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感知模型的英语语流信息听辨研究

2014-08-15 00:45杨学云
外国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块听者言语

杨学云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1.引言

语流是有声语言的运动形态,是传递话语信息的基本载体。语流信息听辨就是听者根据话语的声学特征,对语流进行切分并对语流中的信息单位进行语义的分辨和确认过程。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和听力理解认知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流信息听辨成为听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对分析、解决二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障碍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在研究成果方面,欧美学者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释言语听辨机制的言语感知模型,以此探索言语声音刺激信号的确认、加工和言语意义的理解。然而,国内学者通过对言语感知模型的研究发现,虽各模型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没有一种模型能独立回答有关言语听辨的所有问题和解释言语感知的所有现象。因此,在国外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国内部分学者(汪福祥、蒋志森,2002)提出了重组言语感知模型,构建新型复合模型的假设,以求解决言语感知模型在言语听辨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尽管这些研究为解决语流词汇听辨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研究内容和范畴来看,言语感知模型还停留在对词的语音、语义识别层面,而对连贯语流中诸如句子、句群、句段等更大语言单位的信息听辨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以言语感知模型为基础,进一步探索超越词汇以外的更大语言单位的话语信息听辨方法不仅可以完善言语听辨的研究范围,也对二语学习者的听力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言语感知模型理论

学界对语流信息听辨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词汇语音、语义的听辨研究之上,欧美学者据此提出了五个基于英语研究的言语感知模型:“交股模型”(Marlsen-Wilson,1987)、“轨迹模型”(McClellan& Elman,1986)、“模糊逻辑模型”(Massaro,1989)、“肌动模型”(Liberman,1967)和“合成分析模型”(Stevens,1960)。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交股模型、轨迹模型和模糊逻辑模型。

交股模型理论认为,词汇识别是一个线性过程,具有严格的序列性,其中词首语音信息对激活候选词群具有关键作用:当一个词的词首语音信息被感知的瞬间,该信息会激活人脑中一系列与此信息相似的侯选词。随着后续语音信息的不断输入,侯选词群中与后继语音相符且语义一致的词汇便被保留,存在冲突的则被排除。当侯选词群中只剩下一个与后继语音输入相符的词汇时,该词便被立即识别。自下而上的语音信息匹配的时序性是交股模型的重要特征,但交股模型同时也承认语义、句法等因素在排除与目标词不相似的词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轨迹模型理论认为,言语是一种输入信息,言语感知侧重于声学信号与语音特征的匹配,承认语音信息上下流动、互相影响。根据轨迹模型理论,听觉词汇识别系统分为特征识别层、音素识别层、词汇识别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内部各信息单元之间相互抑制,而不同层次之间则相互激活,词汇被激活的强度取决于过去和当前信息的输入量。轨迹模型理论既强调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又强调上层信息对下层信息自上而下的影响作用,认为词汇听辨是在语义、句法、上下文、背景知识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和交股模型理论一样,轨迹模型不仅仅停留在对语音听辨的探讨上,还上升到了对词的听辨和对单词、句子、语篇理解的解释更具系统性。

模糊逻辑模型运用模糊逻辑和原型两个概念来解释言语听辨过程和言语在记忆中的存储情况。所谓“原型”就是指存在于人脑或记忆系统中的对感知过的语言单位特征所进行的概括性描述,它涵盖了语言单位的各种特征(汪福祥、蒋志森,2002)。模糊逻辑模型理论认为,言语感知就是言语信息与原型相匹配的过程,即听者将听到的语音信息与储存在记忆中的语音信息依据发音等特征,按最相似的原则从逻辑上进行模糊性匹配,通过匹配方式辨认语音信息。模糊逻辑模型突出语音信息在言语听辨中的重要性,把语音信息当作言语听辨的唯一因素,这是与交股模型、轨迹模型最本质的区别。它的不足就在于忽视了上下文、句法规则等因素对言语听辨的影响。实际上,单纯的语音信息对言语听辨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在相互作用(汪福祥、蒋志森,2002)。

综上所述,言语感知模型的研究重心主要聚焦于词汇的语音识别和语义听辨之上,但其研究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正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语流信息听辨的影响因子及其促进作用

语流是线性的连续话语,语流中包含了单词、短语、句子、句群等大小不一的信息单位。语流信息听辨不仅涉及词汇,同时还涉及短语、句子、句群等。那么,哪些因素会对听辨这些语言单位构成影响呢?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影响因子中,语流切分、听辨策略、语块、话语标记语等值得充分重视。

