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本级经济发展探析

2014-05-31 07:49陈伟军顾骅珊
嘉兴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嘉兴市中心区域

陈伟军,顾骅珊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2.嘉兴学院 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因此,如何发展中小城市,科学规划城市群的结构,协调城市群中各层次的关系,依托城市群推进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发挥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集聚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对于中小城市进一步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嘉兴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沪、杭两大都市均不到100km2;下辖南湖、秀洲2个区,平湖、海宁、桐乡3个县级市和嘉善、海盐2个县。2006年,嘉兴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200城市前50强,所辖五县 (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位,成为浙江唯一、全国少有的 “满堂红”地市。

嘉兴自1983年撤地建市以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嘉兴市区 (市本级)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却未发挥出中心城区的引领作用,周边强大的县域经济似乎有小市赶超大市之势。嘉兴市本级土地面积968km2,占全市24.73%;2011年,拥有人口84.28万,占全市24.5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9.77亿元,占全市25.0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73.44亿元,占全市23.0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4亿元,占全市28.4%;实现财政总收入132.58亿元,占全市31.87%。一般中心城市本级占全市20%土地、30%人口、40%工业产值、50%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会对市域内各县市发展具有引领、辐射功能,但嘉兴市本级的这几个主要指标都只占全市的1/4左右,没能突出经济中心地位。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市本级的发展?又如何去发展市本级的经济?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嘉兴市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为了摸清嘉兴市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中的发展现状,我们收集了201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市区人均GDP(Ⅰ)和所辖县 (市)人均GDP(Ⅱ)为据进行横向比较,见表1。采用人均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更能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指标Ⅰ/Ⅱ则衡量市区与辖县经济发展均衡性,这一比值趋于1,反映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比值越大,说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越强。[1]一个地区理想的发展状态是Ⅰ和Ⅱ两项指标都较高,而其比值Ⅰ/Ⅱ趋于1。通过表1发现,嘉兴市Ⅰ/Ⅱ值为1.02,位于全省11市第10位,市本级人均GDP位于第6位,辖县(市)人均GDP则位于全省第2位,这充分说明了嘉兴市县域经济强大,而市本级经济发展水平仅与其所辖县相当,缺乏集聚效应。事实上,目前县域经济已成为浙江省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这点在嘉兴犹为突出。但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缺少整体规划和缺乏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各自为政”,接下来的发展可能面临后劲不足的局势。[2]所以,应尽快提升嘉兴市本级的经济中心地位,夯实市本级经济基础,市本级作为嘉兴市区域核心应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为了更进一步反映嘉兴市五县两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本文采用 “中心性指数”这一概念来评估各个区域的集聚效应。该指数由5个指标构成。1)区域GDP:反映该区域的经济实力;2)区域非农业人口:反映区域的规模地位;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4)电信业务总量:反映区域的信息中心地位;5)公路里程数:反映区域的交通便捷程度。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我们首先分别对以上5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各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i=1,2,…,5),其中为变量的原始数据,x¯i和δi分别为该组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将经标准化的zi值相加得到中心性指数表2给出了2011年嘉兴市各区县中心性指数。作为市本级的南湖区和秀洲区在全市的排位都偏后,说明嘉兴市本级尚未形成良好的综合实力来引领整个区域发展。

表1 201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市区与其辖县(市)人均GDP比较

表2 嘉兴市各区县中心性指数表(2011年)

根据最短距离法对7个区县的中心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分为3组。

第一组:桐乡与海宁。其中心性指数位居7区县前二,工业基础良好,经济实力雄厚,有着较好的产业格局,区域经济特色明显,较好地利用了临近杭州的区位优势来发展特色产业。桐乡已形成了丝绸及服装、毛纺针织、皮革及制品、机械电子、建筑材料、食品加工、化工医药、化学纤维等八大支柱产业。主导行业形势良好,新兴产业稳步壮大,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其中玻纤出口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出口基地,濮院羊毛衫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针织产业集群被省政府列入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名单。乌镇省级旅游试验区已获省政府批准,乌镇国际旅游区被列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海宁被称为 “中国皮革皮草服装名城”,是区域创新能力极强的城市。皮革、家纺、经编、太阳能利用、机械装备、食品、化工 (医药)等区域特色产业加速扩张和提升,其中家纺、经编、太阳能光伏是海宁市传统产业转型中的最大亮点。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共有上市公司5家。

第二组:平湖和南湖区。它们的中心性指数都大于零,说明都还在嘉兴市平均水平之上,但与第一组又有较大差距。平湖是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和国家级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依托良好的港口岸线优势,石油、造纸、新型化工等临港工业发展迅速,外向型经济发达。已形成服装、光机电、造纸、箱包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和纺织、童车、化工、洁具、五金机械等新兴特色产业,光机电、临港工业和生物医药 “三大主动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南湖区是嘉兴市政府所在地,是嘉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它的中心性指数排在了五县两区的第四位,说明其中心性还不够强,还未能形成巩固的经济地位。当然,作为市本级的其中一区,南湖区已经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五金塑料、合成纤维、电子材料和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产业。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充沛的优秀科教资源,南湖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第三组:海盐、嘉善和秀洲区。它们的中心性指数都小于零,说明都在嘉兴市整体平均水平之下。相比嘉兴市的其他区县,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等其他一些因素,它们的产业格局都还不够完善,配套还不够齐全,缺少特色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秀洲区2011年生产总值为311.34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1.1%,落后全市平均水平一个百分点,两项指标都排在五县两区倒数第二。

