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到“融合”——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之思考

2014-08-15 00:45彭青龙
外国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同仁学界异化

彭青龙

(上海交通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240)

“异化”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显性现象,一种易患易得的通病,其突出表现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渐少,情感疏远。“异化”在学术界是一种“集体行为”,即一个研究会与另一个研究会以隔行如隔山为托辞,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圈内人”经常在学术会议上碰面,交流似乎不少,但研究志趣不同或相远的人要进入该领域,就如同卡夫卡的《城堡》一样难以逾越。

“异化”现象的产生有诸多原因,最根本的可能是物欲横流的大环境。虽然现在交通便利,沟通的方式也比以前更加便捷,但人们似乎都被“物化”了,精神和心灵层面的交流成了后工业社会的奢侈品。“异化”对于学术研究百害而无一利,它阻碍了学术创新,不利于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的探索。学界同仁也许都有同感,没有跨界交融和交叉研究的思想碰撞,不可能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基于此,我们有理由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发起的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会的成立喝彩。它直面“异化”弊端,倡导融合,其意义不亚于“金砖五国峰会”的成立。尽管“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外语教学和文化”五大领域有各自的研究内容和范式,但旗帜鲜明地提出将这些领域放在同一个界面来观照在国内尚属首次。由于它符合当今世界崇尚交叉和跨学科的学术发展潮流,反映了学界同仁加强跨界交流的心声,也与国家提出的人文学科繁荣方略一脉相承,因此受到了学界同仁的欢迎,这从首届中国外语界面研讨会所展现的规格高和人气旺可以窥见一斑。

“蒿草萌芽方破土”,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才能产生“一棹白花次第开”、甚至“清姿馥郁艳群芳”的局面。笔者认为外语界面研究大有可为,但要达到繁花似锦的境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一方面,学界同仁需要克服自身结构性知识缺失,在专长之外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使语言学、文学等五个方面放在同一个界面进行研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要突破学科条块分割的局限,在搞好碎片化和精细化研究的同时,开展整体性的跨界系统研究。实践证明,学术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界面研究成果多了,才能为突破学科体制束缚创造条件。

外语界面研究的切入点究竟在哪里呢?我认为要从一个中心、两个维度和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一个中心是指以语言为中心——以语言为逻辑思维的起点来研究文学、翻译、教学和文化,当然反向亦可。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是否可以进一步研究认知文学、认知翻译学、认知教学法和认知文化学等。两个维度是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来研究上述五大领域的关系。就理论而言,先厘清对语言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并聚焦若干,看是否可以有新的发现,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叙事学和符号学等。就方法而言,主要是指把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模式应用于文学或者文化研究,看是否有不同与往的洞见,如用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变量、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来研究文学的张力问题等。三个层面是指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由于语言学、文学、翻译学、教学法和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的学术问题五花八门,若能在不同层面分别进行对比性研究,也许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如英语测试中的逻辑思辨能力问题就可以在三个层面论述和阐释,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外语界面研究应该是开放和融合的。尽管我们主张要打破学术界限,提倡交叉融合,但有时又会不自觉地陷入“形而上”或“形而下”争论的漩涡。一方面我们反对将外语界面研究泛化,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画地为牢。如何把握度,只能靠外语界面研究同仁的智慧了。

猜你喜欢
同仁学界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Clinical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ongren Dahuoluo Pill(同仁大活络丸) on Knee Osteoarthritis by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学界亮点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养生之道早知道——乐氏同仁药膳
秋凉天寒,乐氏同仁教您如何煲汤进补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秋冬来,宜进补!乐氏同仁提醒大家及时进补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