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资企业出口失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4-04-10 10:42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外资升级

梁 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安徽淮北,235000

中国外资企业出口失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梁 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安徽淮北,235000

以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外资企业出口失速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导致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被动上涨,竞争力下降;外需市场的不断恶化,导致我国外资出口额下滑;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资出口生产向海外转移;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比重增加。分析了外资出口失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促进高端生产要素向中国转移,科技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等;同时,国内市场日趋饱和,国产商品竞争加剧;在外贸结构升级过程中,竞争压力必然扩大。提出了对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质疑,以及我国外贸发展在注重外资出口带动的同时,更应着力提升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外贸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外资出口企业;出口失速;出口转内销;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加工产品占到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47%以上[1]。对外加工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元器件等从国外输入到中国,加工或组装成成品后再出口的过程。在西方国家推行的比较优势战略下,劳动密集型国家依靠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确立了本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角色。发达工业国则通过输出资本、技术等要素,利用海外生产基地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产出的商品以相对更低廉的成本占领国际市场,攫取高额利润。此背景下,有些海外制造商青睐于中国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和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往往会直接选择在华投资建厂,以保证出口加工产品的品质和标准能够适应其全球化销售网络。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基于我国“出口导向”战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格局,在华外资企业的加工出口成为推动我国出口贸易额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2013年5月份以来,我国内地出口状况堪忧,除去对港贸易,2013年5月份我国出口增速较之第一季度的8.5%下滑至-0.17%[1]。中国目前的出口困境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量持续快速下滑有密切关系。其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速已降至-1.1%[1]。

1 外资出口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1.1 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

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升。这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被动上涨,竞争力下降。据商务部对1 000多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平均出口利润率低于3%,绝大多数外资企业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不断上升是订单减少、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

1.2 外需市场的不断恶化

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亦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持续放缓。作为中国代加工产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欧元区经济的衰退是我国外资出口外部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从全球市场来看,外需的总体恶化,而各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也是我国外资出口额下滑的一个主要因素。

1.3 鉴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资出口生产向海外转移

近年来,中国内地劳动力短缺,加之政策要求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各种福利、保障水平的提高,使得在华外资出口贸易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成本不断攀升。标准普尔在2013年初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今年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预计涨幅达9.2%,高出官方3.5%的通胀目标2倍以上[2]。鉴于此,我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寻求更为廉价的海外生产基地,相较于中国内地,东南亚国家及墨西哥等已然成为发达国家外商投资的新热点。2013年前4个月,越南FDI水平同比增长17%,而同期中国内地FDI水平同比下降2.38%[1]。外资企业的海外生产基地的战略性调整,势必影响我国在华外资企业的出口总量。

1.4 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比重增加

由于要素价格和汇率变动等影响,管理长供应链的成本和难度加大。为应对困境,外资企业在将多余生产力向海外转移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加工产品的本土化转变,由“两头在外”逐渐转变成“原材料、元器件等外来,产成品则内销”的“一头在外,一头在内”模式,实现“中国制造,供应中国”的战略性转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显示,对于2013和2014年度的发展方向,52.2%的日资企业表示将扩大在华业务,这一部分多为内销型日资企业;47.8%的企业将维持或缩小或转移到其他国家,而这一部分多为日资出口型企业[1]。

2 外资出口失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外资出口企业的投资和贸易战略的调整,对于中国的外贸发展前景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和威胁,更是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机遇。

2.1 机遇

2.1.1 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

在国际市场竞争与分工的新态势驱动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逐步撤出,也给一些具有更高效益和技术水平的高附加值行业腾出发展空间,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由原先对于扩张规模和速度的关注,提升为对于价值链升级的更高效追求[3]。

2.1.2 促进高端生产要素向中国转移,科技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环境的变化,外资出口企业在关注国际市场的同时,已然发现中国本土市场的重要意义。“开拓中国市场”变得更具有吸引力。这也促使外资出口企业为适应和迎合中国消费者本土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将部分高端产业和生产要素包括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这也使得我国得以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国际化流动中汲取丰富养分[3]。

2.1.3 出口失速间接导致顺差缩小,减少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

加入WTO以来,以出口加工贸易为支撑的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快速扩张,世界其他地区已经难以持续消化中国日渐增长的出口顺差。特别是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出口商品提出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数量渐增[4]。然而,在此番由于贸易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显现的出口增速放缓,有利于缓解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出口商品的不良情绪,减少贸易摩擦,为调整后的外贸发展积蓄能量、踏稳步伐、优化外部市场环境。

2.2 挑战

2.2.1 国内市场日趋饱和,国产商品竞争加剧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受投资拉动政策的影响,一时间井喷式扩张,而外需乏力,内需扩大有限,造成国内市场日趋饱和,制造业整体产能过剩[5]。国产商品遭遇严寒。而外资出口企业由于上述原因,调整贸易战略,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内外资商品的擂台由广阔的国际市场转变为国内市场的短兵相接,对于国产商品无疑雪上加霜,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

