有关的文献史料未录入,故在本文补缀,以期完备。

一、释澹归与赵霖吉的交往关系

(一)赵霖吉

[同治]《韶州府志》(以下简称《府志》)卷五“知府”条:“赵霖吉,河南人,进士,顺治十七年任。”[2]102《府志》记其河南籍人氏,进士出身,清顺治十七年(1660)迁任韶州知府。考清顺治及康熙初韶州文献史料,有关赵霖吉在韶的事迹较多,留下了不少的文字笔墨。如,乳源《文昌阁》、《蓝关》诗两首,南华寺《步王季重游南华》诗八首、云门寺《大觉禅寺诗》一首、《请天拙禅师住曹溪启》,以及《重修伏虎亭碑记》等。

《重修伏虎亭碑记》作于“康熙二年,癸卯,冬月”,即1663年(农历11月);文题处有署:“赵霖吉韶灼太守睢人。”[3]

“睢人”之“睢”指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金天德三年(1151)由拱州(崇宁四年置)更名睢州,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属归德府。

据《清代河南进士名录》[4]:“顺治六年睢州:赵霖吉……”;又据《清代河南进士》载,赵霖吉,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有351名,赵氏排名第70位[5]。《归德府志·睢州志》“科举”条目“戊子科”(1648)也载有其名[6,7]。清顺治“戊子科”是乡试。赵霖吉在“己丑科”会试后,殿试赐同进士。不久,外放至处州府(今浙江丽水)为刑官。考《宣平县志》有“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处州府刑官赵霖吉叙”[8]一句。赵霖吉在处州刑官任上为侯杲、胡世定纂修的《宣平县志》作叙,但该《志》今传本仅载其作叙事,却无叙文。

清顺治十七年(1660)春,赵霖吉擢升韶州知府。《廖燕全集》卷七“端溪赝石记”有一则与赵霖吉有关的文字[9]159,大概是说:端州肇庆有一块美石,存在官库里好几百年了,不知什么人遗留下来的,贴有封条,一直没有人敢取。“河南赵某来守”,千方百计地将端石弄到手,然后做成大小砚数十枚,当做珍宝。其余的送给了曲江县令凌作圣。凌公又请廖燕鉴赏,“燕笑曰:‘赝石也。’”

“河南赵某来守”,指赵霖吉。至于是否如廖燕所说的“赝石”?难以断论。现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幅作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的国宝级墨迹“钱镠钱俶《批牍合卷》”,该“卷”墨迹首尾钤有“赵霖吉白文方印一方”。由此看来,赵霖吉并非不识宝者,还真算得上一位金石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名家。

(二)澹归与赵霖吉的交往关系

康熙元年(1662),赵霖吉为澹归作《别传寺记》,这是二人最早的、可考的往来记录。此《记》文字优美,兹录如下:

……余庚子岁来守是邦,越壬寅晤师,因得入山颠末,并属余为领袖,以创兴期举。继出营建图略示余,山阿林麓,曲涧平桥,修竹长松,水帘雪岫,具诸胜概。师每因地制宜,随其高下迂回,堂殿厨寮,无不曲折尽致。当风和景明,眺其上,远峰拱翠,近岭献奇,一江如带,列巘如屏,诚为山水奥区、法王胜地。鉴湖昆季开辟其先,澹归师友缔构其后,余与二三僚属劻襄力其中,桃花开笑,石上高谭,向五百劫前培植善根,始得景从云合,作同愿同行之侣。不然,李公产于邓,澹师生于吴,事亦出于睢阳,何不谋而合会于岭表,相得益彰、相须有成一致于此?余每与师谈夙昔因,无不应验如符契,故乐序其事,谓是山之幸有师,而师之乐有是山也。因缘胜事,山川显晦,固以其时其人哉?特援笔为

