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唐诗《枫桥夜泊》

2014-08-15 00:45夏艳萍
外国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枫桥夜泊夜泊渔火

夏艳萍

(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和追逐,并为其魅力所倾倒。他们从词汇、句法、修辞、主题等传统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和研究,从而使其精华不断发扬光大。而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为解读唐诗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

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作为一种新的诗学,是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评论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文学作品解读工具。

自以色列学者Tsur在1983年提出认知诗学以来,已近30年,但其真正蓬勃发展起来仅是近十年的事,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Gavins&Steen[1]、Semino&Culpeper[2]、Stockwell[3]指出: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阐释文献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而Tsur[4]认为:认知诗学是运用认知科学提供的工具研究文学的一种跨学科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发现信息处理过程是如何制约和影响诗歌语言和形式,或者如何制约和影响批评家所作的评论。学者熊沐清[5]探讨了认知诗学的任务,并认为其解释功能应包括:解释文本和解释阅读,即解释读者是如何界定特定文本的。他指出:认知诗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不仅应该能够解释阅读过程或阅读机制,解释特定文学效果,还应该解释用别的分析方法不能解释的文本涵义或美学涵义。学者蓝纯[6]39将认知诗学解释为:“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对认知诗学的研究离不开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观,是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在1915年提出了“图形/背景”现象,即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忽略了周围其他的图案。在此基础上,完型心理学家对知觉进行研究发现:人类的知觉场始终可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并提出了“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ognanz),即通常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吴佳玲[7]将图形与背景的特征总结为:“图形因具有完整的形状、结构和连贯性,是注意的焦点和感知的突显部分,更容易被注意和识别;而背景是与图形相对、细节模糊、未分化的部分,是为突显图形起衬托作用、使图形突显的部分。”而学者蓝纯[6]43将之描述为角色/背景分离理论,指出: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角色总是具有某些特征,如角色一般有固定的形状,而背景相对形状无定;角色有清晰的轮廓线。而背景则没有;角色有特定的结构和内在的和谐,更像一件东西;角色似乎立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似乎在角色的后面延展。匡芳涛、文旭[8]认为,图形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以作为参照点用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熊沐清[9]在以上学者所归纳的特征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递归性”特征,即背景的分离会随着我们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在一次图形—背景分离中充当背景的物体可能在另一次分离中变成图形。

以上学者和研究者对图形/背景(角色/背景)的理论研究,为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它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写读过程,而且通过对文学作品写读过程的了解又有助于读者认识自身,认识人类。

三、脚本/图式理论

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它不仅从作者的角度剖析作品产生的背景与原因,更侧重于从读者的角度考察语境对作品接受的影响。而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概念——脚本和图式——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解释力。

所谓“脚本”(Script)是指特为那些经常地、反复地出现的事件序列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是人们从记忆中提取的、用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的那些概念结构;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中确定下来的、用以协调某一情境的心智方面的约定。Stockwell[3]指出:“脚本”除了社会文化特征外,还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工具性。它指导读者解读特定的情境、参与者和事件,以脚本形式储存起来的全部经验是作品的读者或听者能够填补空白。

