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

2014-06-19 17:54张靖刘茹苏雅
未来英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李校长君子孔子

张靖+刘茹+苏雅

题记: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如何建设我国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中华儿女神圣的历史使命。“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在我国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的今天,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何在?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声呼吁:“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发展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吸取力量。”教育能从孔子那里汲取怎样的智慧和什么样的力量呢?带着这样的追问,《未来英才》走进了山东省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与李成泉校长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李校长及其学校的理性智慧与探索实践将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继往开来描绘宏伟愿景

《未来英才》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在当前教育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大背景之下,许多学校都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但是,以“体现孔子教育思想”为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的学校却并不多见。请问你们是怎样确定这个洋溢着浓浓文化味的办学目标的?

李校长:说起“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这一想法的由来,主要源于我们对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的思考。

我校创建于1908年,原名曲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百年的历程中,学校随着历史风云的变幻几经动荡,几经变迁。百年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精神文化,学校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凡的业绩。在整理校史的过程中,我们每每为学校巅沛流离的辛酸往事而感慨,常常对先贤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感动。在艰难的岁月里,曲师附小的先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历经磨砺,在曲阜儒家地域文化的感染下,逐渐形成了“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们附小百年文化的浓缩,也是支撑我们学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当学校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面对辉煌的百年历史,面对前辈做出的不懈努力,我们在思考,我们应该何为?

2006年,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站在新的起点进行了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以《学校章程》为统领,规范了各项管理,推行“中层目标管理”,实施民主治校;研究制定《学校改革发展纲要》,明确具有鲜明儒家文化办学特色的品牌学校发展目标,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实施“三驾马车”带动战略,激发内部活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行发展性目标教学,实施分项测评;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走进孔子》;积极优化学校发展环境,协调家庭、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学校发展等等。系列的改革收到良好的办学效益,2008年圆满举行了百年校庆,顺利通过了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少先队规范化学校验收,如期实现了第一轮的学校规划目标。当学校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面对上级领导表扬和社会上的称道,作为学校主要领导者,不能停下思考和行走的脚步。当学校发展到新的起点上,我们在思考,学校今后如何实现新的发展?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人是如此,学校亦然。学校也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追求,校长必须思考“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学校?”等基本问题。学校的教育哲学思维一旦形成并成为学校群体的共同追求,那么,这个学校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这个群体也必然是有力量的。如果过度追求所谓的“名校效应”是没有出路的,名校最终将走向死胡同。让特色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学校将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当下有特色的学校还不多,“千校一面”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作为“儒学之源”、“儒教之根”的曲阜,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蜚声中外,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一所坐落于圣人故里的学校,我们思考,如何担负起孔子故里小学的使命、突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围绕以上问题,我们不停地追问自己,经过学校团队反复酝酿,认真推敲,多方征求意见,最后提出了“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的发展目标。

记者:看来,提出“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这一宏伟的发展目标是你们多年来集体智慧的积淀,真是来之不易。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落实这个宏伟目标的呢?

李校长:围绕“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相继提出了“五大特色构想”。一是确立以孔子“仁爱”精神作为校魂;二是在德育上提出“少年君子”这一育人特色;三是在教学上实施“发展性目标教学”,倡导“因材施教”和“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念;四是设计实施校本课程《走进孔子》;五是以建设“儒雅校园”为目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五项特色构想互为依托,共同构建学校特色发展体系。

仁爱精神铸就校园灵魂

记者:你们的“五大特色构想”全方位立体式地落实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让我很感兴趣。我特别想知道你们为什么把“仁爱”精神定为校魂呢?

李校长:我们学校以“仁爱”为校魂,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第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体(主流)是儒家文化,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不要仅仅停留在一些表象上,更要深刻领会文化的精神实质。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最核心的就是“仁”。把握了这点,也就把握了儒家优秀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仁爱”的力量。孔子仁爱思想,可以也应当成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当前教育有了一些进步,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问题还是不少。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并不是什么技巧问题,而是一个爱心问题。当前师德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功利性正侵蚀教育肌体,我们的教育中太缺少“爱”了。离开了爱心,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以“仁爱”作为校魂,努力打造爱心校园,让校园里到处充满爱。