之记。[10]102-103

澹归和尚(1614-1680),俗姓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科(1640)二甲进士,时年27岁,授山东临清知州;赵霖吉,清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三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比金堡澹归晚了9年入仕。同为进士出身的赵知府对晚明朝堂上的金堡事迹当早有耳闻,但首次谋面可能就是这次康熙元年之会——“越壬寅晤师”。澹归卓锡丹霞,需要州郡士大夫的支持。赵知府对其鼎力匡助,并作《别传寺记》。“李公产于邓,澹师生于吴,事亦出于睢阳,何不谋而合会于岭表,相得益彰、相须有成一致于此?”此段文字甚是感人,天南地北,人生际会,契缘于岭南,不禁感叹嘘唏。澹归和尚前半生经历了家国民族交织的悲屈命运,到最后无路可走,惟有“逃禅”一途,其举也壮,其情亦悲。这也是澹归在创建别传寺过程中,得到当时众多官宦贵戚支持的原因之一。

澹归与赵霖吉的交往关系主要见载于澹归和尚《遍行堂集》:

(1)《与赵雨三太守》(卷26,尺牍)[11]230-231:

顷走晤,值台驾公出,既出门值归,亦不敢更增劳倦。惟念居士护法丹霞,便与丹休戚相倚。……弟明早即溯流雄州,料理常住因缘。

又,捧读大《记》,清超宕逸,玉润珠明,无一点尘埃,足与青莲颉颃也。丹霞得此留镇山门,不数学士带矣……

又,春中别后去雄州,还山已当深夏,欲扁舟奉候,闻道驾已下羊城,为之惆怅。……弟顷在保、始两地,收缘甚难,索铢两于圩市之间,奔走多矣,惟奉此与人为善之心,亦付之一切耐烦,世出、世间总无异路耳……

第一则,澹归往韶城会晤知府,却因赵知府公干外出,未能谋面。返丹霞,即往南雄料理常住因缘,并作书札以谢。第二则,澹归收到赵知府所作《别传记》甚是欣喜,此时正在南雄州。《别传寺记》曾勒刻于石碑,乾隆四十年(1775),因“澹归和尚《遍行堂集》案”被毁不存。第三则,澹归从南雄回丹霞山寺,再往韶阳,得知赵知府已下广州羊城,顿而为之惆怅。“过保昌、始兴,收缘甚难,索铢两于墟市之间,奔走多矣。”澹归“撞府穿州,经营建置,”如“村僧沿门弄钹”,可见澹归当初营建别传寺之艰辛艰难!

上录,赵霖吉,字雨三;澹归自称“弟”;可知赵知府年长于澹归。

(2)《寄韶州赵太守》(卷35,诗部,七律)[12]15:

偶因一曲慰泥蟠/宇下兼闻覆阴宽/韶石熏风开五马/赵家冬日照三竿/全光不动青山稳/绝顶相辉白月寒/恰好空林飞片叶/敢随流水寄君看

(3)《出江口闻雨三将还》(卷36,诗部,七律)[12]44:

拟从春日到仙城/听得三泷破腊迎/江上芙蓉寒势远/山中楖栗老年轻/一时坎壈无他事/千里迟回只此情/便欲款门看两鬓/可曾残雪点星星

(4)《至郡知雨三未归》(卷36,诗部,七律)[12]44:

破腊三泷话莫酬/也从野寺荡轻舟/暗云忽上兼山尽/寒雨常低切浪浮/倚伏有缘谁得马/去来无意复随鸥/那堪簇起想思结/寄取闲心伴客愁

(4)《雨三初度》(卷39,诗部,五七言排律)[12]159:五言诗(正韵)六十四句,略。

(5)《送韶州赵雨三太守起补赴京序》(卷4,文部)[13]86-87。

此《序》为澹归与赵霖吉最后的文字往来,约作于康熙二年末(或康熙三年初)。是年,赵氏赴京补官,直隶举人刘世豸接任韶州知府。澹归送赵知府至大庾岭梅关,返回丹霞山寺后为之序。全《序》约800字,在《序》里彰其治韶之绩:“吏无蠹蚀,民无疮疣,田畴学校,狱讼盗贼,德威德明,悉有成效。”表达感激之情:“丹霞者,隶公韶州境内,公所加意护持,领袖诸檀越为功德主者。”赞其品行:“公今以进士位郡诸侯,回视长者,故睢阳编户氓耳”;“显不忘微,丰不忘歉。”最后,“祝赵使君,当见公勒鸿名于玉版金书之上也。”

