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方成“格”

2014-04-11 15:27陆华山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南京市言语语文

【个人档案】

陆华山,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2009)》年度个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高研班导师。被授予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斯霞奖、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自2006年以来,先后获得南京市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南京市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崇尚“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教学主张,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形成“简单中见深刻,朴实中显灵动”的教学风格。

爱上语文,语文便慷慨地将无限的欣喜与乐趣注入我的血液之中,在不经意间唤醒我的生命,改变我的生活。我愿意用所有的生命激情来焐热这个儒雅而又充满智慧的名字——语文。

追求高品位的课堂教学

(一)特别的“名家磨课”

2008年9月,语文教育专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老师走进我的课堂,听我执教《螳螂捕蝉》一课。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吴王”,与“少年”对话,写圣旨,课堂上热闹非凡,自我感觉良好。课后,袁浩老师委婉地指出:“你的课堂富有新意、气氛活跃,这是长处,要保持、发扬。但是,语文课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要将学生带到语言文字中间去。”一语点醒梦中人!袁浩老师的话语切中肯綮,掷地有声,重重地敲击着我固有的语文教学思维……我开始从改变自我的语文教学理念开始,重新架构课堂教学模块,将“关注文本,关注语言”牢牢嵌入课堂之中。

于是,我在“江浙沪第五届新生代名师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又一次执教《螳螂捕蝉》,课堂上紧紧扣住“被”字巧妙设问,精品细析,以“趣”和“疑”为导读路径,带着学生去勾前引后,深入体悟,细细揣摩言语表达的精妙,静静感受人物形象的鲜活。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对“表达形式”的体悟上,效果出奇地好,特级教师薛法根在现场点评中给予了较高的褒奖,特级教师周益民饶有兴致地为这一课的教学作了书面赏析,本课的教学实录与评析还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好评。

这一次“磨课”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也使我更加坚信:教学研究要向专家学习,要敢于改变和突破自我,要在实践中扎根。我开始沉醉于追求高品位的课堂教学,积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走向,敏锐捕捉前沿信息,理性地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的“失语现象”,我响亮地提出了“亮语精神”;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缺位”,我果断地支出“批注式阅读”这一招;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臃肿的“课件组合”,我又大声疾呼“简单地教”……

(二)建构“教学主张”

随着实践的深入,2009年11月开始,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渐渐清晰起来,逐渐构建了属于自我的教学主张:崇尚“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即探寻“怎么写”的秘妙,体验“言语表达”的乐趣,发展“言语生命”的个性,指向语用层面的语文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指向语文素养的提升。

围绕“言语实践”,我展开了系列的教学研究,学习《语文:表现与存在》《语文教学本体论》等大家专著,从中汲取理论素养,提炼出言语实践的“五个关注”:在教学目标上,变深挖“写什么”为探寻“怎么写”;在教学内容上,变学习课文内容为学习语言表达;在教学要求上,变理解是重点为语用是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变单一的问答为多维的对话;在教学思想上,变瞄准个体为面向全体。随后,通过执教《夹竹桃》《青海高原一株柳》《滴水穿石的启示》《埃及的金字塔》等各种题材的文本,又总结出“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一般性教学策略:通过感性复活、移情体验、“文”“意”交融、真说多写等策略,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主体的和谐发展,追求言语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梦圆飞天》,我敏锐捕捉到文本中关于十秒钟倒计时的描写,将学生的目光引到极易被忽视的这十个数字上:文中从“十”一直写到“一”,通常情况下,完全可以将中间的数字省略,为什么要将十个数字全都写出来,是不是画蛇添足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现场的情境去思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样贴切的表达能凸显人们紧张的心情,更具现场感和真实感。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我完全抛开课文内容本身,而是引导学生从“如何将观点说清楚、说明白”的视角去阅读文本语言,在语言文字之间反复行走,借助具体的表达形式体味“选择典型事例”“正反论证”等易为学生理解吸收的表达方法。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我引导学生围绕“彭德怀背过脸去”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彭德怀当时的表情、动作,然后启发学生:“这样写更具体,更有画面感,课文为什么不写?到底该不该具体地描绘出来?”经历一番辨析之后,学生顿悟:有意的留白,给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更能真切地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是为了战士们,不得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复杂的心理活动。

“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语文课堂,循着“表达本位”的路径前行,让我的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更具开放性,呈现出蓬勃的气象。2010年5月参加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执教《灰椋鸟》一课,我大胆践行“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扎扎实实的言语历练,将学生完全置于言语实践的前台,去读语言、品语言、学语言、练语言、用语言,整个语文课堂洋溢着师生“倾诉”“应和”的情意美,飘散着师生咀嚼文字精髓、感悟语言魅力的浓浓的语文味——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句子写得生动形象,把它圈划出来。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读——“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一句话中的“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写得非常壮观,形势非常壮大。

师:好一个壮观。

(板书: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

生:我找的也是这一句。我觉得这样的画面都在自己的脑海里了。

师:我觉得你是真正理解了这一句话。

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十分生动,特别是“倾诉”这个词语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板书:倾诉)

师:假如你是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什么?

