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2014-07-08 07:53韩红梅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生物课堂导入教学

韩红梅

摘要:精彩而艺术的导入,往往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激发起求知的欲望,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的设置不同的导入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恰当巧妙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引导、启发、激励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的热情,因此导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5-01

新课开始时,老师若通过恰当巧妙的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可在极短时间内稳定学生情绪,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应创造创造出轻松、有趣、新奇的情境,联系实际精粹巧妙的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征和思维特点的教学内容。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中学生物课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是这样讲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但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向高处流。例如在夏秋之际的早上,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其根处上流而来的。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呢?”这样提出了问题,设置了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可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什么呢?这样使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以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那么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原生动物时,首先把盛有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然后问:“同学们请看,这只试管里有什么”学生们会说“有水”或“没有什么东西”。然后再神秘地告诉学生“这里面有动物”,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惊异、好奇的心理,进而会产生弄明白这里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求知欲望。

在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时,我用多媒体演示两段影像清新的空气、污染的空气对比导入。然后问: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在这两种环境中呼吸,一定会对健康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导出课题,很容易将学生吸引到所学习的内容中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导入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其中,创造性的成分、艺术性的成分都很多,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很关键的问题------只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动”,才能很好地设计教师的“导”。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巧妙构思,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以较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努力去创造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采用实验导入新课

例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就是以演示趣味性的实验开始,我让学生从家中自带能说明植物体中含有水的东西来,一上课,我请学生来说,有的同学将树叶揉搓,挤出了一些水,有的同学将果实咬开,挤出一些水。我将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火上烘烤试管的底部,不一会儿,试管的内壁上出现了一些小水珠。从而自然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个结论。随着实验现象的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产生认知冲动,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再经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能较快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四、利用娱乐法导入新课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入,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等,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 比如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导入,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同时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昆虫”一节时,我先出了一则动物谜语:“头戴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齿刀,小虫见了拼命逃”。学生立即猜出是螳螂,随即出示螳螂的图片,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知道螳螂,但你知道螳螂是怎样捕捉小虫的吗?它在运动时有什么特殊的‘技能”。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昆虫”知识的学习。

五、利用生活实际导入法

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用这样的现象在作为情境,学生必然有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激发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蒸腾作用”一节,从生活实例中引入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炎热的夏天里,人们坐在大树下与坐在广场中的大洋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呢?学生会同声回答:“在大树下”,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解说到:“因为大树具有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周围空气湿度,并降低空气的温度。所以大树下乘凉感觉舒服些。那么,什么是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容易激发探究知识欲望”。

猜你喜欢
生物课堂导入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