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格法的沈阳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趋势评析

2014-06-07 05:57关溪媛东北财经大学a研究生院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价格指数经济区沈阳

关溪媛(东北财经大学a.研究生院;b.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基于价格法的沈阳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趋势评析

关溪媛a,b
(东北财经大学a.研究生院;b.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从市场一体化的含义和实现途径入手,分析了沈阳经济区实现市场一体化的途径依赖政府的推动力。地区间价格水平的趋同代表着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地区间壁垒的减少。因此,用价格法分析了经济区内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得出了区域整体的一体化在稳步推进,但城市间的差距依然明显的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价格法;沈阳经济区;市场一体化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始于2005年4月,沈阳、抚顺、鞍山、营口、本溪、辽阳、铁岭七个市的市长正式签署辽宁中部城市群合作协议。2008年7月辽宁省政府召开沈阳经济区工作会议,明确将辽宁中部城市群更名为沈阳经济区,并将阜新市纳入。2009年11月,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将沈阳经济区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请示》。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沈阳经济区,这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该区域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共8个省辖市,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 359万人。2011年区域生产总值13 939.85亿元,占辽宁省生产总值的62.7%,城市化率达到65%,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一、市场一体化及其研究方法

1.市场一体化的含义及实现途径

市场一体化就是将相互分割的地方市场变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其目的就是要清除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流动的障碍,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相互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1]。在这一体系中,既包括消费品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2],其实现途径有市场导向型和政府导向型两种。市场导向型是由市场一体化的作用力推动继而实现政策上的一致,这是由经济发展带动政策统一而实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其进程包括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完全一体化,最终实现政府在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的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政府导向型是靠政府政策作用力推动而实现市场一体化,试图通过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共同行动,一起尝试并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为区域内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体化的制度平台。

显然,沈阳经济区市场一体化采取的是后者的途径,因为中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仅仅依靠民间经济交往这种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显然难以冲破体制性的障碍。通过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依靠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推动市场一体化,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2008年以来,8个城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尽可能减少行政区划壁垒对于整体发展的阻碍,积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如在交通、就业、户籍、房地产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这些无疑对于经济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程度的定量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方法:一是从贸易流量的角度,即利用区域间的贸易流量的变化来反映区域间市场的整合状况,简称为“贸易流法”;二是从生产效率与产出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区域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简称“生产法”;三是从商品价格差异的角度来衡量市场的整合程度,称为“价格法”[3]。考虑到价格是影响市场供需与要素流动的重要元素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价格法”研究沈阳经济区市场一体化的变动趋势。一般而言,市场上的要素或商品若能自由流动,则商品价格会逐渐趋同,说明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在提高。因此,用价格信息构造指标衡量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Samuelson1954年提出的“冰川”成本模型。模型基本思想是:两地的相对价格取值不超过一定的区间,可以认为两地间的市场是整合的[4]。Parsley以相对价格的方差Var(Pi/Pj)变动为观察对象。如果方差Var(Pi/Pj)随时间变化而趋于收窄,则反映出相对价格波动的范围在缩小,两地间的贸易壁垒有所削弱、阻碍市场整合的因素减少[5]。

二、沈阳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评析

1.从劳动力市场角度

市场分为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考虑到劳动力流动对地区间的规则制度变动较为敏感,本文以劳动力市场来分析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程度。

(1)区域劳动力市场整体分析。依据“价格法”的基本理论,选取2001—2011年沈阳经济区8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础数据,以历年8个城市的平均工资为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处理后的数据减1得到每个城市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区域整体平均值的差距,见表1。

表1 2001—2011年沈阳经济区8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区域平均工资差距表

根据公式Var(P)=∑(Pit-¯Pt)2,(式中,Pit代表i城市在t年份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化值,¯Pt代表t年份的8个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化均值(这里统一为1)),计算出经济区整体工资水平围绕平均值波动的方差数列,若数列随着时间变化而趋于收窄,则相对价格波动的范围在缩小,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壁垒与障碍在减少,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在提高,结果见图1。2008年之后,沈阳经济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明显。交通一体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早在2006年,辽宁中部城市群就启动了“1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劳动力资源流动及户籍制度改革使人员流动更加便捷;2006年12月,当时的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共同制定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人才工作一体化框架协议》,在实现经济区人才政策相容、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通畅、人才配置合理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0年3月启动了沈阳经济区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促使8个城市居民在人才交流、求职就业等方面实现无障碍流动。从以上分析中可见,这些政策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图1 沈阳经济区2001—2011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变化趋势

