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阅读:带着猜想和问题

2014-04-11 17:57姚强东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胎儿科普笔者

姚强东

不久前,笔者曾两次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对于如何在课堂上开展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科普文阅读活动,有了一些实施策略上的思考。

一、科普文阅读的指导策略

教师对科普文阅读的指导一般是讲清要求,提出要点。而本课区分了个体和小组的阅读层次,以猜想式导读和问题式阅读为指导策略,开展科普文阅读活动。

1.个体阅读优先,小组阅读深化。

第一次执教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阅读资料,每个小组发一份阅读材料,然而效果不佳。交流时不少学生表现出材料阅读不充分,对阅读材料整体把握不足的现象。在第二次执教时,笔者为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打印了一份阅读材料,并且要求先阅读材料,5分钟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一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了阅读体验,所以在小组交流和全班研讨时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可提。课堂上的科普文阅读应该首先是建立在个体阅读基础上的,小组合作阅读是个体阅读后思维的碰撞交流,这是科学课堂上科普阅读的关键。

2.猜想式导读。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胎儿的哪些问题呢?……好,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资料,看看能否解答这些问题。”这是第一次执教科普文阅读时的课堂导入,中规中矩,学生阅读兴趣不大。在第二次执教时,我先让学生猜想胎儿在母亲体内是什么样子的,并要求学生画下来,然后再将画进行展示交流,学生们兴趣盎然,交流时更是“问题百出”。“老师,他画的胎儿不对,胎儿应该是倒过来的。”“胎儿一开始是正着的,后来才倒过来的。”“老师,胎儿怎么吃东西呀?”“胎儿的脐带是和妈妈的肚脐连着的吗?”“胎儿会尿尿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思考,也是科普文阅读前精彩的导读。学生由画产生问题,由问题深入阅读,这样对科普文阅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深刻。

3.问题式阅读。

本课的科普文阅读容量较大。第一次执教时,我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完整的材料,结果学生无从入手,交流时东一句西一句,不得要领。第二次执教时,我采取的策略是问题式阅读,即以问题为线索组织科普文阅读。如“胎儿如何吃东西?”“分娩是怎么回事?”“生命是怎样诞生的?”……材料可以不完全相同,呈互补性,便于交流时的思维碰撞。如此问题式阅读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阅读效率,也有利于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科普文阅读的交流策略

科普文阅读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一个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在第二次执教时,笔者有意设计了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如在交流“生命诞生”的问题时,有学生提问:“那地球上谁是第一个提供精子和卵子人呢?”这一问题涉及人类对生命起源的看法,于是我在PPT上出示了四种观念:(1)女娲捏土造人。(2)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3)佛经:人是从光音天而来。(4)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学生面对这四种看法引经据典,相互讨论。最后,笔者并没有统一认识,指明是非对错,而是让学生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做法就是要学生保持这种科普文阅读时的思考状态。

本文探讨的只是科学课堂中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科普文阅读,在这里提到的一些科普文阅读策略只是一线教学的实际经验,而系统的科普文阅读研究还有待大家共同研讨。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西校区)

猜你喜欢
胎儿科普笔者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胎儿三维超声科普知识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性能相差达32%
预测胎儿缺陷的新方法
预测胎儿缺陷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