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应然之态

2014-06-19 18:05康建华
未来英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美的生活教育

康建华,1970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现任如东县宾山小学校长。为南通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南通市陶研会会员,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二级教练。从教20多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先进个人,南通市师德先进个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如东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为两届如东县小学数学骨干教师,2011年被评为如东县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2013年被评为“如东县名校长”。曾荣获全国优课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课比赛一等奖。多次在市、县执教公开课。积极撰写论文,多篇文章发表、获奖。

【慢】中央电视台播出宣传地方的广告:“享受慢生活,休闲到梅州”。使人自然想起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好的生活与好的景致需要“慢慢”品味,唯其“慢”才有味。新教育也是。

新教育实验,其实也应是追求静思的一种状态,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重拾。“晨诵、午读、暮醒”,窃以为是古文人的自我修炼方式,以文化道,追求内心的纯净。这样的过程肯定是慢的。新教育其实是急不得的一件事儿,要在“慢”中找寻出路,唯“慢”才能濡染,才能熏陶,才能浸润。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不经过时间的酵化、侵浸、烹制,就是发挥不出食材的美味。古诗、童谣的诵读也好,经典美文的赏读也罢,都急不得,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慢慢赏析,才能品其妙味,尝其精华,悟其情境。享受的是慢的生活,慢的音乐,慢的心情。惟慢才能咀嚼体味生命的成长。今人张文质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同理。如果如运动般,轰轰烈烈,只是表面的浮华,难以理解本质的意韵的。

因为要搞新教育,所以也出去观察了许多的现场会。静心观察其内涵,发现这事儿其实是挺好的一事。在许多的程式中,学生回归了传统,对品性的提升确实有些好处。新教育中又有许多的门道,如读写绘之类,如完美教室之类,如聆听窗外声音之类,等等。特别是那句总的口号,“享受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凡事,与生活挂钩了,便得认真对待。不然就是跟自己找不自在。找几个点,找了几个班,我们慢慢地试行。发现还真有些好处,读写绘的字画甚好,编的故事却也能自圆其说。做了完美教室后,教室象个读书的地方了,聆听窗外声音我们贴了个牌儿,其实就是走出去看一看,我们早就在做这个事儿,不过不是用这个平台罢了。由此看来,贴牌加工这个市场化的经营之道在学校内却也可以施行。但教育却不能功利,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的工作的艰巨由此可见一斑。艰巨的重要缘由,就是培育人的时空之长,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自我完善,唯坚持而已。这个过程一定是慢的过程,用教化慢养,慢慢熏陶,慢火精焙,这个过程也理应是新教育的应然之态。

【新】要理解什么是新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教育。教导启发,使对象明白道理就是教育。没有那么神圣,只三个关键词:德性、学识、技能。做教育一定要遵循内在的教育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定要发展人的本性,使之不断提升,符合社会的需求。传道授业解惑是途径,传授道理,化育道德,教给知识,化解迷惑。

德性的化育要慢,因为实在快不来,说个最简单的道理,快餐永远比不上精心烹制的食物的滋味,同样是餐,因烹调手法的不同,一快一慢,但效果却绝然不同。

学识、技能则要新,用行知先生对“新”理解,自新、常新、全新。只此“三新”可函括新的全部意味。自新,有自我更新的意识,以自我为本体,不人云亦云,自我常新;常新,可说成是常常更新,不固步自封,更新的频次亦在正常的频段之内,太快了,便有折腾之嫌;全新,则是一种状态,自我更新、常常更新,内外并修,明理善为,自然就达成全新之态。

新教育,新的教育背景下的应然之作。白岩松给于丹《趣品人生》的书所作序名直接为:“做一些无用的事”。大约是和朱永新先生想到一块儿去了,都提倡在忙碌之余做些无用的事。朱教授从普世的角度出发,带着宗教的狂热掀起了浩大的新教育运动。又可怜我们晚生不知如何新,规定了几个项目: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要想把社会的变化全数反应在教育内,基本是一不可能的事儿,选择一两个项目认真做成了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又提出改变校园生活方式: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改变身份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方式和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这样一来,将无用之事变成规定动作,却又暗合了杜威先生的教育观: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为什么要改造?发现不对了。哪里不对了?许多的无用的事情其实是有用的,特别是对孩童的品性化育有用,所以要加进来。这样来理解新教育,其实是期望对现有教育进行丰富和补充,使得教育不变得那么功利。从这个愿景来看,本身教育素材、教育方法、教育程式的更替就包含了“新”的意味在内。