3.1 语流切分

语流切分是听力感知阶段需要首先完成的任务,它是听者对连续不断的语流进行处理从而确定其中单词相互边界的过程(Rost,2005)。语流切分的难点在于以何种语言特征作为语流切分的参照物,以此选择和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语流切分策略,从而把连续不断的语流切分为若干听者能够辨认的语言单位。因此,熟悉和掌握语言提示特征成为语流切分的关键。Culter&Norris(1988)认为,实词是承载语流核心意义的重要词汇,能迅速激活听者大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在多数情况下,语流中的实词以重音节开始,实词的重音节拍既是单词相互边界的标志,也是语流切分的重要提示特征。Saffran(1996)在实验中发现,由于音位组配的原因,辅音簇是部分词汇的组成部分,这一音段分布规律也可视为语流切分的重要提示特征。因为声学特征与语音切分虽非一一对应,但是更高层次上可能存在稳定的映合关系(Miller&Eimas,1995)。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语流切分的提示特征无一例外地与英语的音节紧密相关。因此,要捕捉语流切分的提示特征,首先需要熟悉英语音位系统,尤其是英语的节奏特点,弄清英汉两种语言的音节特征差异,克服母语音位系统所产生的负迁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重音节拍是英语节奏的典型特征,即英语节奏规律以重音为主,轻音为辅,轻重音交替,每个重读音节等时距地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从上一个重读音节开始到下一个重读音节之前的非重读音节结束,时间间隔基本相同。这就表明,如果一个节奏组中重读音节后面的非重读音节越多,它们就必须读得越快。相反,如果一个重读音节独占一个节奏组,它就读得越长。因此,在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中,非重音的个数并不影响两个重音之间的间隔时间。换言之,决定读完句子所用时间长短的不是整句的音节数量,而是句中重读音节数量的多少。如果两句话中的音节数量相等,那么重读音节数量越多,读完句子所用的时间就越长。反之,所用时间就越短。英语节奏这一特点因此成为切分英语语流的可靠参照物,其可行性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认可。具体语流切分方法是:定位语流中的重读音节,把这些重读音节视为语流中一个个实词开始的标志,以此作为语流切分的重要依据(Culter&Butterfield,1992)。

由于英、汉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的节奏特点与英语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引起的语流切分策略负迁移在中国学生中并不罕见。因此,熟悉汉语音节节奏特点非常必要。汉语是音节节拍语,汉语节奏的特点是一个字构成一个音节,每个汉字在语流中所对应的音节时长基本相同。句中音节越多,句子就越长。也就是说,决定汉语句子所用时间长短的是句中的音节数量,音节是构成切分汉语语流的重要提示特征,这与英语以重音作为语流切分参照物形成鲜明的差异,了解这一差异对于中国学习者克服母语语流切分策略所产生的负迁移至关重要。由此可见,要听辨语流信息,就需要在熟悉英语语流切分策略的基础之上对连续不断的语流进行有效切分,将语流切分成或独立或相互联系的若干语言信息单位。

3.2 听辨策略

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便于理解、学习和记忆信息而进行的某种思考行为,是学习者有效地获取、加工、储存、检索所学语言知识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方法等过程性环节(O’Malley,1990)。听辨语流信息是听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信息听辨能力的高低体现了听者对输入信息的感知、解码、存储和领悟能力。在感知、理解话语信息过程中,听辨策略的运用将在不同程度上对学习者的信息理解提供帮助。根据研究发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听者进行语音、语义听辨常采用的两种基本策略,只是学习者因个体差异对上述策略的运用具有不同的偏向性。Tsui和Fullilove在问卷调查发现,高水平者倾向于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相反,低水平者由于缺乏敏感的话语感知能力和语流切分能力,无法准确识别语流中的低端信息,对“自上而下”策略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转引自王吉良,2009)。

关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策略对语流信息听辨的影响度,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观点。交股模型理论认为,词汇信息的识别是按照语音信息的时序性自下而上地进行,通过语音辨认、词汇识别、语义组合等步骤完成语流信息的听辨和理解,“自下而上”有助于获取低端信息。这表明音素、词汇等低端信息是构成完整语流信息的基础,也是理解话语输入的重要前提。如果听者对低端信息不能进行准确感知和理解就难以对语流所承载的语音信息进行准确把握。轨迹模型理论则认为,词汇听辨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过程,听者在语义、句法、上下文、背景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理解或预测话语信息,从宏观角度理性猜测语流信息可以弥补因听者不能完全准确理解低端信息而缺失的部分信息。由此可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策略各有侧重,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语块

