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提升探究
——以四川省彭山县为例*

2014-07-31 07:06
关键词:农村教师小学教师普通话

何 旭

(成都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系,四川 成都 611130)

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任重道远。然而,大量的农村教育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整体教育质量仍然让人担忧,农村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作为教学技能重要组成的教学语言技能也是如此,在农村地区,教师语言技能普遍不高。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即使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不能取代“口耳相传”这种基本的教学形式,教学语言技能仍然是教师传道授业的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鉴于此,本文就四川省彭山县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语言技能提供借鉴。

一、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现状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加以组织、润色,并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语言运用技巧,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语言教育最重要的时期,教师语言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四川省彭山县为例,该县共有小学23所,其中县城小学3所,其余20所均为农村小学,在编教师共1328人。笔者按照年龄(分为30岁以下、30—40岁、40岁以上三个层次)、学历(分为专科以下、专科、本科及以上三个层次)、学科(分为语文、数学、其他三个学科)从20所学校中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位教师,共200人为调查对象,以个别面谈、随堂听课、教研交流、学生问卷等形式,对他们的教学语言技能现状进行调研,结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求教师在使用普通话授课时,语音清晰、流畅,语义合理、准确,语法连贯、得体。调查显示,近五分之一的教师(主要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没有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有很多老师虽通过了二级乙等水平测试,但在课堂上仍然无法运用流畅、规范的普通话开展教学,或具有相对较重的方音;有的老师则经常夹杂方言词汇,习惯性地使用诸如“那么”“然后”“嗯”等口头禅,影响了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有的老师的语言表达则存在语病,偶尔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笔者对被调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五个等级按百分比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他们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大部分仅停留在中等偏下水平(表1)。

表1

说明:由教师本人、同行、学生、笔者进行评价再取平均值即为最后等级。

(二)语言讲授与评价能力较为单薄

语言讲授能力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对知识进行讲解的能力,要求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合理地按照教学计划分配时间,完成教学进度,并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调查中发现,由于不少教师在描述一些定义以及概念时太过生硬、抽象,不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很难充分把握授课内容,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也有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过度依赖教案、讲义或教材,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忽略了小学生心智发育的特点,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笼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对表现好的学生通常使用“很好”“你真棒”“真聪明”等单调语言进行表扬,而在批评学生时语言比较生硬、严厉,对学生的自尊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38%的受访学生,主要是比较调皮或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表示曾听到过老师否定性的、威胁性的或伤及自尊的话语,让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反感和不满。

(三)语言艺术能力有所欠缺

小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只能维持在15—2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既包括有声语言,也包括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调查中,我们对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力从语音技巧、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感染力,以及肢体语言几个方面进行了考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不少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发声技巧训练,不会科学、合理地使用发声器官,说话声音不能持久,加之教室没有配备扩音设备,一节课下来,声音很容易嘶哑;有的老师不注意音量的调节和控制,声音太大、太小或者尖细;也有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调平直,缺乏感情变化,节奏感不强;在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感染力方面较强的老师尚不足三分之一;而在身姿、表情、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的运用上,一些教师不够大方得体、和谐自然,肢体语言的运用不能有效地辅助和配合有声语言的表达(表2)。