新教育之“新”,必然是适切学生需示的“新”,也一定是符合校情需要的“新”。一所学校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其实应当心中有数。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了几个切实可行的项目,一二年级十四个班级全员参与,围绕学生的需要扎实做一些事情,因为教师用心的不同,所以效果却也不尽相同,好一些的班级,摇头晃脑,半学期下来古诗今词却也能背诵几十首。读写绘课程实施令人惊喜,绘得奇思妙想,写得自圆其说。还是用重印《开明国语课本》序的作者赵长天先生的言语来说明:“这些看来最浅显最简单的文字,是最重要的文章。人的智力开发、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格的确立,最要紧的是在幼儿、小学时期。最不能糊弄的是孩子。把真善美,把爱,把正直,传达给孩子,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也是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打基础。”

新教育之“新”,在当下社会却又多了一层示范意味之上的“新”。5月份,我们又决定搞一个现场会,这固然是“教育GDP”需要,却也有小孩子有了新玩具,迫不急待要拿出来“现宝”的感觉。做这项工作后才发现,不是我们想象之中的那样简单,在教室内的呈现与舞台上的呈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呈现方式的编排,举手投足,画面音效等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累了后自然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羡慕。回头却想:这种经历未尝不是对孩子的更好的锻炼,便有了做下去的心意了,不论成败如何,毕竟经历了,努力了,每天有新收获,学生有新变化,这大约就是新教育的“新”的本意呗……

【活】活,生动活泼之谓也。新的教育理应是生动活泼的。活的本意就是有生命的、能生长的。有此两点足矣,其一,有生命;其二,能生长。新的教育就是给新鲜的生命以成长的教育。如能做成,则成了生动活泼的教育。

生动活泼的新教育应是什么样子的呢?个人以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其一,活的形式。做一件事情,或是做成一件事情,总需要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媒介做载体得以落实。这种形式一定是活泼的,生动的而且贴近生活的,是为学生所喜欢的。比如适合学生的阅读、游戏、主题活动等,这样方为“活”,才能给学生以活的教育。“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行知先生所说的工具无非是物质与精神的媒介。这种媒介新了,或是生活中常见,形式肯定便活了。

其二,活的内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的更新频率日渐加快,迫使我们的教育内容也得活,不活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意味只能越来越弱,一个司马光砸缸流传千余年,第一次听,便是活的内容,第二次听,便失去了活的意味,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肯定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的。故此要求内容必须是鲜活的,灵动的,与时俱进的。比如,我们的新教育儿童阅读要关注经典,也要紧跟时代;要弘扬传统文化,也要扬起时代风帆。

其三,活的方法。小孩子总是喜欢生动活泼的方法的,不然在课上只有打瞌睡,常常在早上第一节课,便有小孩子哈欠连天的现象出现。究其缘由,实在是我们的老师出了问题,照本念经,如佛寺般,不瞌睡才怪。这样的课肯定与活的方法没有任何的联系,所以要改。活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主,学生能看的、能听的、能做的,对不住,请老师们慎言、惜言。教师做做课堂中的“隐士”其实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老师要做的是见机行事,在重点处强化,在难点处点拨;老师要顺势利导,在互动时牵线搭桥,在交流时巧妙评价;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在空白处补充拓展,在零散时总结提升;老师还要善于推波助澜,在平淡处投石激浪,在精彩处煽情鼓舞。在灵活的课堂生成互动中,师生共同体验成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四,活的效果。做一件事情,只有看到成果了,才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兴味。些许的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我们对结果的使用有些偏了,只给孩子以死的分数,死板的训斥,不厌学才怪。考试分儿固然要给学生知晓,但我们的教育远远不止这些,学校里头,学校外头,好玩的事情极多,给爸妈倒杯水,那是孝顺!休息日远足,自己拍几张好的图片,那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高雅的事儿!在学校看到地上脏了,动手扫一扫,那叫爱劳动!自己做的事情得到肯定,便是有了效果,这种效果一定是活的效果,有了这种感觉,我们的学生一定觉得学校是一个好玩的地方,学习自然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我们的新教育就应该追求活泼多样的效果,不惟分数、不惟书本,把生命的生长当作永恒的追求!