生: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

生:有意思的新鲜事。

生:飞在空中见到的人类做的一些事情。

师:这些内容写出来,会更具体更生动!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生: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生:不写出来,想象的余地更大了。

生:如果都写出来,就没有意思了,神秘感也就没有了。

师:说得多好呀!这是有意的“留白”,更有表现力。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像“倾诉”这个词语一样表达着鸟儿的情感呢?

生:应和。

生:呼唤。

(板书:应和 呼唤)

师:“呼唤、倾诉、应和”这些词,本来是人的动作,没有感情,但这些普通的词语,作者用在这儿,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所以这句话也就有了感情。普通的句子,因为有了作者大胆的想象,而变得多么富有情趣。你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

…………

课堂气氛活跃,浓郁的语文味漫溢,这节课获得全场所有参赛选手课堂教学的最高分,并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特等奖。课后,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平凡中显匠心,平实中有深意,是一堂扎实厚重的语文课。陆老师引领孩子们在深幽的言语意蕴中浸润,在深邃的言语意趣中徜徉,在深远的言语意境中沉醉,教学思想极其鲜明,教学效果极其显著。”

《灰椋鸟》的教学,进一步增强了我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实践,坚定不移地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铺展教学画面,将教学推向纵深处,从而引导学生亲历探寻言语秘妙的快乐之旅,为我个人教学风格的锻铸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追求高品性的教育科研

(一)钻研“个人课题”

对于教育科研,我一直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去正视它、观照它,因为我坚信教育科研的力量,坚信它是教育教学的引擎。当南京市教科所策划极具个性魅力的“个人课题研究”时,我便积极响应,期期参与,步步实践,提升了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总结的能力。我将个人课题的研究主题与自我的日常语文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个人课题引进课堂,以一年的时间为一个周期,确定每个月的突破重点,邀请名师及一线教师走进我的课堂。研究中,我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自始至终将研究融于教学之中,有力地促进了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真实的研究中,我创建了非常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的《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三点一路,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三点”为开始阶段的切入点、中间的语言训练点、结尾的迁移点形成一条发展的线,“一路”为编者的编路、文本作者的文路、学生的学路、教者的教路融成一条和谐的路。将“三点”与“一路”巧妙地熔于一炉,形成一个既有固定教学结构又能创造发展的有机体。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操作策略。它是实现“自主互动”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与途径。

(二)践行“个性化备课”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在我看来,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促进教师永远不停地去思考,去追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近年来,我突破传统的备课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备课。这项研究得到了特级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戚韵东校长的大力支持,让我深受鼓舞。我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备课思维从容行走,在自由的备课空间里自如地渗透个人的教学主张、挥洒个人的教学智慧,为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开启了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强力引擎。我摒弃传统备课的条条框框,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关键教学环节的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活动的精确记录”“课后教学反思的精深剖析”这三个方面。我认为,个性化备课的前提是“精备”——经历细读文本、精心备课的过程;特质是“个性”——使得课堂灵动、富有生命气息;发展是“沉思”——让个性化备课之路越走越丰盈。鉴于此,我构建了彰显个人教学气质的个性化备课模式,具体做法是:脑中——充分进行常规备课的设计;书上——对文本关键之处的预设记录;心里——进行超越性的自我反思。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第二、三自然段后,我首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录进行集中处理,接着又围绕“以词带段”的教法进行如下的反思:

“蓄谋已久”一词的开掘,就似一眼活力四射的泉眼,不停地向外冒出情感之泉、意义之泉。可以说,这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之处、传神之点,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奇效。在“提领”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第二、三两个小节的内容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盈的圆球,折射出绚烂的光泽。在“整合”的过程中,自然地丰富了“蓄谋已久”的外在形象和内核意义,给这一词语赋予了情感,赋予了血肉,赋予了呼吸,“蓄谋已久”也获得了由表及里的生命体征。学生在一次次螺旋上升的体会中,深深感受到由“蓄谋已久”而深藏的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和罪恶行径。这样的词语,是裹挟着情感、形象和意义立体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灵魂深处的。

