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朗读,让参与伴随左右

2014-04-11 17:56邓志琴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意义情感语言

邓志琴

细察我们的英语课堂,并不缺乏朗读活动的开展:listen and read,read after the teacher,read after the tape,read and match,等等,但是,为什么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读,不会读或读不好?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教师层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例如,课堂中常常出现以下不良情况:(1)裸读。纯粹的就读音而读,不顾音、形、义的结合,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乱读。随意的来回的读,不顾语言的内在逻辑,打乱了语言的节奏和条理。(3)死读。机械的跟从式的读,不顾上下文的语境,抹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表达。

我认为,只有从思维、行为、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语言与意义的同生共长,才能保证朗读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的质量和成效。

1.意义朗读须伴随思维的参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通过朗读来习得语言、表情达意,肯定离不开思维的介入。如果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眼、耳、口、脑、心的共同参与,语言的朗读就会伴随着思维的火花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输入。

如新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教学片段,教师呈现一只正在“滴答、滴答”走的钟,进行如下对话。

T:Look at this clock. Tick-tock,tick-tock,what time is it now?

Ss:Its nine oclock.

T:(作睡觉状)Oh,its time for...

Ss:Its time for bed.

T:(作嘘声状)Its late. Please say lowly.

Ss:(低声说话)Its time for bed.

如此由词到句,音、形、义相融,学生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进行了一番细嚼慢咽。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声“嘘”的肢体语言,把学生带进了临睡前的静谧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有参与,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感悟与思考,朗读就成了一种有滋有味的表达。

2.意义朗读须细化行为的参与。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朗读也是一种技能训练的过程,可以变换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听音读、表演读、比赛读、配音读、编歌读等。笔者虽然认同朗读行为的密度越大,语言训练的效果就越明显,但并不主张扎堆式的枯燥练习,而要在“目标”的统摄下,把若干个训练活动分解、有序推进,形成“阶梯上升”的完整结构的朗读体系。对于学生而言,不是有了语言材料就可以直接朗读的,而往往要结合知识的学习进程。所以,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展开不同梯度的指导,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认知理解、练习运用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教材的四幅图有了整体感知之后再进行分图学读。

3.意义朗读须激活情感的参与。

再简单的朗读,也会伴随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等影响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依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打造一个有人性温度的“情意场”,使得课堂犹如磁场牢牢吸引住每一个学生,唤起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相信会事半功倍。

“意义朗读”就是让朗读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甚至达到一种“不读不快”的理想状态。上述案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引导学生揣摩Bobby和Tina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和动作,并个性化地表达出来。

T:(小结)Ah,these things are for girls. So the bag is Tinas. Bobby took the wrong bag. Its a funny cartoon. Next lets read it.

这一环节的设计层层推进,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心理,还体现了朗读与遣词、说话的有机渗透。当学生带着自己的“潜台词”进行朗读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味道,也读出了情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评议甚至示范,都会使得学生的朗读不停留在表层,而进入有情、有意、有境、有趣的深层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意义情感语言
有意义的一天
情感
台上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我有我语言
诗里有你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