【乐】乐(lè),今天只说这个读音,我们成天在说这个字,文本意义上的“乐”是怎么回事还真没有理解过,查了查,有四层意思:1.笑;2.欢喜,快活;3.使人快乐的事情;4.对某事甘心情愿。挺有意思,四层意思层层递进,却也跟我理解的新教育偶合。

一曰笑。笑是一种表情,类似佛寺中的弥勒佛佗,抱个大肚,张个大嘴,无心无肺,无思无想,无忧无虑,唯张大嘴笑而已。二曰欢喜,快活。欢喜、快活是一份心情。爱笑的人,大凡生活在快乐状态。竹影横斜,暗香飘浮,却是怡然自得。心存大欢喜处,便处处存着大慈悲。三曰使人快乐的事情。一事儿感觉到快乐了,便有了做下去的愿望。譬如藏书之乐、助人为乐、旅行之乐等等,这既在事情本身,又在对待事情的态度上。这就是到了第四层境界了,对某事甘心情愿地去做,虽百死而无悔。“心甘情愿”是内心的折服、追随,甚至含有信仰的成分。譬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好仁乐施,都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信仰。这样想来,新教育现场会上的参与者带着宗教狂热去迎奉胜会,便不足为奇也。这四个层次便为从事新教育的老师所独有的。面对新教育起先是“笑”对,不厌恶、不反感;然后做了一段时间就渐渐喜欢了,体会到其中的快活了;再接着就更加执着、努力,不仅自己享受其中,更带给学生越多的快乐和益处;最后就是心甘情愿为之追寻,为之奉献了。

刚说的是教师的乐,学生的乐又在何处呢?其实乐的是过程,更是结果。做一件事情,只要过程不要结果,那纯属忽悠您,过程与结果并重为上,只要结果不要过程那又落于下乘了。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净洁无暇,充满好奇地探索着这个未知世界,是很容易感觉到做一件事情的乐趣的。观察身边的现象,大致是“引导、强迫、自愿、享受”这样一个过程。经历了这样的程,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便享受在内了。六一节的时候,我们帮范莺杰同学举行了二胡独奏音乐会。这孩子的成长过程很能说明这一点,这是个案。从群众事件来说,我们一二年级的新教育实验更能说明这一点,因为要搞现场会,所以就精练一些程序,让孩子演练,孩子们初上台的时候晕头转向,同手同脚,找不着北。两三次后个个便在台上有模有样了,经典诵读的理解也日渐加深,真应了那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了这样的学校生活,学生想不乐都不可能。充满了快乐、乐趣的教育,让学生喜欢的教育,师生心甘情愿为之追寻的教育,谁又说这不是新教育呢?

【美】“新”常常与“美”同行,跟“新”有关的词儿大约能说明这点,新鲜、清新、新绿……等等词语,呈现出来的就是美好,就是美的意境。新教育跟“新”挂上钩了,自然也是把“美”当作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教育是传承,是对文化等自然历史的沿袭。新教育又要求新,要求对文化自然历史进行甄别、扬弃。这样看来,新教育内在自有自我更新的途径和要求。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参与的人群,包括老师和学生都能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能让参与者感受到美的教育肯定是新教育,这也是新教育的应然之态。

新教育的“美”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呢?马克思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这样定义“美”——“美是自由的象征”,并表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一充满现代精神的见解,阐明了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离开了人,就没有美。所以研究美,归根结底,也就是研究人。所以,新教育之“美”不外乎美的学生、美的教师以及共同拥有的美的环境、美的生活。