通过“记实录—深反思—炼教法”的步骤,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将反思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久而久之,教师个人鲜明的教学特色也会渐渐形成。

(三)点亮“反思周记”

反思,成了我的研究方式,更是实践方式。我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学习方式,反思“教”,反思“学”,坚持“每课反思”“每日反思”,并养成写“反思周记”的习惯,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思考、随感形成文字,呈现于个人的博客上。每到一个月的下旬,再将这些文章进行推敲揣摩,整理归纳,并最终定稿,再邀请专家予以指导。特级教师潘文彬一次又一次地对我的文章进行指导和修改,让我受益匪浅,也触发了我诸多的灵感。针对课堂提问的繁琐低效,我以《给课堂提问“通磁”“带电”》一文对提问误区的矫正提出相应的对策;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臃肿”“芜杂”“旁逸”等矫枉过正的现象不断出现,我又以《眼底尽是山水色》一文加以深入剖析;《从“被参与”走向“我参与”》一文理性洞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关键原因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参与”的状态,通过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参与学习活动,唤醒主体意识,强化生本实践,激发情意志趣,彰显整体效应,提高教学效率……2011年10月,因为对教学研究的热爱以及丰硕的科研成果,我被南京市教研室评为《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2009)》年度个人。

追求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教了十多年的小学语文,获得过全国的教学竞赛大奖,也发表过上百篇的教育教学类的文章,更出版了个人的语文教学专著。学生喜欢我,同行认可我,家长信赖我……渐渐地,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新的,教学方法是活的,教学手段是优的,不免开始沾沾自喜起来。

突然有一天,收到了一封来自本班学生集体写给我的“控诉”的信:

尊敬的陆老师:

我们高度尊重您的教学劳动,深知您在为我们呕心沥血,更知道您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为此,我们都引以为荣。

但是,您知道吗?沉重的作业负担(不仅仅是语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就说语文作业吧,单单一项预习作业,没有20分钟绝对完成不了,再加上《补充习题》……我们渴望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期待人类精神食粮的滋润,可是,我们有时间去读吗?

最为要命的是,很多作业都是重复的、低效的、无用的。

您最能了解我们的心了,能否从您的语文开始,为我们“改一改,减一减”呢?

六(1)班全体同学 敬上

读完信,我完全震惊了!孩子们的话语如同一支利箭,深深地刺向总是自以为是的我。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可是看看当下的孩子,毫不夸张地说,童年正在一点点消逝,“童年恐慌”之说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做不完的题目,上不完的辅导班,考不完的竞赛,拿不完的证书……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小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憔悴,娇小的身影终日不停地忙碌,我的心里泛起一种说不出的痛:孩子们太累了,为什么不能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尽情地享受童年的乐趣呢?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一直频遭诟病,饱受质疑,归根结底在于教学偏离了“语文”和“学生”的跑道,大量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扼杀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天性和灵性。

鉴于此,我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学生的作业量为突破口,在深入细致的比照分析之后,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从机械重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于是,我勇敢地进行了“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实验,将重心落在“海量阅读”和“自由言说”上,设法通过课内提效节省时间,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优秀书籍,大量地进行说与写的言语性实践。

孩子们的作业负担轻了,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实践证明,心系儿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就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书面应试能力不降反升,其阅读能力整体提高,1分钟默读速度达400字左右,习作表达也明显超出同龄孩子的水平,到了六年级,学生都能在35分钟之内流畅地写出500字以上的习作。最为重要的是,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中,他们爱上了语文,收获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过上了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面对学生自然、自由、自如地成长,我时常在想:倘若我也随波逐流,倘若我不去做深入的教学研究,我也许永远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绚烂多彩的语文生活。

那封“控诉信”,我一直珍藏着,它时刻在鞭策着我要将儿童放在心坎之上,用不懈的努力和勇敢的变革去构建绿色生态的语文生活。

一路走来,有艰难的跋涉,有辛酸的攀登,但更多的是超越之后的激动与欣喜。教学研究,让我的思想在自由的国度里光亮跃动,让我的脚步在理性的大地上坚实行走,让我的心灵在智慧的天空中激情飞扬。最为要紧的是,教学研究,让我将语文的美丽带给了可爱的孩子们,我和他们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猜你喜欢
南京市言语语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刘辉
挖藕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南京市长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