(2)地区劳动力市场差别分析。由表1可知,核心城市沈阳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始终高居榜首,高于平均水平20%~30%,波动变化幅度不大;抚顺和鞍山处于第二层级,工资水平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呈现先涨后降趋势,并且在2011年降幅明显,基本上降到了平均水平左右;本溪和辽阳的工资水平属于中间层次,基本是围绕平均水平上下小幅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铁岭、营口和阜新低于平均水平的工资收入,其中铁岭和营口历年的情况较为稳定,阜新与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大,低于平均水平20%左右,但在2011年有明显的飞跃。虽然沈阳经济区劳动力市场区域整体的一体化程度在加强,但各城市之间的平均工资水平差距仍然较大,最高的沈阳与最低的阜新平均相差45%左右,如2011年沈阳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5 923元,而阜新只有16 826元。

2.从产品市场角度

产品市场是人们消费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市场中的商品类别众多,本文以反映地区整体物价水平变动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分析对象。

(1)区域产品市场整体分析。以2001—2011年8个城市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基础,以代表全省物价一般水平的当年辽宁省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参照值,首先计算出8个城市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当年辽宁省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差距(见表2),再利用公式Var(P)=∑(Pit-Pt)2计算方差(式中Pit为i城市在t年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Pt为t年份的辽宁省消费者价格指数),结果如图2所示。

表2 2001—2011年沈阳经济区8城市消费者价格指数与辽宁省当年同指标差距表

图2 沈阳经济区2001—2011产品市场一体化变化趋势

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方差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缩窄趋势,特别在2005年后表现明显,说明沈阳经济区产品市场一体化在稳步推进。从辽宁中部城市群到沈阳经济区,各城市政府都在致力于统一编制总体发展规划,统一多方面政策,实行整体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区域一体化的建设降低了产品流通的壁垒,加快了流通速度,使消费者在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差距缩小。

(2)地区产品市场分析。从各城市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来看,核心城市沈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参照值的差距从2005年后表现出了持续的上升趋势,说明核心城市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提升了生活成本;其他城市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全省均值的差距没有表现出单一的变化规律,都是呈波动起伏的状态,其中抚顺、鞍山、营口、辽阳和本溪都表现出明显的振幅收窄,说明这些城市的产品市场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铁岭和阜新并无此规律,两个城市在经济区一体化中处于落后地位。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8个城市中核心城市沈阳在十几年间GDP值始终位列第一,而铁岭和阜新则一直居于末两位,与沈阳的差距悬殊,如2011年3个城市的GDP分别为5 915.7亿元、873.8亿元和480.3亿元,沈阳分别是后两者的6.8倍和12.3倍。

三、结论及建议

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当前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成果已初现端倪,在8城市政府齐心协力的各项政策推动下,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已经表现出了整体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但应该看到的是,《沈阳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终极目标还远未实现,经济区内部8个城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核心城市沈阳与其距离最远的阜新差距巨大,真正实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8个城市政府致力于在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度上面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进程,如在2012年12月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中央和省直属有关部门,签订了包括信用环境、金融、环保等方面内容的9个协议文本,在信用互认、融资模式创新、土地集约管理等方面深入推进改革,以期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但是这些一般性的政策忽略了经济区内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缺乏针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且距离核心城市较远的次中心城市的方针政策。一体化发展应该是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区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一定要更加关注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企业投资等诸多方面对落后地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使其快速发展,尽量缩小地区间差距,力争早日将沈阳经济区打造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具有发展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1]肖汉平.论市场一体化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2 (6):38 40.

[2]梁启东.辽宁中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1):74 77.

[3]马骥.环渤海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及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经济,2008(3):49 52.

[4]Samuelson P A.Theoretical Note on Trade Problem[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46):36 49.

[5]Parsley D C,Wei Shangjin.Convergence to the Law of One Price without Trade Barriers or Currency Fluctu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1):1211 1236.

【责任编辑 孙 立】

Evaluation of Market Integration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Based on Price Method

Guan Xiyuana,b
(a.Graduate School,b.Kingbridge Business College,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600,China)

Starting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rkets and ways to achieve it,means to achieve market integration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is analyzed—dependent on government’s impetus.The price of different regions has the tendency to be same,which reflects the free mobility of the products and decreasing of the trade barriers of different regions.The tendency of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economy zone is analyzed with the price methods 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ntegrity of market integration is the active process but the difference in cities is obvious.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price method;Shenyang Economic Zone;market integrity

F 061.5

A

2095-5464(2014)01-0006-04

2013 06 04

关溪媛(1975),女(满族),辽宁本溪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价格指数经济区沈阳
2020年12月中国稀土价格指数及四大功能材料价格指数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8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6个月上涨
7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5个月上涨
各种价格指数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