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章句《楚辞》的动因、方式及特点

2014-04-10 04:32季加宝王永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王逸章句楚辞

季加宝,王永

王逸章句《楚辞》的动因、方式及特点

季加宝,王永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王逸章句《楚辞》的动因,源于思想上与屈原的趋同性和地域上的认同感。其章句的独特方式体现在:挖掘《楚辞》的儒家思想,及所承继的《诗经》“比兴”手法,肯定屈原思想与《楚辞》价值。王逸在章句时,凸现了汉人“解经”法,不仅力图将《楚辞》纳入经学研究的范畴,还企望将《楚辞》提高到“经学”的地位,同时在思想和情感上体现了独有特点。

王逸;章句;《楚辞》

汉代儒学独盛,“内圣外王”的儒家理念在众多士人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所谓“内圣”指加强个人品行修养,“外王”指具备美好的品行及丰富的学识后能更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王逸身为东汉名实相符的儒家学者,身上自然洋溢着一股“内圣外王”与“兼济苍生”的气质。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却并未像理想中的那样顺畅,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仕途的坎坷和内圣外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焦虑,使他巧妙地从屈原身上找到了“共鸣”。于是,《楚辞章句》不仅成为了他的心路明灯,也成为了他“发愤著书”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更成为楚辞学章句训释的代表。

《章句》被看作是楚辞学研究领域中划时代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在研究《楚辞》时皆以此为基。宋人洪兴祖说:“世所传《楚辞》,唯王逸本最古,凡诸本异同,皆当以此为证。”[1]13其评价阐明了《章句》的价值,肯定了王逸在《楚辞》学研究中的地位贡献。

逸去屈原近五百年,他生活的时代儒学隆兴,经学喧嚣,与西汉初期“汉宫楚声”学术气氛不同,楚辞学已非研究主流,而王逸为什么要放弃可以为学者带来功名利禄的“经学”而选择章句《楚辞》这样一项冷门学术领域呢?

首先,学术型著作一如其他文章,皆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思想与屈原的趋同性,是王逸的首要心态。

王逸所处的东汉社会,正值外戚宦官专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严峻,王逸也难逃此劫。社会上隐逸与明哲风气大开,逸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勇于按照自己的主张行事,在豫章上任时的不畏强权,按己意愿,颁布各项措施的种种决策,充分表明了他不畏强权,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刚正不阿的品质,这是他与屈原精神的相通之处。所谓名如其人,蒋天枢在考证王逸人名和字中隐含的命名取义之由时说:“逸名盖取《论语·微子》称‘逸民’为义。字曰叔师,王氏取‘逸’为名,正与其以‘叔师’为字彰显‘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意相互吻合。”[2]由此,可以看出,逸和屈原一样,天生具有不屈己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人格。王逸和屈原思想上一致性就成为了他章句《楚辞》的首要心态。

王逸在《离骚后序》中说:“且人臣之义,以中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固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1]48王逸看来,欲成贤臣,就该尽臣子之职,追求正大光明人生准则,以国家兴旺为荣,损国利己为耻,留微言大义于后世。就像古时伍子胥、比干虽被杀身也要成仁,而那些胆小怕事,为一己私欲,祸国殃民,逃避祸患之人,即使养怡延年,也为人所耻。屈原为实现“美政”几经挫折,梦碎沉江的壮举让王逸深觉与自己“杀身成仁”思想不谋而合,这就在精神上,为章句《楚辞》树立了信心勇气。

