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教育”视域下家庭情感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4-08-15 00:44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情感家长孩子

董 静

(青岛滨海学院 思政部,山东 青岛266555)

情感教育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互动、情感融合等方面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场域下的情感教育可以获得不同的情感感知,对于受教育者的情操培养、价值塑造、素质发展都大有裨益。家庭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实现情感萌发和升华具有重要影响,家庭中情感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应试教育环境下,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缺失严重,情感教育逐渐丧失亲情中的人本关怀,而更多转向内在性、破坏性、伤害性的摧残教育,破坏性教育便是较有代表性的表现。

一、“破坏性教育”视域下家庭情感教育的困境

“破坏性教育”就是父母亲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下,主观意愿过于强烈,期望值过高,采取极端、个性、情绪的非理性教育方式。教育只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无法深入本质,教育成效偏离正常轨道,遏制了孩子身心、智慧全面、综合、均衡发展[1]。典型的破坏性教育有以下几种极端的方式:

(一)非打即骂的暴力式教育

有些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信奉“棒打出孝子,棍打出状元”的观念,认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打骂式的暴力逼出来的。于是,子女只要一犯错误就免不了一顿拳打脚踢。孩子在父母打骂式的教育下成长,等其长大成人后,只要听到孩子的哭声,看到其他父母打骂孩子,便会很自然地引起条件反射,想起自己儿时挨打骂的惨状,心里立刻会产生一种不安、焦虑、恐惧。表面上打骂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起到了威慑效应,孩子在被打骂后会听话很多,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和改善。那仅是因为孩子尚处幼年,思想意识发育还不完善,没有能力去明是非、辨好坏。当父母用暴力教育后,孩子的潜意识里自然就会本能地告诫自己这种行为需要被制止,但并不明白为什么需要被制止。暴力打骂式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源上教育孩子认识犯错误的严重性,不能找出孩子所犯错误的症结所在,所起到的教育意义只能是浮于表面的。如果这种暴力式的教育方式变本加厉,留给孩子的只有痛苦的回忆。长期处在恐惧、不安环境中的孩子易于形成偏激、固执的性格,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敌意与仇恨。

(二)只顾批评,不注重鼓励和表扬的偏见式教育

有的家长认为表扬孩子就是溺爱孩子,就是对孩子犯错误的绥靖纵容,因而无论孩子表现得好与坏,是否有进步,家长都只会用一种否定的声音作出回应。如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成绩由不及格变为及格,尽管分数不高,但却是学习的进步与飞跃,本应该受到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由及格向优秀冲刺。可是家长却认为孩子才及格,离好学生还差一大截,不能予以表扬和肯定。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支持,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父母的认可会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塑造产生莫大的鼓舞与触动,也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不竭源泉。而长期的批评只会让孩子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和摧残,进而思维僵化,行动迟缓,排斥一切新鲜事物,对外界产生抵触和反抗心理。

(三)盲目攀比、全盘否定的虚荣式教育

在有些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家的孩子聪明、听话、优秀。这种想法和心理不足为奇,也情有可原。父母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比对孩子产生激励效应。但是殊不知,如果孩子的成长空间里有的只是父母对别人家孩子的赞誉与肯定,他们的学习成长不可能快乐。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实事求是地承认、接受不同个体之间的特殊性、差异性,不能认识到认知能力和智能发育有滞后性,都是家长虚荣心的表现,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四)自作主张规划子女学习生活的强权式教育

有些父母会把自己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遗憾转嫁到子女身上,让学习成为孩子唯一的使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固然是首要任务。但是,对孩子而言,将学习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是享受学习,在父母规划下的“被学习”则是痛苦的煎熬。应试教育下,父母变本加厉,不顾子女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不与子女进行良性的交流沟通,便安排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强迫他们参加,人为地剥夺了孩子的选择和自由。孩子如果有不满或有反抗的情绪,便免不了拳脚相加,或被痛骂一顿。导致孩子把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这样的学习心态、效率可想而知。父母一厢情愿、自我感觉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使子女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特长得不到充分展现,更主要的是长期不良情绪的淤积,使孩子身心饱受摧残,严重者会导致心理疾病。电影《闪亮的风采》中的钢琴师在父母的逼迫下成为了钢琴大师的同时,也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疾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家庭教育的悲剧。

(五)重智力、轻德育的片面式教育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的多少、文化成绩的高低似乎成了判别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文化课的学习是基础,居主导地位,但绝不是生命的全部。无数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都证明了,学习成绩只是未来成功的必要条件,不能代表未知的将来。韩寒的文化成绩惨不忍睹,一路红灯,可是他却能享誉文坛;丁俊晖文化水平不高,但却能成为“东方之星”。相反,道德素质低下的高学历学生是现代文明社会高智商的野蛮人,这样的人不可能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只顾学习成绩,而不顾其他方面塑造和培养的教育方式是片面的。

