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评教”结果公布机制与平台探讨

2014-04-10 10:42韩成勇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评教教学管理评价

韩成勇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安徽芜湖,241003

高校“学评教”结果公布机制与平台探讨

韩成勇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安徽芜湖,241003

针对在“学评教”结果公布过程中存在公布的数据粒度不够、公布方式和渠道单一以及学生很少得到“学评教”反馈信息等问题,立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建立“学评教”数据公布机制,明确“学评教”数据的公布标准、范围、粒度和方式,同时依据公布机制,利用数据仓库、多维分析等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统一的“学评教”结果数据公布平台,及时向教学管理者、授课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对象提供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学评教”结果数据,鼓励教师和学生关注“学评教”工作,从而有效发挥“学评教”在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学评教;评价结果;信息反馈;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学评教”作为一种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教学管理手段已为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所熟知,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学评教”在评价体系、指标设计、组织方式和形式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评教”工作是科学评价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有效方法之一[1]。

所谓“学评教”指的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即学生通过系统收集教师教学中的资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作出的价值判断的过程[2]。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全程参与者,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3];同时学生受到的干扰因素相对较少,因而来自学生的评价更为清晰,来自学生的评价数据最为直观和最具有说服力。在很多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学评教”与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管理者评教和社会评教等相比,“学评教”结果在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是作为总结性评价的指标,因此“学评教”结果一直以来就受到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本人的高度关注。但另一方面,在很多高校的具体实践中,“学评教”结果公布机制不明确、公布渠道不通畅,“学评教”结果公布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评教”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没有有效发挥“学评教”在教学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1 “学评教”结果公布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来说,与组织和开展“学评教”工作的本身相比,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学评教”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需要了解的特定对象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实践中,出于种种原因,导致“学评教”结果的处理非公开化,甚至使“学评教”工作显得有头无尾,无形之中损害了“学评教”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学生和教师参与评教的热情,同时也无法发挥“学评教”数据在改进教学管理和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决策参考作用。

1.1 公布的评教结果粒度不够

在很多高校的工作实际中,“学评教”工作过程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学评教”工作的结果只是对外提供一份经过合成后的名次排序表,而很少关注“学评教”的具体细节。对于在“学评教”工作中收集到的海量的数据,没有很好地利用,“学评教”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对教学管理决策、提升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对授课教师的期望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但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很少或根本不对外公布细节数据,造成高校的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授课教师本人对具体的评价细节一无所知,自然也就无法将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中,没有很好地发挥信息资源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1.2 评教结果公布方式和渠道单一

由于担心“学评教”结果会给授课教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学管理部门对“学评教”结果往往抱着讳莫如深的态度,常见的做法是由教务管理部门将最终的排名情况通知各院系负责人,由院系个别通知评价排名处在末尾的教师,而大多数的授课教师无从知晓最终结果。这种做法看似是保护了评价较差的教师的自尊心,但同时也损伤了绝大多数教师参与“学评教”的积极性,认为“学评教”只是一种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过是走过场而已,形式大于内容,导致他们不关心甚至不配合“学评教”工作。由于评教结果的公布方式和渠道单一,往往导致评教结果反馈滞后、不准确,违背了评价的初衷,高校没有切实帮助教师根据考评结果来改善教学质量[4]。

1.3 学生很少得到“学评教”反馈

“学评教”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从一个消费者与受益者的角度对所受教育的评价,是一种关系到权利(学生)与义务(高校)的评价[2],学生理应知道最终的评教结果。评教结果很少向学生反馈,影响了学生参与“学评教”的积极性[5]。学生是“学评教”工作的主体,所有的数据都是来源于学生,但学生却很少得到相关的反馈信息,事实上是剥夺了学生的知情权,学生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学生感觉在“学评教”工作中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得到回应,这将影响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参与评教的热情和责任感,导致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评教,从而影响到最终的“学评教”结果,使“学评教”的效果大打折扣。

2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评教”结果公布机制

维护“学评教”工作的严肃性,使“学评教”工作能够真正地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发挥质量监控作用,能很好地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评教”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和形式进行公布,也即要解决如何公布“学评教”结果和公布什么样的“学评教”结果,让所有参与和关心“学评教”工作的人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反馈。

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6],只有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改进的目标。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切合工作实际的“学评教”结果公布机制,保障“学评教”结果能够合理、顺畅地得以公布,实现对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而言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明确自身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发挥评价主体作用,提高评教积极性。同时也要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其他问题,比如,避免教师对“学评教”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等情况。

