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群”建构

2014-04-11 17:30朱燕芬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群教学策略

朱燕芬

【摘 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亲近生活、整合各学科内容,而且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从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三个方面入手有助于一线教师建构自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群”。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学策略 课程群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改中最鲜活的元素被写进了课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分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之间的差别,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被人为贴上了“活动”的标签。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就综合了语言、文字、逻辑、文学、阅读、写作等多种内容,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就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以下就实际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所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一、悦纳课程——以“识”为中心

在低年级,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然而现实教学中的课程、课本、课表、教学进度、教学时间都规定死了,识字要“提速”,就必须先架一条“高速公路”。于是我们尝试在低年级开设以“识”为中心的“悦纳”课程:根据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生活场景编写校本教材,让学生掌握认识汉字的多种方法与多种途径;重新翻开民间文学、诗词经典这本儿童沉睡的课程,让学生在灿烂的文化中畅游;融合言语欲求的绘本阅读,带给学生审美的想象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1.研发地域性校本课程。

2011年,我们开始了“词语串串烧,生活真奇妙”的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校本化研究之旅,以“识词”为线索,以地方历史文化和生活场景为课程内容,借助对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的感知、理解、积累、表达,促进听与读、读与说、听与说,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自身精神的成长。

常识性——《动物运动会》。通过谜语猜动物、说报名理由,从而学习“跳远、跳高、游泳”等词语和“蜻蜓、蝴蝶飞得高,猴子、松鼠树上爬,猎豹、狮子跑得快”等韵文,了解比赛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让自己的优点更优的道理。

生活性——《猴王纸店》。学习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动手摸一摸、辨一辨、说一说,了解面巾纸盒的各种信息,认识“甲骨文、帛书、素描纸、宣纸”等词语,认读“面巾纸,软又香,洁净生活少不了。纸的世界乐无穷,节约用纸意义大”的韵文,加深学生生活体验,增强其生活能力。

趣味性——《武进欢乐行》。在娱乐公园中游玩并学会“威武的老虎、美丽的孔雀、强壮的大象、高雅的仙鹤”等词语。既满足了学生喜欢热闹的天性,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语言训练。

2.唤醒沉睡的文化课程。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的课程意识被唤醒,但却忽视了儿童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课程意识及其培植,常常淡忘哺育我们成长的母语。其实,儿童天性就是喜欢睡前故事、成语接龙,随着他们的慢慢成长,从诗经汉赋到魏晋之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都能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驱遣想象——周游民间文学。不管东方和西方,都有民间文学,这些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有趣,不管是谜语、颠倒歌,还是童谣、歌谣,朗朗上口,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题材。

巧妙联姻——畅游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凝聚了汉语文化的精妙之美,历来受到重视和喜爱。读历史学成语,读《论语》学成语,读诗词学成语,读寓言学成语,规定时间写成语,成语接龙对对碰,这些都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品读极限——遨游经典诗词。中华古诗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可以记住许多优秀的语言材料,储存大量的语言模式,可以调动感官,心口相应,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体验感悟,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3.引入适切的绘本课程。

绘本不是课本,也不是字典,它的价值也不在于有多少个字,而在于潜移默化带给学生审美的感受、想象力和人生态度。绘本是言语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听”与“看”的过程中去经历故事、理解内容,欣赏文学艺术的融合之美。

二、通联课程——以“写”为中心

城市通联,指城市群中的城市与城市间的信息、交通、人文的交流;通联礼仪,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沟通的总称;城市一卡通,可以用来通联支付,它的功能具有大众化、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在低年级做了大量的悦纳课程,到了中年级,对事物、对世界、对他人就不仅仅只需“悦纳”,他们需要和这个世界沟通、交流、判断、倾诉、表达,不再是以“识”为中心,于是我们设计了通联课程,以“写”为中心。

1.发掘“写”的路径。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会阅读的学生不一定会写作,“写”是一个再加工、再思维、再咀嚼的过程,而从“读”“识”到“写”,也是个互补的过程。教学一篇课文时,有重点地读,边读边理解,远胜于全文漫无目的、翻来覆去地读,这种目标明确的读写至少有三个优势:审美情趣的培育、思维方式的整合、知识体系的互补。

书信交流。书信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可以让写信者平心静气、条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给学生平等交流的感觉;既可以一封信构成一篇文章,也可以用几封短信组成表达一个主题;既可以写信给爸妈,也可以写信给同学、朋友,还可以写信给自己喜爱的书中主人公。

书面交际。学生的自我讲述受生活背景、知识结构所羁绊,对话共鸣有难度,这就要寻找共同的话题,以“讲述”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写促说,培养良好的口语、书面交际能力。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关于春游的建议”“为咱们班取个名字”“聊聊我的一家”,让“讲述”变得像做游戏一样愉快,像呼吸一样自然。