(六)过于疼爱、任由我行我素的溺爱式教育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小公主”,倾注毕生的心血来培养他们。爱本身没有错,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的呵护,但如果爱的方法不对,如替孩子洗衣,帮他们穿鞋,喂他们吃饭,送他们上学,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只会享受,不知进取。怕孩子累着,母亲心疼地把所有的家务活全揽下来,孩子便逐渐丧失独立的生存能力,一旦走上社会,便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孩子,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应该让他们饱经风雨的洗礼,历经生活的磨砺,让他们在锤炼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在挫折中培养品德与修养。溺爱只会让子女慢慢沉沦,自我膨胀,湮没于历史的尘烟。

(七)江湖味浓、功利心切的狭隘式教育

有的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片面、狭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孩子被其他同学欺负了,就告诉孩子:以后如发生类似的事情,不管三七二十一,你就狠狠地给他一个教训,看他以后还敢不敢再欺负你。孩子的心灵是纯洁无邪的,父母错误地采用“江湖式”的方法来解决孩子成长路上的小问题,使得孩子从小就染上庸劣的江湖习气,沾上社会的不正之风,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谈何成为栋梁之才,还敢奢望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吗?还有家长会以功利的思想影响和教育孩子,如期盼孩子以后考名牌大学、做大官、赚大钱。只要孩子不努力学习,抑或是学习退步了,家长就会严厉训斥:“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能做大官、赚大钱吗?没钱没势你以后能幸福吗?”或严肃怒骂,“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处于社会底层,就会被别人瞧不起,就只能过抬不起头的日子。”在追名求利的思想教育下,孩子逐渐迷失自我,人格扭曲,道德沦丧,品行畸形。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了实现功利理想而不择手段。

二、“破坏性教育”视域下家庭情感教育的出路

(一)利用威利·卡瑞尔万能公式,突破教育瓶颈

威利·卡瑞尔万能公式包括三个方面:—是问你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二是如果你别无选择的话,就准备接受它;三是之后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1]89。

第一步,问你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普遍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由于主客观因素,孩子学习成绩暂不理想,最坏的情况无非就是不能上重点高中,不能进名牌大学,自己不能因有一位名牌学府的子女而骄傲自豪。很多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误导,认为不能上名牌大学便是死路一条;不能上名牌大学便不能找到好工作。这些都是家长所担心的,也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坏情况。对于孩子个体而言,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按照一般逻辑,可能孩子考名牌大学的概率要低一些,但还是可以抱有希望的。事实也证明,每年中考、高考都会有杀出重围的黑马。所以,家长不必因孩子暂时的学习不理想而杞人忧天,大动干戈。

第二步,如果你别无选择,就准备接受它。倘若孩子成绩不理想是既定的客观事实,孩子不能考上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不会因你的急切渴望而发生变化,既然事情没法改变,就应该尝试着去适应。成功的标准不一定非要上名牌大学,高职院校、技工学校也照样人才辈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哪个行业不出精英?学习上暂时的成功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暂时的成功不能代表永远的常胜将军,偶然的失败也不能否定自我的价值。一扇门关闭了,必然会有另一扇门为此打开。孩子在文化理论上不如人,也许会在实践方面技高一筹,凭借一身的绝活也可以立足社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同,实现自身的价值。无论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为人正直,遵纪守法,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奉献社会,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

第三步,既然事实无法改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亡羊补牢。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而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问题,只有认清问题来龙去脉,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首先要从自我方面去寻求原因。认真分析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漏洞,是教育指导思想不对,还是教育内容不合理,还是教育方式不被孩子认同接受。对自身存在的错误与不足要勇于面对,敢于承认。让孩子有勇气说出心里话,实事求是找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孩子不喜欢填鸭式、打压式的教育方式,家长就要寻求符合孩子特点的新思路、新方法;孩子认为教育内容过于单调、枯燥,家长就要认真对待,严格审视,重新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内容。在认清自我的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一起找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成绩不理想,学习成绩上不去,进步不明显,是因为知识点没有搞清楚,学习心态不够积极,还是学习习惯不好。知识点不懂,就要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学习心态不好,就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疏导心理障碍,陶冶高尚情操,优化积极心态,用足够的宽容体谅孩子的失误,足够的信心相信孩子的未来,让孩子能在健康、自信、乐观的家庭氛围中学习成长;如果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就要多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时纠正不良的习惯。

(二)加强潜能教育,另辟教育蹊径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备语言文学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视察智能等八大潜能。但因后天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一生中被开发出来的智慧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就算是爱因斯坦、爱迪生这样的大科学家,一生中也不过只运用了不到2%的智慧潜能。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当孩子在智力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家长不应该是“破坏性”的怀疑和否定,而应积极对孩子加强潜能教育,释放潜意识蕴藏的智慧,激发处于睡眠状态的才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孩子的潜能教育。