2.2.2 中国在外贸结构升级过程中,竞争压力必然加大

外资出口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部分撤出而并不伴随着撤资,投资和贸易战略的调整推动了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这种升级也已悄然改变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关系。以往,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是主要竞争对手[6]。而今,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向较高附加值产业领域转移,在高端电子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交通运输产业等领域,中国内地开始面对日韩、中国台湾等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直接竞争。

3 策略分析

国际环境变了,发展战略变了[3]。由于比较优势理论过分强调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静态贸易利益,而忽略了国际贸易对于科技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完善等动态推进效应。任何阶段不仅要依托比较优势,更要找到并培育核心竞争优势[7]。在贸易新局中,开拓出口新路径,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量大不一定强大,当规模达到一定水准,效益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1 提升劳动力素质,注重核心技术研发

3.1.1 教育是关键

过去30年,成千上万稚嫩的少男少女放下课本,涌入外资加工工厂,成为生产线上的简单劳作者,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打工妹”或“农民工”,的确是他们用双手推动了我国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盛况。然而,劳动力优势渐失的今天,“人才优势”才是产业和外贸结构升级的必要支撑。如今,我国劳务市场存在着“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两大难题,这也从侧面说明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扩招和职业技术院校的重点发展推动了全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为中国积累了一定的人才资本。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疏导和应用,是彻底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的根本举措。

3.1.2 注重科技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对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的挑战与质疑。纵观西方国家发展轨迹,科技变革影响着本国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的态势[7]。以此为鉴,我国相关联产业中,各企业间应从以往无序的价格竞争中挣脱出来,竞相压价只会损害企业和产业的最终利益。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抓住高端技术和人才向中国转移的机遇,提高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以适应和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3.2 通过跨国并购,推动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外资企业在全球的出口加工基地,一直处于行业产业链低端,仅以简单的“组装、加工”赚取低廉的人工收益。欲提高出口产品收益空间,在现行国际市场环境下,通过跨国并购进入产业链顶端,无疑是推动我国外贸产业升级的捷径。核心技术、全球营销网络以及成熟的品牌是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三大法宝,实现全球资源、技术整合,金融危机之后的海外低成本并购机会难得,特别是以德国为首的西欧国家有着大量优秀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他们是中国企业实现以并购促升级的绝佳选择[8]。

3.3 着力培育中国自主创新环境

发展中国家想要引进先进技术,而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其在现行国际分工中的既得优势和利益,会严控核心技术输出。在当今贸易体系下,发达国家强势推崇的比较优势战略,固化了全球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9],依赖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况且美国等国家对华技术输出也有较多的条件和限制。因此,着力培育本国自主创新环境才是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和牢固根基。如推动金融信贷向有创新活力和潜力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倾斜。释放全社会创新热情与能力,特别是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活力,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最终实现创新的产业化和资本化转变。

3.4 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

过去,作为“世界加工工厂”,“中国制造”过度依赖出口,然而,在新态势下,中国在继续扮演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也在主动或被动地扮演着全球市场大国的角色。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社会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居民家庭收入,以此来刺激国内消费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减少外资出口产品转内销对于国产商品造成的冲击[9]。

推动市场化进程,对于一些产能过剩、供需严重失衡,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促使其在市场化过程中优胜劣汰,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实现国内市场供需相对平衡。

同时,服务业发展能够有效软化产业市场矛盾,提供大量全面、高质量就业岗位,经济效益产生较快且数额可观,易于弥补制造业出口失速造成的隐性损失。因此,注重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已成大势。

4 结束语

一些外资企业难以承受诸多的重压,“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充满诱惑的标识,然而“中国制造”的时代还远没有结束,它仍是很多外资企业制胜的法宝,只是规则正在改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于中国外贸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胡维佳.“再缩水”促外贸变革[J].财经,2013(19):86-87

[2]哈姆林.“中国制造”仍是某些外企的制胜法宝[EB/OL].[2013-04-08].http://www.caijing.com.cn/review/

[3]隆国强.调整对外开放战略[J].财经,2013(10):102-104

[4]孙振宇.营造良好国际经贸环境[J].高层论坛,2010(8):156-156

[5]翁仕友.“中国式”产能过剩[J].财经,2013(20):81-83

[6]关志雄.中国贸易结构不断升级[J].财经,2013(19):88-89

[7]刘王君.比较优势理论再认识 [J].财经,2013(17):110-112

[8]华璐.投资欧洲:顺理成章的优先选项[J].财经,2013(34):35-38

[9]刘鹤.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定位[J].财经,2013(17):138-139

(责任编辑:周博)

2014-02-20

梁婧(1983-),女,安徽淮北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与对外投资。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7.013

F742

A

1673-2006(2014)07-0043-03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外资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回暖与升级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