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视角下抗日剧的变迁

2014-04-17 08:14李津竹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主题歌鲍德里亚消费主义

李津竹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消费主义视角下抗日剧的变迁

李津竹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众所周知,抗日剧一直作为教化群众、反思历史的工具在电视剧行业里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日渐深入人心,一味的商业化追求和人们无节制的娱乐需要,致使现如今的抗日剧泛滥并且质量堪忧。

抗日剧;消费主义;鲍德里亚;变迁

一、当前抗日据的泛滥现状

我们知道,电视剧早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但如今,打开电视,随处可见的都是“打鬼子”。 抗日剧正在冲击着荧屏。除了数量多以外,什么徒手撕碎鬼子、箭会拐弯等的雷人情节也屡见不鲜。网友吐槽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穿皮衣,戴雷朋,骑哈雷,这俨然成了“抗日科幻剧”。

二、消费主义引领下抗日剧的变迁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步入消费社会。消费社会以后,消费活动具有了一种强制的普遍性。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说,前工业时代属于生产型社会,人们的消费完全是出于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真实需要,消费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鲍德里亚发现,“无论是消费的本能诱惑,还是生产方式带来的新的分离,都指向了消费社会的深层根源——隐藏在丰盛之下的结构性匮乏。”物质的极大丰盛必然需要某种竞争性合作来规训人们,让大众进入他们欲望深处期盼的消费游戏。因此,鲍德里亚给出了一个结论:“消费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有利因素。”

细数消费社会下抗日剧的转变,首先作为抗日剧的主题人物形象从改革开放前在社会生产涌现的生产型社会的英雄主题过渡到消费型社会的以各种文娱体育明星为重点的“偶像消费”。早期抗日英雄形象多数比较类型化,多是红色经典中“高大全” 式的人物。发展到中期,抗日剧中的英雄不再是概念上的英雄模范,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体现了人性意识和侠义精神的结合,这样血气方刚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是李云龙能够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抗日剧往往需要“明星效应”,一个想要赚取收视率的抗日剧必须要在演员上大做文章。这样的“手段”总能制造出足够的“看点”,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抗日剧的主角形象不再突出英雄的侠义精神品质,更多在乎的是文娱明星在饰演英雄时的帅气与否。

其次,抗日剧的主要功能从以往的宣传教育转向娱乐消遣。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立项“红色经典”改编和翻拍,其中不乏《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的优秀作品的出现。可见自抗战胜利后,抗日剧一直作为教化民众勿忘国耻的媒介手段。现如今的抗日剧却摆脱不掉娱乐化的如影随形。这转变在抗日剧主题歌上的表现比较明显。消费社会以前的主题歌多是毫不隐晦的“口号式”,节奏激昂奋进。如早期抗日剧的主题歌《中国军魂》这样唱道“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 热血男儿当自强……”内容宏大,听了让人肃然起敬。如今,以当前热播剧为例,结尾曲煞有介事地邀请了著名歌星演唱,内容上不再是歌颂宏大的历史,而是男女的情歌对唱。像“有了你,很快乐,不需要理由”这样的歌词乍一听是根本听不出是抗日剧的。可见,如今抗日剧主题歌的价值趋势向多元化发展,宣传教育目的也消失殆尽。

最后,抗日剧情节更倾向于暴力与色情的消费。消费主义使抗日剧情节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意味。前段时间热播的抗日剧中的“手撕鬼子”情节受到广泛的争议。“手撕鬼子”本身想表达抗日英雄英勇无敌的精神品质,但却过重强调后现代荒诞、无厘头的意味。除此之外,消费社会以后,人们更乐于消费色情。最近热播的抗日剧也“蓄意”加入轮奸戏甚至不惜以荒诞的结局作牺牲,还有不知名抗日剧也惊现裸女镜头。让我们觉得悲凉的是,越是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抗日剧,越容易赚取收视率。现今的抗日剧已把娱乐化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三、消费社会下对抗日剧的反思

当下,消费主义文化使传媒成为市场意义的推销者,算计着受众的接受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回报。当受众被视为消费者,受众也就成为传媒产品和市场商品的捕获对象。受“可消费性”追求的引导,传媒内容由过去的生产决定消费变成了消费决定生产。这也是抗日剧粗制滥造一味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病根所在。如今抗日剧娱乐化痕迹欲盖弥彰,通过电视,利用所有可能的手段进行表现,显得更加“无边界”。抗日剧已然带有了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商业性色彩,且不说特效技术进步的原因,连从编剧一环节开始就被扣上了“娱乐”的帽子。抗日剧编导也表示,如今电视剧市场其他题材的现实限制太多,而抗日剧题材相对自由,可发挥的部分多。但这种发挥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就成了大众娱乐化的“笑料大餐”了。是国人对待八年抗战的历史有些麻木了还是消费社会下日益娱乐化倾向所产生的弊端呢?我想答必是后者无疑。

[1][法]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一兵.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М].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美]波斯特.范静晔,译.第二媒介时代[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Changes of Anti Japanese TV from consumer perspective

Li Jin-zhu
(Chinese Colleg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 China)

As everyone knows, the Anti Japanese dram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enlighten the masses, reflect historical tool in the TV drama industry. But with 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era, consumerism has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need commercial blindly pursue and uncontrolled entertainment, which make Anti Japanese flooding and poor quality.

Anti Japanese TV; consumerism; Baudrillard; change

I053.5

A

1000-9795(2014)03-0076-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05

李津竹(1990-),女,辽宁东港人,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主题歌鲍德里亚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等 我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花仙子之歌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关于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研究的文献综述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