1.用乐观的语言激发潜能,让孩子重拾自信与希望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不应因为别人家孩子某一方面的优秀而全盘否定自己孩子,给孩子贴上“笨蛋”“蠢才”的消极标签。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和基因的传承,理应相信孩子的无尽潜能只是暂时被压抑,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对待孩子,父母更多的应是鼓励与支持,是加油鼓劲,树立信心和希望,用乐观的语言来唤醒沉睡的潜能。少说些“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优秀”“你真不行”,多说些“你永远是最棒的,永远是最优秀的”“你将来一定会成功,一定不会让爸爸妈妈失望的。”这些乐观的激励能让孩子体内的智慧潜能都处于激活、亢奋的状态,引发核聚变效应。

2.发现孩子的特长,为孩子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任何一个人的智慧开发都不会是均衡的,有的感性思维好,有的擅长理性思考。父母要开发智慧潜能,首先就要认真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和特长,认清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借助生活的大舞台,挖掘孩子身上的才华。如孩子在语言上有独特天赋,喜欢唱歌、表演,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潜能;生日派对时让爱唱歌的“小精灵”一展歌喉,彰显他在歌唱方面的惊人之处。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发现、挖掘孩子内在的潜能智慧。

3.将积极的信念输送到孩子潜意识中

人的意识有潜意识和意识之分,意识能被人感知察觉,而潜意识则隐藏在大脑深处,不被人发现,但却起主动支配的作用。孩子本计划等作业完成后再去玩,这只是他意识里想这么做,并没有深入到潜意识中去,他的潜意识还是想着玩,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不足为奇。孩子一旦发现其他孩子在津津有味地玩耍时,便忍不住地加入其中。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潜能得到开发,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将积极的信念反复不断地输入到孩子潜意识中:“每天放假回家后,要先完成作业,等写完作业后,再出去玩耍。”“不爱学习,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说的次数多了,这些信念便会慢慢深入到孩子潜意识中,通过潜能开发,激活内在智慧的力量。

(三)重视励志教育,远离教育困境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荆棘坎坷。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父母不应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更不应该通过打骂强迫孩子学习。“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应该创造条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帮助其自觉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服从、服务于既定的目标任务,摆脱对外力帮助的依赖,培养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消解畏难情绪,根据价值判断,完成行为选择,解决事发问题,使其形成集目的性、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坚韧性、果断性于一体的坚强意志。”[2]

1.帮助孩子不断体验收获的喜悦,激发求知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家庭教育实践中,可以帮助孩子寻找成功的基点,帮孩子体验收获的喜悦。例如,如果孩子热爱文学,家长就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投稿,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供他人交流和学习之时,孩子的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在内心深处催生一股强大的动力。孩子在收获中易于肯定自我,对求知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是保持、激发孩子持之以恒的内在动力。能在生活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知识的乐趣,孩子便自然而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碰到不顺的事,便能唤醒内在的潜能意识,鼓励自己“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2.培养孩子独立、顽强的生活品格

家长对子女普遍存有溺爱的心理,容不得子女吃一点苦,受半点委屈。如孩子在刚学走路阶段,一不小心摔倒,中国的父母看到后,立马跑过去,很心疼地将孩子扶起来,而外国的教育理念则有所不同,无论孩子摔得有多厉害,无论他能不能自己爬起来,外国的父母亲更多地鼓励孩子能从自己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胆略,锻炼其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他们从小就对子女灌输一种信念: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受伤,难免会跌倒,但是倒下了并不可怕,这是成功路上的洗礼。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坚强不屈,勇于拼搏,敢于挑战,成为坚强的勇士、生活的强者。

3.通过励志故事、歌曲、影片加强励志教育

孩子小的时候爱听故事,父母多给他讲述励志故事。如65岁才白手起家的肯德基快餐连锁店创始人山德士为推销神秘的炸鸡配方,被别人拒绝了1028次;爱迪生耗时10年,经历5万次的失败才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活生生的故事能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名句,顿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节假日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观看励志影片,如《风雨哈佛路》《洛奇》《奔腾年代》《荒岛余生》《跳出我天地》。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演绎着不同的精彩人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教育孩子,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不是不战而败的放弃,而是勇往直前的坚持。同时,平时多给孩子听听励志歌曲,如《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真的很不错》《怒放的生命》等,让激情的旋律帮助孩子找回成功的自信,让歌曲激发孩子奋斗的热情。这些形象生动的文学、影视作品可以加深孩子对励志的感官认识,磨砺坚强不屈的品格,培养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增强人生的进取心。

总之,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冒进急躁,拔苗助长,更不能因发展中遇到问题而否定全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孩子暴露问题,身心才能得以成长。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要“以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指导,与时俱进,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不断创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前进的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家长要正视孩子的缺点,理性看待孩子身上的不足。切勿实施“破坏性教育”,应更多地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孩子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帮孩子寻求症结,找出阻碍前进的绊脚石,施以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引导和教育,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科学合理地培养祖国栋梁之才。

[1]徐建飞.家庭教育中“破坏性教育”的现象及对策探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88.

[2]徐建飞.毛泽东家庭教育思想内涵与价值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25-29.

[3]董静.论严复“濬智慧、练体力、厉德行”的教育哲学思想[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情感家长孩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