2.1 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公布标准

教学评价过程就是信息反馈的过程,目的是发现教师教学问题、纠正教学缺陷,从而取得更高教学质量的过程[4]。“学评教”工作的最终价值需要通过结果的反馈才能得以体现,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来说,要建立一套规范、统一的“学评教”结果公布标准,保障“学评教”结果数据能够得到合理、及时和准确地公布。制定标准时,管理部门应合理定位学生评教的功能,不应将其用于对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鉴别[7]。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是基于通过“学评教”工作,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避免把焦点放在授课教师个人的最终评教排名上,而是从全局层面来分析和把握“学评教”结果,对“学评教”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使其能够发挥正作用。针对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授课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结果数据,针对不同对象公布的数据粒度也不相同,同时要对“学评教”结果进行客观公正地描述和合理解释,综合分析与最终结果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达到充分合理利用“学评教”数据的目的。

建立规范、统一的“学评教”结果公布标准,有利于规范“学评教”结果的通报行为,保持“学评教”工作的一致性,保障学生和教师的知情权,促使学生重视“学评教”活动,提高参与积极性,对教师起到激励、鞭策和改进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获得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2.2 增强反馈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及时对“学评教”结果进行反馈,促使学生和教师对“学评教”工作保持高度的热情,让他们觉得学校重视“学评教”工作,自然也就认真对待和关注“学评教”工作,有利于增强“学评教”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能够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提供较为可靠的评教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数据参考。

对于教师而言,“学评教”结果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评估的手段;对于教学管理部门而言,在向教师个人公布每一次评教结果的同时,提供往次评教结果,使教师能进行自我纵向比较,很好地总结成功经验,分析不足的原因,增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内在驱动力,这比来自管理部门任何外加的压力要奏效得多。

2.3 提供多种视角和粒度的“学评教”数据

利用校园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到的“学评教”数据,理论上是包含了学生和授课教师的全部属性信息,收集这些详细属性信息是信息系统的设计机理决定的。但在将“学评教”结果送达给相应的管理部门、教师或学生时,不应该也不能提供全部的细节。作为组织开展“学评教”工作的负责部门,应该对原始“学评教”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管理需要和用途对外提供多视角和不同粒度的数据,既要保障管理效率,也要保护个人的隐私,同时也要避免引发师生、教师和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例如,给学校领导的结果,应该是覆盖全局的综合性指标信息,如评教整体合格率多少,在哪些评价指标上学生整体评价不高等,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给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的结果,应侧重于体现本院系的整体评教结果与其他院系的比较情况如何,本院系的哪些专业的教师评教结果较好等,为院系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供参考;给教师的结果,应力求详细,让教师本人得到很好的反馈,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同时不要泄露参与评价的学生个人信息,避免出现教师“报复”学生的现象发生;给学生的反馈,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哪些方面受大家欢迎,也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评教时给出的评价是否与大多数同学的判断相一致,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学评教”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

3 建立“学评教”结果公布平台

将海量的“学评教”数据,按照公布机制向不同对象提供不同视角和粒度的结果信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使用人工的方式几乎无法实现,这就需要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解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学评教”结果公布平台,依据“学评教”结果公布机制,设置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开放不同的数据细节。平台的核心部分采用数据仓库思想和技术来组织和管理海量的“学评教”数据,利用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入挖掘,将最终结果以Web网页的方式加以呈现。

“学评教”结果公布平台是学生、教师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查询“学评教”结果数据的窗口。一方面,通过该窗口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学评教”结果和相关信息,使“学评教”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在设计时能够从技术层面规定不同用户查看数据的细节程度,而不会导致“学评教”数据被滥用,不会泄露教师和参评学生的个人信息,可以促使学生和教师正确对待“学评教”工作,从而营造良好的“学评教”氛围,发挥“学评教”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4 结束语

“学评教”是高校的一项常规的教学管理活动,积累的大量“学评教”数据中蕴含着有助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建立切合工作实际的“学评教”公布机制,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顺畅和分层次的“学评教”结果公布平台,将“学评教”结果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教学管理者、授课教师和参与评价的学生,使“学评教”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发挥它在教学管理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1]刘家枢,赵丹.高职院校“学评教”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评教”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0):1-50

[2]张小良.关于我国“学评教”实践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3(1):52-54

[3]李巧林,许明扬.以人为本,推动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生评教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5):35-39

[4]王强.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37-38

[5]张玮华.对高校“学评教”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1(3):119-121

[6]斯塔弗尔比姆.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王芳亮,道靖.学评教机制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及矫正:基于博弈的视角[J].教育学术,2012(3):63-65

(责任编辑:刘小阳)

2014-03-02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评教结果分析与应用研究”(2012JYXM762)。

韩成勇(1979-), 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务管理、数据库技术应用和数据挖掘。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7.031

G45

A

1673-2006(2014)07-0099-03

猜你喜欢
评教教学管理评价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