美的学生,就我浅显的理解来说,认知只停留在“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基础之上。没有别的办法,我们这代人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再次重温一下。“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即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简单的描述,丰富的含义,说得实在是好。学生能做到这点,再接受一些古代文化的熏陶,现代思想的润泽。“诵千古诗文,做少年君子”这是理想中的宾山孩子实现关于品行方面的途径。习惯好、品行佳、兴趣浓,博学、好奇、质疑、善思。如此,美的学生可成,无他。

美的教师,外在的美肯定不能少。在南通情境教育研讨会上,杨九俊先生评价李吉林先生为美丽,此言甚是。美的教师,一切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同喜同悲,同玩同乐,尊重生命,共同成长。怀菩萨心场,度万家性灵,这个便是吴言生教授口中的法布施。说到具体一些的美的教师,我们不否认一些硬性指标的要求,如教学六认真,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等等,然这些都是外在。内里真正喜欢学生、愿意亲近学生,愿意为学生付出,愿意与学生一起享受简单的快乐的老师方为真正美的老师。我理解的教师的美,既有亲和的外表,又有丰厚的教育功底;不仅懂教育教学,更懂得尊重、民主、平等;不但会工作,更会生活。不求狂热,只求平淡;不求神圣,只求平常。如是。

美的环境对我们教育人的人或是受教育的人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如下:吃干净的食物、喝干净的水、呼吸干净的空气,有个象样的读书的地方。就如老校歌里唱的:“寂静无尘嚣,门临一水远眺眺,两岸杨柳拂李桃,风光多美妙……”在校史的画册上见过那时的学校,黑瓦白墙的校舍,简陋明朗的小院,透着乡野的清风;神圣得似一处庙堂,修炼着圣贤的心。所以说美的环境还是要人这个高级动物来做。美的环境还是要自己来创造,有口号云: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此言甚是,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应充满教育性,或导思、或导行。让学生学会取舍,取正而去邪,趋利而避害。朱小蔓女士来我校的时候就谈到了主动探究与模仿学习的问题,她主张偏正看待,探究有探究的理由,那是高级学习。模仿有模仿的妙处,初级学习也同样有用。不可顾此而失彼,更不能一窝蜂的肯定或是否定。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其功用就是指向学生的模仿学习,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友好的环境、潜移默化的环境、榜样的力量对孩子的教化功能是无穷的。完美教室、完美走廊……让每一个空间都完美起来,在这样完美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肯定是幸福、阳光、健康、快乐的。校园内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无穷的,民间“找媳妇必看丈母娘”的典故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美的生活,我以为应该是新教育的终极追求。新教育的理想就是让学生过上幸福完整的生活。这“幸福完整”的生活无疑是美的生活。许多的教育家,或是对教育有着梦的人,肯定相信在学校的日子就是生活的,陶行知先生信,所以他说:“生活即教育”。朱永新教授信,所以他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他们都信了,出于从众心里,也出于对内心的愿望的尊重,所以我也信。既然是生活,总得收拾得相对美好。好的生活其实要特别关注细节,发现学生有长处,表扬一下,学生心里美,你心情肯定也不差。学生偶有差错,善意提醒,适度惩戒,让其知道错了也就行了,如此你心情也差不到哪里去。我们更从实际做起,从小做起,所以我们提了“主动问好、不扔不抛、安静吃饭、不追不闹”这样的言语,从小修炼,坚持下来当有成果。昨天又看了一篇报道,说的是日本的孩子大冬天的穿短裤在雪地里接受耐寒的事情,却也有启发。孩子,只有良好的品行,没有健强的体魄,那可不成。换作我们的孩子呢?如果大冷天儿或是大热天儿的让孩子在室外活动活动,我们某些亲爱的家长不吵翻天才怪。吵归吵,这事情还是要做下去。怎么做,当然是缓图之。我以为,学生穿越丰富、适切的课程,快乐的成长,这就是美的生活。

猜你喜欢
美的生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好美的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