语块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或句群中的独立结构单元,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紧密结合体,语块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预制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词语或由其它意义成份组成的序列,在语言使用中,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存储和提取,不受语法生成规则的制约和影响(Wray,2000)。Lewis(1993)将语块分类为单词/多词语块、习惯搭配/短语限制语、惯用语句型/惯用表达式、句子框架/句型框架。Altenberg(1998)在研究中也发现,在话语构成中,80%的自然话语由各类板块结构组成,即大部分话语都是通过语块来实现的,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而是以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板块结构为最小单位。语块的构成属性赋予了语块下列特征:结构相对固定、自成整体、可变性小、出现频率高、有特定语用环境和稳定的搭配意义、记忆方便,语块有助于减轻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的认知加工负担。输入信息一旦激活记忆库中存储的某一语块,语音与语义之间就会建立起对应关系,“自上而下”的听辨策略就会帮助听者从模糊的语音、语义中获取较为准确的语流信息,同时有利于听者对后续语流信息进行预测,从而提高听辨的速度和准确度。如果说交股模型、轨迹模型、模糊逻辑模型对指导听者听辨词汇、获取低端话语信息方面具有意义,那么语块在帮组听者获取句子等较大语言单位的语流信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连续不断语流中所涵盖的短语、习语、固定搭配、常用句型等各类语块承载了句子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超越词汇范畴以外的更大语言单位的语流信息。

3.4 话语标记语

话语标记语是话语序列中具有典型口语化特征的独立语言单位,是承上启下的话语信息标记。其特点是位于句首,句法结构独立,不传递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话语标记语具有多种功能,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语篇功能和交际功能是其两大主要功能。在语篇功能层面,话语标记语清晰地表明话语的组织结构,标记话语的开始、结束或话题的转换,为话语提供语境坐标,提示当前话语与先前话语之间的某种关系,促使听者跟上话语者的信息传递节奏。在交际功能层面,话语标记语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为话语理解提供方向,引导听话者对前后关系的识别和说话人意图的准确理解,调节听者和话语者的关系,以达到维持话语正常进行的目的(冉永平,2000)。

与语块相比,话语标记语超越了语块功能的作用范畴,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语段或篇章主旨的听辨上。因此,从模糊逻辑观点来看,话语标记语有助于听者听辨语段或篇章信息,这与“自上而下”的听辨策略有不谋而合之处。

综上所述,作为影响言语听辨的影响因子,言语感知模型、语流切分、语块、话语标记语在言语听辨的不同层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功能:言语感知模型在指导听者获取语流低端信息方面效果较好;语流切分有助于划分意群单位,缩小话语听辨难度;语块有利于提高听辨的速度和准确度,有助于预测后续语流信息;话语标记语不仅着眼于对词汇、句子、句群等语言单位的信息听辨,而且从宏观上引导听者对话语信息进行预测和听辨,因而对听辨语段或篇章效果较好。

4.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本文通过回顾言语感知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了言语感知研究领域尚存的不足,提出了语流信息听辨的影响因子及其对言语听辨的促进作用,从而将言语听辨从“词”扩展到“句子”、“语群”、“语段”,拓展了言语听辨的研究范围。这一研究结果对英语听力教学具有重要启发意义:(1)语音教学应突出英语音位系统与母语音位系统的差异,让学生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音节节拍特征,以此消除语流切分过程中所产生的母语负迁移;(2)强化听辨策略意识培养;(3)鼓励背诵,强化语言知识积累,提高语块识别敏感度;(4)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讲授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寓话语标记语教学于听、说、读、写各教学环节,以此帮组学生熟悉标记语的语用属性,促进话语标记语的自然习得,从而达到为言语听辨服务的目的,实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教学目标。

[1]Altenberg,B.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s[C]//A.Cowie.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8.

[2]Cutler,A.& S.Butterfield.Rhythmic Cues to Speech Segmentation:Evidence from Juncture Mispercept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2,(31).

[3]Culter,A.& D.G.Norris.The Role of Strong Syllables in Segmentation for Lexical Acces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88(1):113-121.

[4]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93.

[5]Liberman,A.M.,et al.Perception of the Speech Code[J].Psychol,1967(74):431 - 461.

[6]Marlsen-Wilson,W.Functional parallelism in Spoken-word Recognition[J].Cognition,1987,(25).

[7]Massaro,D.W.Testing between the TRACE Model and the Fuzzy Logical Model of Speech Percep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1989,(21).

[8]McClellan & J.L.Elman,The TRACE Modle of Speech Percep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1986,(18).

[9]Miller,J.L.& P.D.Eimas.Speech Perception:From Signal to Word[J].Annu.Rev.Psychol.,1995,(46).

[10]O’Malley,J.M.& A.U.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CUP,1990.

[11]Rost,M.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12]Saffran,J.R.,Aslin,R.N.& E.L.Newport,Statistical Learning by 8-month-old Infants[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6(9):321 -324.

[13]Wray,A.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Principle and Practic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4).

[14]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15]汪福祥,蒋志森.模糊逻辑模型与交股模型的解析与重组[J].外语教学,2002(6).

[16]王吉良.语流切分及影响二语学习者语流切分的相关因素[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5).

猜你喜欢
语块听者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劳工(外二首)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三人成虎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从语块类型看英语专业大学生语块获取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关于冬天
诠释学视域中的语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