王逸对屈原敢于直谏,不畏强权,杀身成仁的品质极其赞赏。屈原为“美政”理想奋斗之路有“心郁结而纡轸”的悲痛,有“至今九年而不复”的流放之苦,亦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不被赏识的哀怨。这一切是他曲折复杂心路历程的记录,经历一个个犹疑彷徨后,他最终义无返顾坚持了理想,自沉汨罗,以期寻求解脱。王逸一生也充满了坎坷,面对黑暗社会,他没有随波逐流、独善其身,而是特别激赏“杀身成仁”之勇,极力反对“逡巡避患”之辈。在他眼中,屈原即使被国君所弃,为世所不容,选择自投汨罗,终结一生,沦为孤魂野鬼。但“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1]42的高贵品格依旧是学习的榜样,王逸评价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志,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1]48这段话,王逸对屈原极为肯定和激赏。认为他不仅有“忠贞爱国”之心,清廉高洁之志,更可贵的是不顾生死,为“美政”理想敢于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伟大壮举,古往今来无人能比。王逸也如此:身为人臣,以“中正为高,伏节为贤”为己任。“中正”者,正直、忠贞也;伏节,为理想而殉节。作为正统儒家学者,又同屈原一样怀着“兼济天下苍生”的赤胆之心。在国家需要时,理当挺身而出,亲历亲为,为民请命,这些在王逸看来乃义不容辞之责。所以,王逸在屈原身上找到了上报国君下安黎民的影子。王逸对屈原评价说:“当是时,守死而不变者,楚国一人而已,屈子是也。”[1]40正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失败后悲忿至深的经历,这就激发了王逸章句的动力。

其次,与屈原的地缘认同感,是王逸章句的动因。

《离骚》中,屈原对故土有过依恋之情“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返”[1]16,这句话表露出屈原对家国的思念,不忍离去的悲伤、怨恨。既然,屈原如此热爱故土,说明家乡对他的重要性。宋玉在《楚辞·招魂》中提过屈原故居:“魂兮归来!入修门些。”[1]202认为屈原应该魂归“修门”,这就表明屈原的家乡在“修门”。“修门”在哪?王逸释义道:“修门,郢城门也。”这说明屈原乃郢城人。知道屈原的出生地,那么,王逸和屈原地域上有何关系?需要从王逸的家乡谈起。

他本人在《九思》序中说:“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1]314这说明,王逸和屈原是老乡,同时被楚国的地域文化及风土人情影响,不禁对屈原有种深深的缅怀。

不仅是相同郡望自豪感,更因为从文本语言世界的接受而言,《楚辞》“书楚语”的特点,使得王逸能够容易读懂所涉及到的方言,因而这就极大克服了阅读上的障碍。王逸是生长在楚地的人,那么,对于通篇由“楚语”、“楚声”、“楚地”、“楚物”所构建的屈原作品熟悉与了解,也就为王逸章句楚辞带来了方便法门。这也就形成他章句《楚辞》的动因。

随着儒学的兴盛并日渐经学化,出于对儒家经典的推崇,以儒家经典作为衡量一切古代典籍的单项选择标准,已成为汉代文人不自觉的一种写作著述习惯。受这种难以逃避的强大时代习惯的不自觉裹挟,王逸章句《楚辞》也开始以“经典”作评判依据,从而使得《楚辞章句》呈现出有别于一般文学典籍研究的独特训诂方式。那么,王逸章句《楚辞》的独特方式体现在哪?

首先,努力挖掘楚辞中的儒家思想,提升社会政治学地位。

他始终最为关注“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和《春秋》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相吻合。这就在思想上赋予了楚辞“经学”的地位。那么,在《春秋》中这两种思想如何体现的呢?

孔子渴望统治阶级能够避免战争,通过采取“更化改制”的手段来振兴国家,这点在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序》中有所体现:“仲尼因鲁史册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尊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4]1705从文字记载看,孔子作《春秋》是希望统治阶级能够通过变法改制回到周代,遵从“周礼”,反对国家间的“不义”之战。这种“更化改制”的变法革新,在千年后的王逸身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对《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1]6章句说:“愿令君甫及年德胜壮之时,修明政教,弃去谗佞,无令害贤,改此惑误之度,修先王之法也。”可以看出,屈原是希望楚国国君能够恢复先王之法,通过变法祛佞,从而达到修明政教,打击谗恶之徒,振兴国家的目的。这种思想和《春秋左传集解》中所体现出的“更化改制”思想相吻合,符合《春秋》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这体现出了王逸是在努力挖掘楚辞中“更化改制”的儒家思想,提高社会政治学地位。

王逸章句《楚辞》也体现出“兴礼诛贼”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春秋公羊传》中有过体现:“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元明天子也。”[4]2226史料体现出世人渴望遭逢“明君”,秉持“礼法”,诛佞贼子。那么,王逸在章句《楚辞》时,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例如,王逸为“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1]8章句时这么说道:“言己念彼谗人相与朋党,嫉妒中直,苟且偷乐,不知君道不明,国将倾危,以及其身也。”王逸在对楚国党人势力自娱自乐,为己牟利,祸国殃民的行为大加批判的同时体现出了上述《春秋公羊传》中“兴礼诛贼”的思想,渴望国君从幽眛的泥潭走出来,崇尚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政”,亲贤臣,远小人,诛狞恶。王逸采取挖掘《楚辞》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注解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楚辞》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对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肯定和歌颂。

