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研究前沿分析与展望

2014-04-17 15:42易灿郭琨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

易灿郭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易 灿: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创业观培育研究。郭 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创业观培育研究】

一、引言

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原动力。虽然创业精神始终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高校德育教育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忽视了对创业精神的研究,有关创业精神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等商科领域而非德育领域。然而,要想有效地培育和发扬大学生创业精神,确实有必要对现有创业精神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目前创业精神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便探索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二、创业精神概念与内涵的界定

学者们对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大多是围绕哲学层次、心理学层次、行为学层次等三大层次进行划分的,分别为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这种划分使创业精神的内涵逐渐清晰。

丁越兰等人(2013)认为,创业精神是指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抱有创造价值或时代的理想,通过组织发挥个体或群体的创造力,并努力把这种理想贯穿到现实实践中,呈现出为最终实现价值而努力奋斗的状态;具体指创业者在主观世界中具有的开创性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1]。

法雷尔(1994)则认为,创业精神主要是通过综合性、整体性、先进性、时代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表现出来的[2]。陈寒松(2007)在梳理了中外学者或实践者们的论点后提出,创业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三个方面[3];王辉(2011)在上海松江大学城六所高校先后邀请了不同专业的本科生50名,并将他们分为10组对创业精神包含的元素进行座谈,后来又邀请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12名,分2组进行了同样的座谈。这12个小组先后找出了有代表性的创业精神元素共26个,在对这些元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与提炼,王辉最后将创业精神归纳为成就欲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市场敏锐性、冒险精神、大胆实践等六个核心维度[4];刘常勇(2002)提出,创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整合资源、发掘机会,建立新公司,并通过拓展市场获得新价值的做事与思维方式[5];王乐生和张瑾(2009)在大量市场调查后认为,在哲学层面上创业精神表现为创业情感和创业思维,在心理层面上表现为创业个性[6];郭非和孙海涛(2010)指出,创业精神以人格特征为载体在不同的层次上表现为创业意识、机会识别、创新开拓、风险承担等四个方面,而创业精神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最终由人格特征决定[7];李炳论(2011)通过总结提炼指出,创业精神由创业者的理念、意志、个性和品质构成[8]。

三、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现状

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北美模式;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东亚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欧模式。

美利坚民族敢于冒险,具有深厚的创业精神土壤。美国人从西进运动开始就勇于冒险,敢于创业。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使美国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呈现出社会主导、政府和高校辅助的趋势和特点。

美国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创业课程和创业比赛来实现的。美国高校的创业课程强调实践,形式多样,互动性强,与我国国高校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完全不同。美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商业计划大赛(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也就是我们国内现在每年都要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几乎年年都要举行商业计划大赛。

日本的大学创业教育始于1990年。如果说美国创业教育是多元化的,那么,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相去甚远,主要充当的是教育者的角色。日本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与政府和社会的配合也是松散的。与我国主要面向本科生开设创业课程不同,日本的创业课程主要面向研究生开设,而且主要面向的是商科学生。

与美国的文化相反,韩国则缺乏创业文化的基石,因此,韩国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是政府主导,高校、社会辅助的模式。

欧洲既注重传统人文精神,也推崇新兴的商人创业精神。在欧洲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创业理念和创业意识独具风格。他们严格区分学术研究与创业活动,认为学术研究是高尚和值得尊敬的,虽然不排斥创业活动,但并不认为高尚。创业教育理念的不同使西欧和北美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系各异。

英国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专业教育”等三类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一般情况下,高校不组织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创业启蒙教育就像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一样,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创业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展的,主要内容是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是通过大学内专门的创业培训机构实施的,它使非商科的学生也能比较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创业专业教育是系统化与专业化的创业教育,主要在商科和管理学科专业中开设,甚至内置于创业学位课程中。