二、释澹归与马元的交往关系

(一)马元

[同治]《韶州府志》卷五“知府”条:“马元,辽东人籍,北直真定人,康熙九年(1670)任,有传。”[2]102据康熙十一年《重修曹溪通志》“马元序”末署:“三韩马元”。此“三韩”可能是指是古代(公元前2-4世纪)朝鲜半岛南部的三个部落“马韩”,“辰韩、”“弁韩”,马元属“三韩”之“马韩”,以部落为姓,后迁至辽东。所以《府志》载其“直隶真定人,祖籍辽东”。

考《韶州府志·马元传》:

辽东籍直隶真定人,累官湖广按察使,康熙九年,迁灶韶州,性严明,精勤敏练,案无宿牍,讼至立决,兵燹后,礼教未兴,加意作人,月命课题科士,品骘无爽,释耆儒行乡饮礼环桥,拥民知进德,巡视东岳、城皇庙及四贤王公诸祠,堙坏者或修或建,无废不兴。[2]604

刘世豸离韶州后,康熙九年,马元由湖广提刑按察使迁韶州知府。提刑按察使亦称“按察使”,清代通称臬台,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马元由三品官迁韶州府四品官职位,可能与康熙初年“削藩”的大布局有关,韶州居岭南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马元传》载亦可看出清廷的战略远见。康熙十五年(1676)至康熙十六年(1677),爆发的“三藩之乱”,韶州成为双方对垒的主战场:第一次在康熙十五年三月,总兵张星耀叛降吴三桂,守备王得功、马尚仁等率兵攻城掠县;第二次在康熙十六年七月,滇将马宝、胡国柱、张星耀再次掠攻韶州及各县,直到是年九月江宁将军额楚率师回援,双方大战于莲花岭下,滇兵将损失惨重而遁逃,韶州的战火才得以平息。第一次“战乱”由马元在韶州守城;第二次“战乱”,清廷与平南王尚可喜急调广州府同知李复修任韶州知府负责保民守城[1]。马元可能因年事已高而挂印还乡,待考。

(二)澹归与马元的交往关系

澹归与马元的交往因缘起于韶州地方志的纂修。康熙初年,天下初安,清政权和社会逐渐走向稳定,于是康熙拟修《大清一统志》的设想也就提上了日程。步骤是先由各县、州、省逐级汇纂成《志》,然后进献基础文献,再由清廷统筹纂修。如澹归作《广东通志·序》(代)云:

今天子御极,六诏归我版图,率土大定,武功既章,文德用显。乃命儒臣,修《大清一统志》,下郡邑各征文献,汇于行省,上于京师。于是《广东通志》亦粲然告成……[14]88-89

康熙九年,马元迁任韶州知府,拟开始纂修《韶州府志》及各县《志》:

1.重修《韶州府志》

澹归是明末进士,学识渊博,且又住锡仁化丹霞山,有地利之便,马元重其才,故委托其编修《韶州府志》:

新正和煦,伏惟福履与春日俱增,无由躬贺,可胜驰仰。委定志书,谨已草就。计为纲者七,为目者三十有九,作为七总论,别疏义例二十五条,分为十六卷,其艺文录本示竟,容续呈也。初拟录稿后一再订正,重加缮写,知上催既严,不敢复停,故稿中有讹者,辄用朱书涂改,幸谅其草率之因为感。精气衰减,学术迂疏,恐未足以仰答任使,更望摘其疵谬,赐以裁成,虽年运向往,敢忘受教?又有启者,分修志稿,六属次第:一曲江、二乐昌、三仁化、四乳源、五翁源、六英德……[11]232-233