其次,以《诗经》为参照物探究《楚辞》的艺术特色,力图从艺术的角度将诗骚并列等同。

王逸在为《九歌·湘夫人》“乘龙兮辚辚”[1]70章句说:“《诗》云有车辚辚也”。“车辚辚”体现出车跑得飞快,屈原的“乘龙兮辚辚”欲要表达的是遭朝中小人谗佞,被国君疏远,不得不选择驾车远行的一种内心自我慰藉。即便为世所不容,也要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体现出“抗志高行,冲天而驱”的昂扬心态。王逸在此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做章句,其目的是为了从“兴”的艺术手法出发,肯定《楚辞》与《诗经》的相通之处,体现《楚辞》的审美意蕴,抬高《楚辞》的地位。《诗经》中“车辚辚”体现出车在风驰电掣般地飞行,而王逸将《诗经》中的这句话用来作解释是为了形容“龙”跑得飞快,体现出屈原为世所不容,但也要走的坦荡,想要离开浊世的慷慨激荡心情。

无论是通过挖掘《楚辞》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诗经》为参照物探究《楚辞》的艺术特色,这一章句方式彰显出来的,都是王逸力图以儒家经典为依托提升《楚辞》社会政治学地位的创作期许。他身为一名儒家学者,在章句时不免会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这不仅体现了以王逸为代表的汉代正统儒家学者对屈原及《楚辞》的推崇膜拜,同时也体现出《楚辞》在汉代学者心目中的另一种地位与价值。

说到底,从章句体例上讲,王逸的《楚辞章句》仍属一部汉儒“训诂学”著作,因此向汉代的“训诂学”传统靠近,也就成为了王逸著作的必然。王逸在章句中所体现出大致的训释格式是:首先在每篇作品前加上解释题意和阐释创作意图的小序,再对每篇逐句作注,并着重于语言词汇的训释,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毛亨、毛萇的《诗经》训传。因此,《四库提要》对其评判道“逸注虽不甚详赅,而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那么,王逸在章句《楚辞》时到底体现出了什么样的训释特点呢?

首先,将《楚辞》研究积极纳入儒家经学研究范畴之中,这是王逸章句《楚辞》的首要特点。

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从《楚辞章句》中看,王逸在研究体例上是完全借助于毛亨毛苌对《诗经》的研究方法。

王逸在每一章的扉页都列出了本章所包含的篇名。例如:在《九歌章句》的章首,王逸在本章标题后面列了此章所包含的篇目:“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这种做法,王逸显然是在模仿毛亨毛苌注解《诗经》的篇式做开场白,毛亨毛苌的注解体例是这样的,如:在《国风·周南》卷首下面,毛亨毛苌列出了此卷所包含的篇目名称“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这种明显仿效《诗经》的释义方法不仅让《楚辞》看起来显得规范而且有章法,并且也有种一目了然的感觉,因此,这就为《楚辞》研究赋予了“经学”研究的模式。

王逸在每章开始时皆采用几句文字为本章作阐释,阐明作者屈原的创作目的及本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例如,在《九章·哀郢》的开头,王逸阐释说:“此章言己虽被放,心在楚国,徘徊而不忍去,蔽于谗谄,思见君而不得。”[1]137由此看来,王逸明显是在模仿毛亨毛苌释义《诗经》的方法来做释义,毛亨毛苌在释义《诗经·关雎》时这么说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3]毛亨毛苌所做的这个“诗大序”是为了阐释《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及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王逸在此采用《诗经》的释义方法来章句《楚辞》,这就为《楚辞》研究赋予了“经典”的衣钵,给予《楚辞》之尊位。同样,也体现出王逸章句《楚辞》的特点:借助《诗经》的研究体例为导向,使《楚辞》研究也纳入了经学研究的范畴。