四、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路径

导向、规约、激励等三种途径对创业中的创业者有明显的影响。吴烨(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可以从创业精神整体概念或创业精神的内在层次这两个层次开展[9]。目前,学术界对创业精神整体的培养,分别从学校、家庭、个体和社会等不同视角提出了培养路径。在学校方面,钟建华等人(2006)指出,高等学校可以调整基础课程与教学模式,在教学课程设置中调整知识结构,融入创业信念、营造创业氛围,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10];刘兴亚和国佳(2011)指出,高等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立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塑造创业型的校园文化[11]。在个体方面,韩建立(2005)认为,个性特征(成就需要、内在控制、风险承担、内在激励性)、认知模式(识别商业机会的能力)、教育培训和创业经验等都会影响个体创业精神[12];王一丁(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体共同作用的过程,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修订大学生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手段,不断调整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13];王辉(2011)在实地调查和座谈的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和社会支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包含的关键元素[14]。也有学者从创业精神内在层次培养的视角,围绕创业精神的哲学层面和心理层面,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是创业精神各层次培养的关键。在创业精神哲学层面的培养中,彭曼(2011)从个体特征、成长环境、创业环境等三个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15];在创业精神心理层面的培育中,苏益南(2010)基于文献和访谈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心理层面的路径包括:社会环境,如信贷税收政策、资金支持等,学校教育模式引导的品质培育,学生个体的创业实践锻炼(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活动),增强其创业的心理品质等[16]。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支持和个体特征都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于创业精神各层面的培养路径的探究不够深入,这使得创业精神培育的实践虽然盲目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力度,但却难以奏效,而且相关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这也使结论和对策难以令人信服。

五、大学生创业意志品质的培育

创业意志是重要的创业品质,是创业活动持续存在和稳定发展的真正原因。人在活动中,按计划不断排除各种障碍和困难,力图达到目标和意图的过程,就是意志。“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17]。大学生的创业意志,是指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实践中表现出的一种对创业和前程坚信不疑、坚守到底、不畏艰难的创业品格。大学生创业意志的形成是创业精神的集中展现,也是大学生创业观塑造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创业精神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创业意志品质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意志品质主要包括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方面。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创业个体自己有能力做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且能理智分析和吸取别人的合理意见;坚定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创业个体能长时间地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且为执行决定而努力[18],在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具备坚定性,便会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果断性主要表现为“明辨”,即善于迅速地判断是非,能果断地做出决定和执行决定[19],商机稍纵即逝,果断地抓到商机并将其转化为创业的实际行动,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自制力即“善于统制自我的能力”[20]。在创业活动中,大学生若能具备自制力,便可避免受到创业活动中与目标不一致的欲望、诱惑、懒惰、恐惧等消极暗示的干扰,排除和克制一切有悖既定目标和意图的负面影响。

六、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于创业精神培育的研究,目前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即“创业精神培育商科化”。对此,田晓伟等学者指出,要解决高校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问题,首要的是让高校创业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位,并从这一本位理解创业教育的功能。

青年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意识,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和决策,才能在创业和未来发展中协调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新时代高校创业观教育应当以塑造大学生创业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思维和行为模式为目标,通过创业精神引领、创业意识培育和创业知识建构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形成健全创业人格品质,奠定大学生创业和人生发展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基础。创业教育之立德树人的功能定位是创业精神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和原发性功能,而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展大学生的谋生手段和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创业教育,只能是派生性功能和延伸性功能,切不可本末倒置。

[1]丁越兰,等.大学生创业精神内在层次性与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3):18-19.

[2]Farrell,Larry C.Reviving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J].Across the Board,1994(8):39.

[3]陈寒松.基于生命周期的创业精神研究[J].商业时代,2007(29):45-47.

[4]王 辉.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涵、现状与影响因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4):82-87.

[5]刘常勇.创业管理的12堂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6]王乐生,张 瑾.大学生创业精神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22 -23,69.

[7]郭 非,孙海涛.基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7-18.

[8]李炳论.论用科学发展观理念引导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19-120.

[9]吴 烨.探析杭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79-282.

[10]钟建华,等.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6):174-175.

[11]刘兴亚,国 佳.大学生创业精神缺失与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91-93.

[12]韩建立.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评价[J].心理科学进展,2005(1):91-96.

[13]王一丁.精神唤起: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63-65.

[14]王 辉.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涵、现状与影响因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4):83-87.

[15]彭 曼.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践与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27-129.

[16]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J].企业经济,2010(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19][20]王 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