数字故事。“数字故事”是一种运用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执教《妈妈的笔袋》,我们采用了21张PPT幻灯片,配以简短的文字和鲜明的图画,介绍作者的妈妈每天是如何帮助学生学习、训练、游戏的,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欢。

2.创设“写”的载体。

春游时,学生都玩得很痛快,可若是让学生把游玩的过程、游玩的经历、游玩时的心情写出来,他们则会立刻叫苦不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其实是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忽略了架设读与写的桥梁,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而没有从“读”走向“写”,没有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学会表达。

结构仿写。仿写,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易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在指导的过程中,启发学生选准练笔对象,找到仿写的突破口很重要。学了苏教版《荷花》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去田野、山坡、树林走一走,闻一闻大自然的气息,观察一种花,模仿《荷花》的写作方法也来写写。

人称换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学习了《水上飞机》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向爸爸妈妈介绍,转换人称模仿《水上飞机》一文写得有模有样。看来“人称的写作”指向写作切入的视角。

活动创写。小学生关注的点是局部的、零星的、片段的,需要引导他们学会捕捉瞬间的精彩、印象鲜明的人和事,有意识地增加写作素材的储备。比如请三年级学生拿着照相机到屋前屋后拍一拍,看着照片加以适当想象,前后连贯有序地写一写。这样的创意写作大受学生欢迎。

3.打开“写”的空间。

新课标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构成语文教材的一个有机整体,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力求在多元世界中提升语文素养。

走语文的门,开心灵的窗。“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这些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进行足够的语文内容设计,很容易上成主题班会或是演讲比赛,失去语文内涵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契机。这就要求在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具体操作中添加人物资料素材的积累、写作训练等,通过走语文的门,顺利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呢?

搭艺术的台,唱言语的戏。“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马的世界”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表演激情。不妨借此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语文元素融入本土文化,积极打造课堂浓郁的文化味,培养学生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搭艺术的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我的同时,唱一出充满了语文味的戏。

三、变身课程——以“演”为中心

在经历低年级的悦纳课程和中年级的通联课程后,我们在高年级开发变身课程,以“演”为中心,以故事和音乐为线索,将表演与音乐、阅读、美术、读写等学习领域相整合,以戏剧表演为媒介丰富和发展语言、动作、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增强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豪感,从而实现读与写的自然转化和智慧变身。

1.编写剧本,留住“言”。

戏剧无处不在童年的生活中。民俗活动、儿童游戏都可以是戏剧活动,在积累感悟语言的同时,让游戏精神重返校园。不单纯以表演戏剧为目的,而是以游戏的方式模拟人生;不单纯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在培养完整的“人”。

例如:在高年级学了独幕剧《负荆请罪》以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进行剧本的创作,以3~4幕为主,宜精不宜多。第一次尝试,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进行创作,分配好人物角色,熟练以后可以对课外阅读的书籍《夏洛的网》《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等经典书籍进行创作。

2.塑造角色,激活“意”。

儿童戏剧教育课程首先是让教师通过丰富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生动地讲述故事,然后鼓励学生参与到故事中,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反馈理解,折射内心世界,这一过程没有对或错,只有无限的想象与无数的可能。

比如,起始阶段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小树、小草开始扮演,再到复杂一点的老虎、狼等动物,最后到故事的主人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磨合,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建议、进行争辩,这些都是在不经意间锻炼语言的绝佳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白、舞蹈、故事情境叙述、自编自导自演,不仅使学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而且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3.演绎情境,升华“魂”。

当学生理解故事大意,开始参与到故事再现活动中时,就进入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可以自由舒适地探索语言、声音、感觉、表情、动作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自发地锻炼着语言运用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逐步学习与人合作的技能,培养团结、宽容、珍惜与感恩的品性。

其实,戏剧课程不是几个演员的课程,应该全员参与,对课文、书籍、名著等进行二度创作,将时空延伸拓展,丰富情节和角色,小小的课本剧、创意剧,通过磨戏到表演,往往把全班学生团结在一起,从剧本的再创作,到演员的海选,到磨戏的深入,到演出的成功,到摄制的完美,每一环节都是生命的华丽变身,这样既可以打通学科界限,洞开国际视野,也能启蒙公民意识,彰显多元文化。

我们期望基于课程视野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群”给学生营造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生活和创意”的环境,学生在一个允许奇思妙想的领域中探索和实践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成长为一个心灵自由、充满自信、有归属感,拥有无限创造力的未来社会的人。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群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角色重构初探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离散式”和“整组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