与“脚本”相关的概念是“图式”。卢植[10]认为:“图式”是一个心理结构,用来表征储存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它是一种框架、方案或脚本。图式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众多学科中,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元理论意义的概念。而图式理论运用于文学领域时,可分为三类图式:世界图式、语篇(文本)图式、语言图式。世界图式包括那些与作品内容有关的图式;语篇(文本)图式指世界图式是否按我们所期待的那些顺序和结构呈现给我们;语言图式指某一对象出现时是否按我们期待的语言结构和风格被描述(熊沐请,2008)。文学图式不是一般的图式,它是组织文学阅读的更高水平的概念结构,是一种建构性的图式。它具有三个特征:增长性(accretion,可以给图式添加一些新的事实或材料)、调节性(tuning,可以修改图式中的某些事实或关系)和重构性(Restructuring,创造新的图式)[3]77-79。因此,脚本与图式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四、解读唐诗《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后闷闷不乐地途经枫桥镇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它记叙了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脍炙人口。从认知的宏观层面来看,诗人一生中所看的景象和所经历的感受有无数,但他挑选了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和孤枕难眠的夜晚进行描述,并且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深夜,不是白天)、特定的地点(枫桥)的所见所听和所感。可以说,诗人是将此时此地的所见所听和所感当作图形突显出来,而背景便是诗人这一生中其他日子或时段在此地或其他地点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从认知的微观层面来看,诗人是这幅夜泊枫桥景色的观察者、感悟者和记录者。相对于夜泊枫桥这幅画卷,诗人,作为一个人物,是常规意义的图形特征,而夜泊枫桥的景色则是常规意义的背景特征。但是在诗的前两句,诗人写了六种密集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不眠人,构建了一种意蕴浓郁的情境。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四种意象:城、寺、船和钟声,构建了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在这里,诗人将读者的视线转移到夜泊枫桥这一景致上,将通常被视为背景(夜泊枫桥的景色)的景物化突显为图形,而将通常被视为图形(诗人)的人物虚化为背景,这是诗人特意制造出来的图形与背景关系的颠倒,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勾起读者的想像力。

从更微观的层面来看,全诗所描绘的十个意象或画面是以诗人的视角呈现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在第一句中,诗人写了三种不同却又密切关联的意象。“月落”是以灰蒙蒙的苍穹为背景;“呜啼”是以拂晓时分光线明暗变化为背景;“霜满天”是以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为背景。在第二句中,诗人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江枫”以朦胧夜色为背景;“渔火”以雾气茫茫的江面为背景;而“不眠人”(夜泊枫桥的旅人)以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氛围为背景;此外,“江枫”与“渔火”这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江边、一江面的景物为夜泊枫桥的旅人增添了缕缕情愁,也呈现为“不眠人”的背景。后三四句写卧闻山寺夜钟的情景。此时,月落呜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都渐渐退为背景,寒山寺的钟声被推到了前台,成为图形被凸显出来,衬托出夜的深沉与静谧。最终,前面所有的意象或画面都化作了背景,而诗人那难以言出的愁绪被充分凸显出来,成为了图形。全诗在一次次的图形与背景的分离过程中,呈现出了递归性的特征。

从整体看,在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的背景下;在夜半阗寂之时,却闻呜啼钟鸣的背景下,一缕淡淡的客愁被渲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成为全诗的统领,是全诗所凸显的图形。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独具慧眼地挑选景物,让读者随其镜头,看到“月落”、“江枫”、“ 渔火”,听到“呜啼”、“钟鸣”,感到“霜满天”、“愁眠”。此外,诗人拉开镜头,转化视角,让读者的视线随之聚焦到不同的景物上;再有,诗人的点睛之笔不在于描绘一幅深秋夜晚枫桥的景色画卷,而是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愁绪”。诗人所描述的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面岸上的景物最终都被虚化为背景,而“愁绪”被作为观察者、记录者和感悟者的诗人推到了前台,成为了图形。

由此可以看出,将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优秀的作家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通过变换焦距和角度,将读者的视线时而聚焦在某个细节,时而又推广到不同的远景,或将图形转换为背景,或将背景突显为图形,引领读者带着各自的背景、经历、禀赋、情感、认知风格来阅读和欣赏不同的作品。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从作者的角度解读作品《枫桥夜泊》,而脚本/图式理论却是从读者的角度解读作品。在这首仅有短短四句、32个字(包括标题)的经典古诗里,含有“中国式的离愁”脚本与图式。诗中涉及到六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不眠人和一事:卧听钟声,但读者却读出了清幽寂远的意境和一丝缕缕的愁绪。作者描述的六个景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脚本和图式,存储在读者的记忆里,读者可以从记忆中提取了相关的概念结构来帮助其理解和解读该作品,也可以帮助读者填补空白经验、添加新的事实或材料、或构建新的图式。

