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时段作业:构建语文课堂新形态

2014-04-11 17:50秦晓晖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预学起点学情

秦晓晖

一、预学作业,分析课堂学习起点

通过预学作业,教师能密切观察每个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从而对自身的“教”加以正确定位。设计预学作业最关键的是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学情再采取适应基础和差异的具体措施,处理成一个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环节,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解决重难点。

如《三打白骨精》(苏教版六下)这篇课文,选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一篇神魔小说。一位教师在教学前,设计相应的预学作业,再根据学习起点分析,对课堂结构进行了调整。(1)你喜欢读小说吗?读过哪些小说?写下你印象最深的小说题目。(2)向家长请教,他们读过哪些小说?提起“小说”,他们最先想到哪些词语?(3)你是否有过读不懂,却坚持看下去的阅读经历?如果有,请写出题目。(4)读这篇课文和小时候看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根据预学作业反映出的具体学情,这位教师重构了课堂教学内容:一是针对第1题学生“不太了解”的情况,在导入环节增加对各类小说的介绍内容,使学生对当下要学的小说及神魔小说留下初步印象;二是通过第2、3题的反馈,在课堂上灵活处理小说的文体特点介绍,进而使学生了解课文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描写生动传神的特点;三是第4题涉及对文本和人物的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懂“变”“打”“责”,从而感知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纵观上述案例,可以从以下维度设计预学作业:

1.辨识易懂内容,了解学习起点。

设计预学作业要经过对文章体式的深度剖析和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要能辨识易懂内容和相对难、繁的内容。上述案例中,教师首先把设计重心放在神魔小说的特点上,但通过预学作业反馈出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特点不是很清楚,所以视角下移,判断出“易懂内容”是小说的一般特点,再至神魔小说的特点,最后落脚于文本的独特之处。辨识易懂内容,了解学生与教学目标的差距,是设计预学作业的基点。

2.探寻实际基础,分析学习差异。

这位教师对学生学习课文有一个基本的学情假设:文章主旨与学生情感经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为了弄清楚假设的具体内涵,设计了预学作业的第4题。通过观察学情,教师就把核心内容的选择落在“三打”这一关键点上,体会孙悟空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探寻学生的实际基础,分析学习差异,是预学作业设计在学习起点层面的另一维度。

3.把握的动机兴趣,探查一般特征。

预学作业的第2、3题可以评估作为内驱力的学习需要,即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通过反馈,了解学生对小说作品的偏好,预测学生学习课文是否有困难,是否缺乏兴趣,从而探查一般特征。

本课的预学作业设计,使得教师有效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和可能起点,学生不但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还蕴藏了潜在发展的可能。预学作业始终和学生的学情联系在一起,和课堂教学的重点联系在一起,与课堂有机整合、高度统一。

二、共学作业,关注课堂学习状态

共学时段是课堂的主干时段,这个环节往往担负着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使命。教师可以通过共学作业,打开学情视角,根据课堂学习状态来调整和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学习。

设计共学作业的关注点可以聚焦在学习需要的满足程度上,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困难所在,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并根据这些问题调整教学。

设计共学作业可以从学生提问入手。如《乌鸦喝水》(苏教版一下)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乌鸦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内容浅显。课堂中,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放了石子,水面就会升高呢?”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突破课文难点的关键。教师根据提问布置共学作业:“小组内实验,在装满白开水的杯子里加入冰糖,看水面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参与其间,对乌鸦从喝不着水到喝到水的过程有了深刻印象,对“一个一个地放”与“渐渐升高”的关系有了深入理解,也明白了“只要肯动脑筋,就能解决问题”的课文主旨。依据学生提问,设计共学作业,能诊断学生学习状态,有力地促进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共学作业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课堂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感,对困惑的思索乐趣,进而重构课堂学习形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猜你喜欢
预学起点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六月·起点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疯狂迷宫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