二、制约嘉兴市本级发展因素分析

(一)城市总体规模偏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主体。而衡量中心城市地位的主要指标是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3]根据 《嘉兴统计年鉴》的近几年统计数据,嘉兴市本级GDP占市域GDP的比例在25%左右,经济规模在整个市域未占明显优势。其次,从人口密度来看,2011年市本级的人口密度为871万人/km2,远低于海宁 (993万人/km2)和桐乡 (931万人/km2)。城市人口既是城市经济系统的生产者,又是该系统的主要消费者。由于市本级的人口规模不足,未达到合适的人口容量,难以产生高密度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特别是商业区会因此缺乏人气。

(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不强

城市是以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为特征,使一定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通过多种方式向其集中,并凭借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等资源优势,促进周边区域的发展。[4]由于嘉兴资源禀赋不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本级与下辖县表现出来更多的是竞争博弈关系,而一直以来嘉兴市本级区域竞争能力偏弱,市区一体化进程缓慢,不利于中心城市整合资源。对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吸附力不够强,难以形成强大的核心力,更谈不上对辖县的辐射力。

(三)区位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地理的中心,又居于上海和杭州两大城市中间。由于上海和杭州两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各类要素表现出强烈的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特征。因而大城市周边小城市的发展常会受到抑制,并容易在大城市周边的一定地带形成 “发展阴影区”,等到大城市发展处于 “辐射”为主导的阶段时才能等来发展时机。根据引力模型,相比市本级,由于嘉兴周边县市紧邻杭州或上海,更能利用大城市的辐射效应得到优先发展,而市本级对它们的辐射是微弱的。这样当周边县市得到迅速发展后,反过来更容易使市本级发展处于一个尴尬境地。

三、提升嘉兴市本级经济的对策

为了助推嘉兴 “三城一市”和 “两富”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嘉兴市本级经济发展,提升市本级城市功能,发挥市本级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功能。

(一)加强市本级规划力度,扩大城市规模

科学合理地做好嘉兴市整体规划,重点加大市本级规划力度,做好市政公共设施规划与建设、金融体系规划与建设、市场体系规划与建设、文化娱乐设施规划与建设。通过各方面的建设,强化市本级在市域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在扩大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快市本级人口集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周边人口,有效地扩大市本级人口规模,加大人口密度,才能形成充足的生产力和强大的消费主体,以此增加经济活力,有效发挥市本级的集聚效应。

(二)强化市本级城市功能,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嘉兴市本级作为嘉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优化空间合理布局,增强市本级的管理功能、协调功能、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通过强化市本级城市功能,发挥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设在市本级,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良的金融服务,将生产制造基地分布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构筑 “总部经济”,实现县域经济与市本级的良性互动。优化资源配置,让劳动力、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合理流动与聚集,发挥最大效益。

(三)弱化 “发展阴影区”的影响,有效发挥区位优势

嘉兴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容易受周边大都市强大的集聚效应影响而置身于 “发展阴影区”中。要弱化行政区划分带来的 “发展阴影区”的影响,首先要努力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做强自身的经济实力。[5-6]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差别化发展。同时,要加大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密切对接,借助其辐射作用,吸收中心城市要素的扩散,进行布局调整。主动实现与大城市功能的整合,强化区域协作,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与优势确立起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协调市本级与辖县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努力协调市本级与下辖县发展中存在的竞争关系,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安排城市功能区,综合布置各项基础设施,调整产业布局,尽可能纳入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减少资源浪费,变竞争博弈为合作博弈。通过建立共同的协调机构,消除相互之间的行政壁垒,逐步实现区域内共同协调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调整市本级财政供养体系,合理配置发展资金

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实行 “市管县”的管理体制,市本级作为市域的中心,不管是在财权还是其他的行政权力,都享有毫无疑问的中心地位。如在1983年,当时市本级GDP占市域GDP的比重为29.31%。市本级的发展资金较为充裕,但目前实行 “省管县”“市管区”的财税管理体制,下辖县的财税直接上供省级财政,市本级的税收来源相应减少,但市本级的财政供养人员并未减少,势必造成财力不足的状况。所以建议在不减少省级财政的基础上对各地市、县市的财政分成办法进行适当调整,以保障市本级的发展资金。

[1]查志强.浙江省地区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研究 [J].浙江统计,1997(3):2-4.

[2]卢志渊.泉州中心城市功能弱化的原因及解决思路 [J].商业时代,2008(25):108-110.

[3]王勇;李广斌;杨新海.苏州中心城区功能弱化原因及其对策探析 [J].现代城市研究,2004(6):47-50.

[4]曾万涛.长株潭城市群行政区经济弱化研究 [J].城市,2009(3):56-59.

[5]孙建欣,林永新.从 “发展阴影区”到 “发展前沿地带”——论行政区划分隔对阴影区内小城市发展的影响 [J].城市规划学刊,2013(3):50-59.

[6]杨俊宴,胡昕宇.中心区圈核结构的阴影区现象研究 [J].城市规划,2012(10):26-33.

猜你喜欢
嘉兴市中心区域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嘉兴市第一医院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嘉兴市第一医院
嘉兴市第一医院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分区域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