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社会心理学规律发展教师和谐素质

2014-07-24 23:44林丽卿
新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风荣誉感助人

林丽卿

教师个体的和谐素质,是指教师个体有利于融入教师集体的心理品质。它是建设和谐教师队伍的基础。发展教师个体的和谐素质,能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和谐,促进学校的有效发展。下面笔者以社会心理学为视点,谈谈如何培养教师的和谐素质。

一、培养学校归属感

学校归属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所工作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的认同与参与,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教师一旦失去学校归属感,学校将失去对他们的吸引力,离心离德的事情将随之而来。

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来自学校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发展的机遇。

1.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对办学成绩好的学校特别是名校归属感强,对不见起色的薄弱校则难以认同。因此,培养教师的学校归属感首要的,就是政府部门要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各类学校,特别是要充实薄弱校。使各类学校的教师特别是薄弱校的教师也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希望。

2.提高教师适应学校工作的能力。有实验表明,学校归属感与教师适应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必须提高教师适应所在学校工作的能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都有自己发展学校的规划与策略,要促使教师尽快适应本校的工作特点,高效投入工作。

3.改善学校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有关实验说明,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里和谐的同事关系有显著的正相关。在生活上,要引导教师互相帮助,比如成立教师互助基金,对当年的特困教师给予帮助;在专业发展上,要创设共同发展的平台,引导互学互帮,共同提高;要多开展文体活动,增加教师间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

二、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师都希望所在学校声誉更好、更高,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这就是“学校荣誉感”。学校荣誉的提高,使教师的地位相应也得到提高,从而体会到安全感、优越感和成就感。培养学校荣誉感,是提高教师个体和谐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让每一个老师都明白,个人的荣辱与学校的兴衰利益相关。

要激发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必须正确对待和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用社会学的观点分析,教师有四种角色:第一种,主人翁型教师,他们对学校忠诚度高,工作能动性高;第二种,传统型教师,他们对学校忠诚度高,但工作能动性低;第三种,平庸型教师,他们对学校忠诚度低,工作能动性也低;第四种,不安分型教师,他们对学校忠诚度低,但工作能动性高。第一种教师,是学校的骨干,要鼓励他们多承担学校创新性的工作;第二种教师,可以放心交给常规性的工作,鼓励他们参加创新性的工作;第三种教师,要设法改变他们,给予适当压力,帮助他们改变态度,使他们能较好地完成学校的常规工作;第四种教师,他们经常不满于学校现状,是学校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引导他们为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比如课题研究,可以让主人翁型教师协同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因不同角色而用,既可以人尽其才,又可以使不同角色的教师都感到他们都在为学校的荣誉作出了最大的努力,都有学校集体荣誉感。

三、激发互助心理

每个教师都能将其他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困难当作自己的事来看待,并且能够共同承担、协同互帮,这就是“互助心理”。教师互助心理的形成,一是要靠学校互助氛围的影响,二是要靠学校积极的引导。

1.贯彻团结互助原则,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是激发互助心理的基础。要在教师中开展互助教育和感恩教育,让他们明白助人是人类的美德,且助人者自助;对他人的帮助要感恩,要尽最大的可能回报他人的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2.贯彻团结互助原则,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助人为乐的教师,他们也想得到回报,或者是得到更高的荣誉,或者是自己也得到帮助。因此,对助人者,要不吝啬表扬和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要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尊重。此外,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尽力给予帮助。比如,对助人成绩突出的教师,当他们遇到专业成长“高原期”时要给予学习机会,使他们得以突破“高原期”。

3.贯彻团结互助原则,构建教师互助平台。要构建教师“互助·成长”的平台,使他们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促进专业成长。比如,组织“主辅备课”,一个教师主备课,其他教师协同备课。一个教材内容,全备课组每个教师都来备课,然后由一个教师主讲如何理解教材和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大家讨论,最后各自修改自己的教案,并在教学中检验教学效果。又比如,“一课多教”,就是一个教材内容有多次的教学。就一个教材内容,先组织大家讨论,确定教学思路;然后由一个教师执教,大家听课评议;执教者再修改教案,再到班级里教,大家再来评议。在这样的教学平台上,每个教师都是助人者,也都是受助者。

四、利用从众心理

团队中的成员都有与多数成员在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心理,称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个中性概念,我们不仅要培养教师“慎独”的人格,不盲从于不良倾向;也要利用从众心理,促进教师个体融入学校团队中,从而使学校发展获得最大的内部动力。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程度。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就能给自己的“从众”自觉设限。学校如果出现不好的倾向,教师就能正确判断,不致随大流。

2.营造优良的教风。优良的教风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要坚持在学校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营造优良的教风。教师要以“热爱每个学生为荣,以歧视后进生为耻;以教书育人为荣,以唯分数第一为耻;以恪尽职守为荣,以敷衍了事为耻”。学校要坚持树正气,善待优秀教师。优良的教风一旦形成,教师就会人心向善,人心思齐。个别想敷衍了事的教师也会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振作起来。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提高执行力度。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破窗理论”,说的是如果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又得不到及时修理,其他人可能得到某种暗示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它告诉我们的是,某种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蔓延开去。因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提高执行力度,可以加强对良性从众行为的强化和对不良从众行为的抑制。比如,重罚随意旷工的教师,重罚不批改作业的教师,可以很快杜绝类似行为。

4.加强对备课室的管理。备课室教师群体活动时间最长。加强备课室制度建设,可以更有效地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防止不良从众行为的发生。比如,有关不许在备课室喧哗,不许在备课室打牌,不许在备课室上网游戏、聊天、炒股等规定,看似“小儿科”,却能有效杜绝不良从众行为的发生。

学校归属感、学校荣誉感、互助心理和对良性行为的从众心理,各自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着的。我们要多管齐下,培养教师的和谐素质,促进学校和谐团队的形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教风荣誉感助人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高校教师教风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助人谁乐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改变“重科研、轻教学”才能改变教风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