表2

说明:由教师本人、同行、学生、笔者进行评价再取平均值即为最后等级。

二、制约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发展的原因

(一)教师学历职称普遍偏低,普通话水平不高

农村小学教师无论从学历、职称还是年龄结构看,都与城市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彭山县共有农村小学专任教师1328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945人,占教师总数的71.16%,仍有约30%的教师学历未达标;本科学历173人,占教师总数的13.03%,其中大部分教师的本科学历非第一学历,而是通过函授或自学考试获得。从职称看,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0.76%、54.45%、32.42%,另外还有12.37%的教师未获得职称。从年龄结构看,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4岁,30岁以下教师仅占17%,50岁以上教师占41%。此外,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小学还聘用了不少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流动性大、专业化程度低,教学技能较为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2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现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也对教师的普通话等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四川省报考小学教师资格证,大部分地区都要求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但在我们的调查中,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的仅占教师总数的71%,其中二级甲等的教师仅有18%,有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甚至没有普通话证书。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学习培训机会缺乏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国家对教师素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横向比较,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比例也越大;纵向比较,同一地区的农村与城市学校相互间教育资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一方面导致农村教师优秀人才的严重流失,致使不少农村小学教师缺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极大差异,“在一些城市学校不惜重金添置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操场,宽带插口装到每张课桌,甚至推倒现有校舍重建‘宾馆化教室’的同时,大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达标,没有像样的操场和必备的音体美器材,甚至缺乏粉笔教具”[2]。不仅在硬件上如此,农村小学教师在参加学习、培训以及对外交流的机会上也相对缺乏,这势必会制约他们教学语言技能的提高。

三、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策略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现状,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师、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应齐心协力,努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

(一)立足教学岗位,努力提升教学语言技能和运用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应从自身出发,不断拓展知识储备,增强语言表达技巧,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效运用肢体语言。

首先,应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加强学识修养。对教师来说,应该具备自身丰富的语料库,掌握大量能够熟练运用的语言材料,同时还需要拥有一种相对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能够随时按照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渴望,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3]不可否认,一些农村教师缺乏读书学习的习惯,其中有个人学历、素质的原因,更多的是受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广大的农村教师应克服困难,不仅要细致地阅读教科书,深入地分析参考教材,更需要博览群书,培养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善于从广播电视以及书报杂志中汲取营养,只有充分吸收和有效储存语言精华,才能慧于心而秀于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其次,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增强语言表达技巧。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广大的农村教师,尤其是方音较重地区的教师一定要克服说普通话的心理障碍,通过多听、多说、多练以及录音矫正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表达水平,在课堂上坚持使用普通话,克服方音,规范用语,杜绝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除此之外,农村教师还应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掌握正确的用气发声方法,讲课时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连贯流畅,说话“知而能言,言之能顺”。

再次,培养语言审美情趣,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4]因此,我们的农村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语言审美情趣,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在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中力求做到:字正腔圆、语调抑扬,体现语言的音乐美;愉悦感官、触动内心,营造语言的意境美;幽默风趣、机智应变,创造语言的智慧美。尤其是小学语文、音乐等人文课程,更需要注重语言选择的文学性、情感性,以及艺术审美性特征,让学生从教师深情流畅的语言表达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最后,注重无声语言的课堂效用,有效运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5]农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伴之以恰当的肢体语言,如丰富友善的面部表情、适度的手势、直接的眼神接触、合理的身体接近和姿势等,可以更好地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获取的信息更清晰、更精确,从而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强教师的语言技能训练

作为农村小学,应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如开展普通话过级班,要求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用气发声训练、口语表达技巧训练、教育教学口语训练、教师肢体语言技能训练等培训;组织说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和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口语训练相结合,重在口语实践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训;开展优质课堂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参观、学习或培训,扩大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交流;购置普通话和教师口语学习软件和音像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言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教师口语实训室或语音室,为教师提供训练语言技能的专门场所。

(三)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和培训保障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为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第一,学历达标培训。各地可出台一些跟工资待遇挂钩的奖励措施,激励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网络教育等成人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个人素质。第二,教学技能培训。针对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农村教师进行包括语言技能在内的教学技能培训,对参培教师严格考核,层层把关,确保培训质量。第三,健全教师业务考核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严格进行培训考核和新教师资格认证工作,普通话未达标者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对在职的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年考制度,考核结果与教师晋级、评优挂钩,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技能一直处于进取状态。第四,建立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制度。定期开展城乡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使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在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提升。

四、结语

教学语言技能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保证。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应有效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技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规范、生动,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4.

[2] 冯文全,夏茂林.四川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9(2):25-29.

[3] 马卡连科.马卡连科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3.

[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5.

[5] 班尼.教育社会心理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86.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小学教师普通话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17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