记者:我们知道,一种学校精神只有当它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并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时,才能真正展示它的魅力。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李校长:培养有爱心的人首先要用爱心来培养。斯霞曾说过: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为此我们在教师中开展“关爱学生”活动,在班级开展“幸福班级”活动,让老师的爱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把“特别的爱”给一些更需要关爱的孩子,比如“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儿童、“问题”儿童、家庭困难儿童等。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学生崴了脚,班主任老师背着上下楼;低年级学生屙了裤子,老师给孩子洗脏身子;一些家长接不及时的儿童,老师经常轮流带回家;本着“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信念,很多老师常年坚持面批面改学生作业……有个转学的家长曾激动地给我说:“孩子转到您们学校的原因不是因为您们的办学条件,最重要的是您们有这么多有爱心的老师。”我们学校正是有了爱学生的老师,才在学生的心中栽下爱心种子。

我们面向学生开设“爱心培植”活动课程: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母亲节、父亲节“献给父母的礼物”活动,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校园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怀。“给父母洗一次脚活动”,初始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真正完成的不足一半,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后来,我们在活动前设计一些亲子交流、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理解家长的辛苦,洗脚活动前很多学生都已经进入到积极的情感状态,活动顺利进行,家长也积极配合,取得明显的效果。活动后的座谈会上,孩子和家长坐在一起,一起回顾着这次难忘的经历,很多的家长和孩子都泪流满面。一位父亲说:“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我很失落,几乎都有放弃他的感觉。当孩子给我洗脚的时候,我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我感觉孩子长大了,学习不好孩子也需要真情呀!”有个孩子说“我爸爸每天在‘三孔蹬人力三轮,拉客人。以前我都不敢说自己的爸爸是做什么的,怕同学听到爸爸是蹬三轮的,觉得丢人。当我给爸爸洗脚的时候,看到爸爸脚上的老茧,我哭了,这次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爸爸,我爱他,他是伟大的!”说完,孩子已是泪流满面。现在,很多孩子养尊处优,很多老师只顾“应试”,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教育了。

经过近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仁爱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信念,已经成为我们共铸的“魂”。很多良好的行为已经内化为师生的生活习惯。更为可喜的变化是,学生学会把爱心传递给他人。玉树地震的第二天一早,有学生就带来了捐款,要知道学校还没做动员呢;学校志愿者服务岗位,学生争着做;学校成熟的果子,没有学生去偷摘一个;楼道的书画作品,没有人去涂鸦;毕业典礼上,师生热泪相惜……仁爱之“魂”处处涌现在我们的校园里!

“少年君子”凸显育人特色

记者:“仁爱”教育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李校长,当初你们是怎么提出与实施“少年君子”活动的呢?

李校长:在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复杂的教育形势,为凸显育人特色、增进育人实效,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做新时代“少年君子”活动。“做少年君子”活动对全面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扩展青少年的价值视野,丰富育人内容有重要意义。我国素有“礼义之邦,君子之国”的美誉,传承优秀传统美德责任重大,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真正的“中国人”。

我们倡导“承儒雅之风,做少年君子”的德育理念,重要的还要落实具体的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做研究,成立了学校骨干教师团队,聘请了专家,申报了研究课题,整体构思“少年君子”活动。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办教育”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一线教师、学校校长、高校专家、行政领导满怀共同的期待共同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中。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教育界同仁关注、参与到这项研究工作中去,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根据小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校训,把“少年君子”活动分设六个主题单元: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文明礼貌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铸刚毅品格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通过这六个方面主题教育让学生“文质合一”、“内外兼修”、“行端表正”、“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塑造完善的君子之德。

在各主题活动推进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些策略,比如召开班队会,撰写心得体会;充分利用班级文化阵地,营造“少年君子”主题班级文化;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礼仪教育、体验教育活动、校园志愿者活动;实施星级评价,构建新型评价方式;利用多样表彰方式开展风采展示,树立学习榜样,营造积极氛围等等。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例子和您分享吧:一位家长领着两个孙子在公园游玩,碰到一位老同事,家长让孩子给老同事问好,一个孙子很不耐烦地应付性地打声招呼,在我们学校就读的那个孙子给客人鞠躬问好。家长感慨地对我说说:“当孩子鞠躬问好的时候,我对你们老师内心产生由衷的敬佩,同样在一个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只有你们学校的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礼啊。”学生身上悄然的变化,让我和我们的老师都对“少年君子”活动充满了信心。

“发展性目标教学”体现教学理念

记者:教学理念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李校长,你们是如何通过“发展性目标教学”来体现你们的教学理念的?