又,前月之望至会龙,道驾尚驻仙城,未能候晤,弟以本师和尚抱恙,特往卢山省侍,大抵明年春正月乃得还丹霞也。[11]233

据《别传寺史略》:“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八月初六日,澹归师得归宗寺两札,以天然病甚,催其与今无速往料理。”综上分析,澹归草成《韶州府志》,脱稿时间约在康熙十二年六至七月。所以,我们说的“康熙十二年《韶州府志》”实际上是指该《志》启纂时间,而不是刊刻时间,刊刻成《志》至少到了康熙十三年初。同时,澹归还作有《韶州府志·义例》(25则)(略)。亦可知,“《韶州府志》[康熙]:十六卷(清)马元纂修”,马元领衔纂修,澹归和尚则是实际的编修者。

2.重修《曹溪通志》

《曹溪通志》由南华寺主持释朴真雪槱禅师重修。《通志》署:“三韩马元子贞古闽释真朴雪槱重修,八卷。”有马元序:“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孟匀朔四日,知韶州府事、前湖广等处提刑按察使,三韩马元顿首撰。”《重修曹溪通志》脱稿,付梓刻印之前,马元嘱澹归审读,澹归以《旧曹溪通志》勘比,指出《新曹溪通志》五十六则(处)讹误,整理而成《曹溪新旧通志辨证》(节选):

雪槱朴公修《曹溪通志》,太守马公子贞所托也,志成,颇有哗者。予在仙城时,马公持新本嘱予别撰,予再辞不获,因取新本与旧本较之,各有其失,但雪公易青原南岳位次及暗改余襄公言语,致此烦耳。随所阅处,有所见辄为标出,或似正悮,或似拾遗,得数十则,与及门观之,使知著述之难,亦不呈诸马公也……[11]48同时,又作《曹溪通志·新旧凡例折衷》(九则):

一曰山川形势,二曰建制规模,三曰道脉源流,四曰西天信具,五曰常住土田,六曰继席宗匠,七曰典职宣劳,八曰王臣外护,九曰品题词翰。[11]34

[康熙]《曹溪通志》内载有清初文豪钱谦益及金堡(澹归和尚)的文字,因此,连同“王臣外护”在乾隆四十年(1775)的“澹归和尚《遍行堂集》案”中受到了牵连:

[曹溪通志]方志。清马元、释真朴撰。据《清代禁书见知录》载:“《曹溪通志》八卷,图一卷,三韩马元、古闽释真朴重修,康熙十一年(1672年)刊刻,道光十六年曲江刘学礼重刊。”据军机处第二次奏进全毁书载:“查《曹溪通志》,马元、释真朴同撰,中有钱谦益、金堡之文,且语句亦有违碍,应请销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闽浙总督兼管浙江巡抚陈辉祖奏称:“《曹溪通志》,马元、释真朴同辑,内有王臣外护等篇,语多谎谬,并有钱兼益所作塔铭。”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及应缴违碍书籍各种名目中均列有此书。[15]

3.澹归和尚予答马元的诗文

(1)《马子贞太守寿序》(卷四,文部,序)[13]100:略。

(2)《与马子贞太守》(七则)(卷26,尺牍)[11]232:见前述,略。

(3)《马子贞太守同张斗寰、池仪伯别驾入山赋赠》(卷32,诗部)[11]383:略。

(4)《马子贞太守初度》(二首)(卷38,诗部,七律)[12]144:

总向清和月令安/绣屏开处酒波宽/已闻天上酬千策/未见尘中探一丸/勒鼎自应频授简/悬鱼何必更投竿/百年春满韶阳律/不羡芙蓉石匣丹

又,彩笔成峰配大文/下垂甘露上卿云/万羊籍内无勾籍/五马群中又逸群/拂石风清虞帝乐/如膏雨洗伏波军/凭公手书垂裳理/七宝飞轮重策劝

此外,澹归《丹霞地藏殿记》(康熙十年辛亥,1671)记有马元助建别传寺地藏殿事:

予以春至肇庆,太守史庸庵发地藏阁之愿,约韶州太守马公子贞共成之。阅辛亥秋九月落成……[10]366

肇庆太守史庸庵和韶州太守马元助建成了别传寺地藏殿,澹归作《丹霞地藏殿记》,《遍行堂集》未录,见载于《丹霞山志》卷八“艺文”。

三、韶州知府“李复修其人”补遗

本文作者曾以李复修为澹归和尚《遍行堂前集》和《遍行堂续集》所作的两《序》为切入点,考析了他们之间的的交往关系[1]。由于该文篇幅及文章结构的原因,一些有关李复修在知四会县时的史料未录入,在此补遗。

1.知四会县的文献史料辑录

(1)康熙《四会县志》20卷,仅国家图书馆存有残本,缺6-10卷,四会县有残本复印件,该《志》有李复修序,序末署:“时康熙壬子(1672)季冬吉旦知四会县事上谷李复修识”[16];

(2)清道光《广东通志》334卷(首一卷)“四会县”关于“县署建废”载有其名及事:“县署在南门内旧四会县尉司地……(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彭名元增建鼓楼、戒石亭,年久倾圯。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李复修、二十二年吴树臣各重修”[17];

(3)李默《广东方志考略·四会县》有李氏《序》并叙,“清康熙十一年(误,十年),直隶恩贡李复修来宰,时诏修统一志,饬修通志进呈。奉宪命续辑邑乘,旬月而续志成”[18];

(4)张世泰、冯伟勋等《馆藏广东地方志目录》录“康熙《四会县志》”:“康熙四会县志二十卷清李复修纂辑。”[19]

以上文献史料可增补“李复修其人”[1]。

2.《水龙吟》(寿李韶州谦庵)(卷十六,词)[14]451

眼前阅过贤豪,才兼胆识公少。五官并用,八方齐应,一尘不扰。似剑吹毛,似珠现影,似风行草。似林焚泽竭,神龙起处,云雷走,山河倒。薄海甘霖都遍,莫能窥、半鳞全爪。虚空无动,苍苍下视,茫茫洲岛。忽似金鸡,一声叫出,扶桑树杪。在忙中收得,些子闲情,后天而老。

这首词为李谦庵(复修)贺寿而作,在拙作“澹归与李复修交往”[1]中漏辑,故在此补遗。

3.关于李复修与李煦

[同治]《韶州府志》卷五:“李煦,辽东人,荫监,十八年任,有传。”[2]102康熙十八年(1689),李煦接任李复修知韶州府。此时,澹归出岭赴浙请《藏经》已逾一年,可以说澹归与李煦没有任何联系。但是,由于《韶州府志》、《广州府志》缺载李复修知韶州府、广州府事,加之二人同姓李且为前、后任关系;又因有关李复修生平仕历的文献史料稀缺,故而引起当今研究者的歧误。例如:

赵贞信《廖柴舟先生年谱》“康熙十八年”条载:“是年,韶州知府李煦到任,李氏字渔阳,号谦庵,辽东人。”[9]662林子雄先生《廖燕全集廖燕全集涉及人物资料汇编》“李煦”条载:“李煦(1655-1729),字旭东、渔阳,号谦庵……历任韶州、宁波知府,畅春园总管、苏州织造等职……清康熙十八年(1679),李煦任韶州知府。”[9]998-999而且还都将廖燕《李公谦庵燕居图赞》“李煦条”注为“字渔阳,号谦庵”。实际上,李煦,字旭东,又字莱蒿,一字竹村[20];李复修,字渔阳,号谦庵。对此,学者蔡升奕及本文作者均有考[21,1],不赘述。

日本汉学家清水茂先生在《论金堡的词》一文中,介绍了其在东京东洋书库所见的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的《遍行堂集》版本,并对澹归和尚《遍行堂集·序》“中宪大夫知韶州府事古渔阳谦庵李复修”注释为:“检《同治韶州府志》卷五职官表,不见李复修之名。但康熙十八年,有辽东人李煦知韶州府,或许为此人别名。”[22]这也是因《韶州府志》缺载知府李复修而致的误判。

关于李煦,同治《韶州府志》有《李煦传》:

奉天籍,山东昌邑人,由中翰转部郎,擢守韶州,十七年任(误,十八年)适当恢复之初,招集流亡,复学校,办行教化,弊绝风清,至二十一年以父士正(祯)自江调抚粤东循例回避,改任浙江宁波,韶民为立遗爱祠于相江门外。[2]604-605

康熙二十一年(1682),李煦因其父李士祯由江西调任广东巡抚,因例回避,离韶州而迁宁波知府,不久又升苏州织造,并做了32年的苏州织造、八任巡盐御史。雍正五年(1727),李煦卷入皇子阿其那(胤祀,康熙八子)“待婢案”而下诏狱,遭削藉、抄没家产,流放打牲乌拉,死于戍所。李煦是江宁织造曹演的内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姑丈,红学家顾撷刚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说李煦有可能是林黛玉父亲林如海的原型。

[1]廖铭德.澹归今释与韶州知府李复修关系考略——以《徧行堂集》李复修序为视点[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3(5):43-47.

[2]单兴诗,欧樾华.[同治]韶州府志[M]//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3]马元,释真朴.重修曹溪通志[M]//杜洁祥.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2辑.台北:文明书局,1980:383-386.

[4]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清代河南进士名录[M]//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26.

[5]王兴亚,马怀云.清代河南进士(清进士录)[M]//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6]陈锡辂,查昌歧.[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M]//河南省商丘地区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南旧志整理丛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262.

[7]不详.[光绪十八年]睢州志[M]//睢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旧志整理丛书.郑州:中州古籍社,1990:139.

[8]侯杲,胡世定.宣平县志[M]//崔建英.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1986:66.

[9]廖燕.廖燕全集[M].林子雄,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9.

[10]陈世英.丹霞山志[M].龙思谋,校补.香港:香港新闻出版社,2004.

[11]澹归和尚.徧行堂集(二)[M].段晓华,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12]澹归和尚.徧行堂集(三)[M].段晓华,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13]澹归和尚.徧行堂集(一)[M].段晓华,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14]澹归和尚.徧行堂集(四)[M].段晓华,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15]王彬.清代禁书总述[M].北京:中国书店,1999:100.

[16]陈志喆,吴大猷.四会县志[M].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57.

[17]阮元,陈昌其.[道光]广东通志:234卷[M].广州: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1997:116.

[18]李默.广东方志考略:四会县[M].长春: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107-108.

[19]张世泰,冯伟勋,倪明,等.馆藏广东地方志目录[M].广州: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6.

[20]李果.在亭丛稿:卷1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9册.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2001:314.

[21]蔡升奕.廖燕与李复修交往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0(4):9-12.

[22]清水茂.清水茂汉学论集[M].蔡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136.

Study on the Contact among Dangui,Zhao Linji and Mayuan: A Complementary Research of Li Fuxiu

LIAO Ming-de1,ZHANG Xiao-hu2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Shaoguan University;2.Section of Science Research Affairs,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 512005,Guangdong,China)

With a lot of help of the magistrates of Shaozhou Zhao Linji,Ma Yuan,Li Fuxiu,Buddhist monk Dangui constructed danxia mountain temple.For Buddhist monk Dangui,Biechuan Temple was wrote by Zhao Linji,Compiling Shaozhou Chorography and emending New-old Cao Xi Tongzhi by the Ma Yuan’s entrust, Bianxingtang Works Preface was wrote two tines by Li Fuxiu.Dangui associated with the magistrates by literature and poetry,their“Confucianism and Zen”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ozhou lingn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culture.

K249

A

1007-5348(2014)11-0009-06

(责任编辑:陈景增)

2014-09-21

2012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澹归今释与《徧行堂集》研究”(Z2012007);2010年韶关学院科研项目“澹归和尚及其作品研究”(韶学院2010-207)

廖铭德(1967-),男,瑶族,湖南永州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书刊出版及古籍文献研究。

Kew words:Buddhist monk Dangui;Zhao Linji;Ma Yuan;Li Fuxiu;the magistrates of Shaozhou;Early Qing Dynasty

猜你喜欢
通志知府康熙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济公传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远处识人
康熙下象棋
远处识人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远处识人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