其次,在思想层面,能够体现出一种积极融入到作品之中,接近《楚辞》创作本意,为作者鸣不平的特点。

例如,在《九章·哀郢》中,王逸为“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叹息。”[1]139章句时,这么说道:“瞻仰高景,愁悲泣也。顾念旧故,思亲戚也。”诗人触景生情,因望见那一峦峦高大的山峰不知所从而涕泣不止,俯身看见那潺潺不绝的溪水而愁上加愁,唏嘘不已,字里行间传达出一种因流放而对家国和亲戚的深切思念之情。再从王逸为“望北山而流涕兮”的章句中来看,“瞻仰高景,愁悲泣也”这就体现出屈原那种因望见群山耸立,隐天蔽日,不见尽头而徒生悲戚的情感色彩,这就贴近了屈原的创作本意,体现出了一种触景生情的特点,传达出作者屈原因理想破灭,而被迫远离故土所流露出的那种“无望”心境。紧接着,王逸为“临流水而叹息”解释道“顾念旧故,思亲戚也。”这就补充说明了原诗之中的言外之意,他为什么会看见涓涓细水而叹息不止呢?那是因为他看见涓涓流水后而萌生出想念故土、怀念亲人的悲伤之情。这么做,也就符合了屈原的创作本意,使读者能够更为便捷的从章句的内容中探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进而为作者鸣不平。

再次,在情感层面,体现出一种心系苍生、为民请命、积极入世的情感特点。

屈原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理念也就成为了他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这和他显赫的家世有关,他不仅与楚国国君同姓(姓芈),而且祖上又都是“公族”。尽管他们家族到了屈原这一代也早已“山河日下”,但是,屈原的骨子里却自始至终都流淌着一股“贵族”的血液,这股热血,帮他打小就在内心深处埋下了一粒心系苍生,步入仕途,为民请命的理想种子。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阅历的增加,这颗在童年时就埋藏于内心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进而积淀成了一种思想情感,这种情感在他的《楚辞》作品中也时常有所体现。

例如:在《九章·惜诵》中,王逸为“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贫贱”[1]123章句时说道:“言众人思君,皆欲自利,无若己欲尽忠信之节。言己忧国念君,忽忘身之贫贱,犹顾自竭。”王逸在章句此句时是拿屈原和营营小人在作对比,从而体现出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对屈原的这种高尚情操持肯定态度的背后也折射出王逸章句《楚辞》的情感特点,他也像屈原一样,怀揣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他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也形成了他为之奋斗的人生理念:“尽忠”、“尽节”、“忧国思君”。

综上所述,王逸在章句《楚辞》时不仅给屈原及其作品确立了一个崇高地位,颂扬了屈原伟岸高洁的形象,肯定了屈原“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为理想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时也为楚辞在后世的传播和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从客观角度出发,王逸在评价屈原及其作品时深深打上了个人的情感及思想,且其著作《楚辞章句》在一定程度上也偏重于对原诗的章句和名物的训诂和考释,难以摆脱汉儒说经之习气,并忽视了对楚辞作品旨意义理的阐发与领会,但是,这并不能抹灭王逸对《楚辞》所做出的贡献。王逸的《楚辞章句》在“楚辞”学研究史上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邓声国.王逸楚辞章句考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

[3]阮元.十三经注疏: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9.

[4]阮元.十三经注疏: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Analysis of Motivation,Modes and Characteristics on Wang Yi’s Chapters of Chuci

JI Jia-bao,WANG-y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Ningxia,China)

Wang Yi’s chapters of Chuci,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the convergence of Qu Yuan and birth geographic identity.Contained in the Chu by mining of Confucianism,and inherited the book of songs metaphorical technique,affirms the value of the philosophy of Qu Yuan and his Chuci.Wang Yi’s chapters in Chuci highlights the Chinese unique classics method,not only to the category of Chuci included in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but also hope will be raised chuci to classics,at the same time also on thought and emotional reflect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apters.

Wang Yi;chapters and sentences;Chuci

I206

A

1007-5348(2014)11-0032-04

(责任编辑:薄言)

2014-09-20

2014年度宁夏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汉代学术思潮发展与文学批评主题流变互动关系研究”

季加宝(1989-),男,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王逸章句楚辞
刘玥辰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金龟记
醇厚隽永 洒落天成
——王逸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