李校长:发展性目标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发展性目标教学是以学生素养目标为导向,以获得全面的、全体的、主动的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孔子“因材施教”为准则,以“乐学、善思、笃行”为特色的教学活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保障,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善于用思考带动学习。善于思考要努力掌握思考的科学方法。为推行发展性目标教学,我们确定学生综合素养目标,以学生素养目标为统整,确定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和课时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不同潜能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发展方向的目标。我们还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潜能混编学习小组,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对不同小组可以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布置分层作业。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探索“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特色,语文探索采用“主题读写教学模式”,数学采用“问题解决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积极改革考评制度,施行学生素养达标测评制度。语文、数学教学测评采用综合考试和分项测评相结合的方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提高了教学效益。“发展性目标教学”这一研究课题,有待我们深入实践探索,届时请记者同志分享我们的经验。

校本课程涵养人文情怀

记者:学校改革,课程开发是关键。请您就本校校本课程的设计思想与实施情况谈谈可以吗?

李校长: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课程资源,我们组织教师开发设计了校本课程《走进孔子》。《走进孔子》我们设计了三卷,“故事卷”、“家乡卷”和“君子卷”,三卷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散在各年级实施。校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的设计思路。“一条主线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线”,“点面结合即由孔子(点)扩展到历史文化名人(面),由曲阜(点)到山东、祖国、世界(面),由少年君子(点)到现代公民(面)”。“综合交叉即将爱国主义、热爱家乡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 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没有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像校园走廊的墙壁上我们设计的竹简论语、诗词字画、民间工艺就是我们的教材,像尼山、三孔、孟庙就是我们的课堂。当学生在孔庙杏坛前诵读《论语》就会有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感觉。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绝不是编印几本材料,绝不是写写画画,校本课程应该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体现育人的价值。,比如,《走进孔子----家乡卷》,有曲阜的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俗人情、家乡特产和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曲阜的地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也很有代表性,这些资源对学生教育也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在课程设计前的一份调查中却忧心地发现,多数学生生在曲阜、长在曲阜却不了解曲阜。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仅为了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为了涵养学生的乡土情怀,进而塑造民族精神和爱国的热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像我们中国人这样对乡土有那么真挚的情怀,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向哪里,走得多远,走得多久都对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乡音难改,乡情难忘,这种情感在民族危亡国家需要的特殊时机就会焕发为强烈的爱国热情,无数的爱国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能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乡土教育抓起,传统文化教育不能脱离乡土教育。

儒雅之风陶冶未来英才

记者: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规模宏大工程,你们是如何建设好“儒雅校园”文化特色的呢?

李校长: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无时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很多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全局观念、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逐渐淡薄,商业性、娱乐性的通俗、浅层文化大量进入校园,美化欺诈,蔑视善良,宣扬暴力,崇尚强权等不良的风气逐步蔓延。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儒雅校园”文化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

“儒雅校园”建设与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方向等是一脉相承的。前面谈到我们以“仁爱”作为校魂,开展了做新时期“少年君子”活动,这都是我们儒雅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喊几个口号、不是装饰一下墙壁、不是摆摆样子的装饰品。怎么引导学生知书达礼、文质彬彬,怎么引导学生看有意义的文学影视作品,怎么让学生从游戏室走开投身知识海洋,怎么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孝亲尊老?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往简单上说就是如何引导。使“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利用每一块空间,墙壁上、教室里、走廊中,处处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神韵,处处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环境育人。我们建立了书画长廊、校史长廊、论语竹简长廊,建设了孔子广场、学而书屋、六艺长廊、学而亭、知新阁、菁莪园、仁爱厅等活动场所,每一个名称都蕴含着深刻含义,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文化气息,整个校园就如一门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儒雅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感悟和提升。

结束语:

走在山东省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时时感受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熏染,与李校长的访谈,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优秀校长的教育使命担当,感受到他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珍视与热爱,更感受到他的教育智慧与赤城情怀。做有根的教育,育有魂的人才。“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已成为附小人共同的教育梦想和价值追求。日新又新,永无止境。李校长及附小人更希望用自己的探索带动更多的学校,让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李校长君子孔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知耻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