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从“雄起的制度”转向“好制度”

2014-06-24 14:34林永芳
清风 2014年2期
关键词:钦差巡视组排队

文__林永芳

期待从“雄起的制度”转向“好制度”

文__林永芳

有人说,在刚过去的2013年,“反腐形势极好,成果相当显著,官场风气大变”。之所以有此显效,得益于“八项规定”等一系列重拳的相继出击。而中央巡视组密集进驻各地“打老虎拍苍蝇”,便是“组合拳”之一。

可假如新一届领导集体没有将巡视制度作为打造制度反腐“铁笼”的一根钢筋,2013年还能成为巡视制度建立以来“巡视密度最大”的一年吗?

高层的决心不难管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两次听取巡视工作汇报,习近平两次发表相关讲话并多次作出指示;王岐山先后6次主持召开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巡视工作的意见》下发,《中央巡视工作2013~2017年规划》出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中央巡视组更是带着最高层意志,重点巡视省部级高官……特别是提出“重大问题未发现即失职、未汇报即渎职”,给为官者戴上了紧箍咒。稍有政治常识便不难感知,此形势下,巡视制度怎么可能不雄起?而“雄起的制度”和“好制度”之间,是否可以画上等号了呢?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此前,他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此衡量,一项只有巨人才能激活的制度,显然还不能称之为邓小平论述中的“好制度”。

就在2011年,《南方周末》记者记述了当年4月中央巡视组初到上海时的“盛况”:因反映问题的人数众多,有群众从上午9点开始排队,晚上8点才领取了登记表。更有甚者,拖着棉被、床垫排队等候。中央巡视组不得不从北京增调了人力。尽管巡视组在铁门旁设了联系信箱供人们投放材料,可民众还是更愿意排队等候“与中央见上一面”;尽管中央巡视组明确表示只转交材料、不解决问题,一位群众获接待后还是不时擦拭着泪水:“中央能给我见上几分钟,我已经很感激了。”直到中央巡视组入沪后第16天,在实行号牌预约的方式之后,接待处所在的党校门前才不再“盘踞”着密密匝匝的人群。

透过2011年密密匝匝等候巡视组接见的群众,可以想象“面见中央”何等不易;而透过2013年兴致勃勃热议中央巡视组成绩单的媒体和网友,折射的则是动真格“打老虎拍苍蝇”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二者共同刻画出了部分国人灵魂深处的“钦差情结”——信“访”不信“法”。在君主专制时代,百姓就盼着能遇上某个怀揣尚方宝剑代天子出巡的“包青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帮自己“了难”。在当下,也有一些百姓盼着巡视组的到来能解己之难。诚然,这是无奈之举——法律若能抵达正义,正常程序若能收到常效,又何须乞灵于可遇不可求的“钦差”(当然,将巡视组比作“钦差”也许并不妥当)?归根结底,反腐惩贪制度还是得达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程度,才有可能收到长效。

当然,罗马不可能一夜建成。在权力监管漏洞多多、“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状态下,自上而下的巡视制度有其现实意义。但若要避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妨采纳一些学者的建议,给这项制度打上一个小小补丁:建立巡视报告公开制度。巡视组不能一巡了之,须在每次巡视任务结束后向社会公众公布相关巡视结果和处理情况;同时,被巡视单位必须限时向社会公众汇报整改情况。相当于巡视组向全国民众述职,把最终监督权交给十三亿双眼睛。

猜你喜欢
钦差巡视组排队
怎样排队
福建省委第六巡视组走访福建省人社厅离退休干部开展巡视延伸工作
十一届省委第三轮巡视12个巡视组首批进驻完毕
巧排队列
三角龙排队
清代缘何热衷派遣钦差大臣
对『 巡视组组长被查』的反思
天思
加拿大“钦差”检验员开赴食企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