首先,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的认知语境中有丰富的内涵。月亮是女性和美的象征;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意象,是“家、故乡和祖国”的代名词;圆月是家人团聚的象征;月亮代表着孤独、寂寞、哀愁、失意和迷茫。而月亮在中国古诗中反映了古代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和谐统一的心理。对于身居他乡的游子,科举失意的考生,仕途坎坷的孤臣,月亮是他们的精神慰藉。月亮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文人墨客借月亮来抒发充塞胸臆的惆怅和忧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都表达了诗人缕缕的愁绪。这些关于月亮的图式和脚本已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里,当读到月落的句子时,读者必然会从记忆中提取有关月亮的概念结构来理解诗中的意境。乌鸦所勾起的联想是小人、俗客庸夫和哀伤,其所构成的图式和脚本是一种邪恶之鸟,一道不祥的符号。乌鸦凄厉、嘶哑而苍老的叫声,让人感到凄凉和厌烦,有一种危险和恐惧之感。秋天,是个悲凉的季节,“悲秋”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意象,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结。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使“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而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使“悲秋”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和脚本。“秋霜”让读者联想到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和人生途路的坎坷与挫折,让人有凄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楚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诗句都表明了“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昏暗迷蒙的背景下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夜半钟声”衬托出了夜的静谧和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总之,江南秋夜的霜天、天边的残月、树上的鸦鸣、江畔的枫树、鱼舟的火、隐约显现的寺宇的轮廓,桥下夜泊的客船,所有这些景物,或明或暗、或迷蒙或鲜亮、或平静或摇曳的不同色彩,构成了一个悲愁和孤寂的图式与脚本。

其实,在深秋月落之夜,听到洪亮的钟声,和间或的乌鸦轻啼,看到的星星点点的渔火和隐藏在夜色里剪影般的枫树,独自一人在小船里孤枕难绵,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这种意境充满了中国式的悲凉色彩和中国式离愁,这就是愁绪的脚本和图式。再有,在中国文化的认知图式和意象中,中国士大夫大多经历羁旅与迁谪的人生历程。当一个士子还没有功成名就时,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父母或妻子,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当一个士子沉沦下僚的时候,他又不得不转徙各地,像蓬草一样听凭命运的拨弄。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并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对唐诗《枫桥夜泊》进行了解读。作者张继完成了《枫桥夜泊》的作品创作,为读者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作品价值的实现是在读者带着各自的背景、情感和认知风格来阅读和理解作品,走进作品,通过体会、感悟和想象构筑一个丰满鲜活的意境和世界;同时,在这个意境和世界里感受到了美,认识了自身、认识了人类,思想得到了升华。基于认知诗学来解读这首广为传颂的经典诗词,即实现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的写读过程。当然,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解读该作品是一种尝试,是否有借鉴价值,有待于专家和同行的确认。

[1]Gavins,J.& G.Steen.Cognitive Poetic in Practice[C].London & New York:Rouledge,2003.

[2]Semino,E.& J.Culpeper.Cognitive Stylistic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2.

[3]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2.

[4]Tsur,Reuven.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Second,Expanded and Undated Edition[M].Brighton/Portland:Sussex Academic Press,2008.

[5]熊沐清.多样与统一:认知诗学学科理论的难题与解答[J].外国语文,2011,27(1):33 -38.

[6]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J].外国语文,2011,27(1):39 -43.

[7]吴佳玲.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背影》[J].语文学刊,2010(8):57-58.

[8]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1):6 -15.

[11]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枫桥夜泊夜泊渔火
渔火像豆子撒遍海滩
渔火像豆子撒遍海滩
枫桥夜泊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枫桥夜泊
夜泊(外五首)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枫桥夜泊》及其三种译文
对唐代古诗《枫桥夜泊》意境的赏析
例谈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