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阅读走进大学英语课堂

2014-08-15 00:43王红董雪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建构

王红 董雪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221)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已经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就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温家宝总理也曾于2009年2月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直播室与亿万网民在线交流时提出提倡全民读书的期望。可效果似乎不佳:今年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的2012年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是4.39本,阅读率为54.9%,这表示中国约半数的成年人在一年中连一本书都没有读过,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所显示出来的读书习惯最好的犹太人相比,相差甚远,他们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而在民众有限的阅读里,经典阅读显然已经渐行渐远了。

所谓经典,指的是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对人类社会引起持续震撼力的伟大作品。例如提起《荷马史诗》、《理想国》人们会想起古希腊文明;西塞罗的著作和维吉尔的史诗会让人们想到古罗马文明;《堂吉诃德》无疑是西班牙的骄傲;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无异于托尔斯泰之于俄国、歌德之于德国、马克·吐温之于美国;而“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特殊风骚,就必须涉猎经子史籍”。这些经典及其作者本身,构成了其本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是其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其文化传统、社会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其语言、文学、文化及思想堪称典范,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范本。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世纪60年代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随后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诸多学者均对其丰富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最后使其逐渐形成较完整体系。这一理论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

首先,它颠覆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次,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外语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建构。在这一层面上,建构主义理论与经典阅读教学的意义不谋而合,为大学英语经典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字、词、句进行讲解,学生课下机械枯燥地背单词、背短语、背句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而且学到的东西也很生硬造作,不如阅读经典著作那样来得生动、有趣;而且经典著作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语言丰富且富有表现力。学生对于经典著作的大量阅读,一方面可以接受人文、美学及人类文明的熏陶,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并学习真实的、客观的、原汁原味的语言,体验经典的魅力。牛建伟认为“很难想象学习英语者,不通读许许多多反映英美民族文化和英美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的人会有多高的语言涵养和文化素质”。

三、如何阅读

中国古代有“耕读传家”的佳话,苏轼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大学英语课堂的特点是时间短,学生多,因此激发起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教会他们怎样进行经典阅读,并指导且督促他们把经典阅读扩展到课堂外,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著作中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语言,理解著作中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人物性格特点,掌握著作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反应,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经历。另外,除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之外,还可利用互联网,让学生与一些文学网站和爱好者建立交流联系,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而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对经典著作进行批判式解读,不迷信权威,培养其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习惯。

2、阅读方法

首先,经典阅读需要学生通读文本。阅读是一种个人活动,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所以学生在对经典著作进行第一遍阅读时,可借助略读、跳读等方法对文本有一基本认识,能够快速了解著作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等。之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报告、讨论、辩论等方式有意识地帮学生增强对著作的理解,体会其艺术魅力。

其次,经典阅读可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在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领悟之后,可使学生将文本改编为剧本,而有的经典著作本身就以戏剧的形式出现,然后再分小组分角色表演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对经典文本的意义建构中。而学生们一般都也会为表演精心准备,自己租借服装、自己制作道具、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背台词,然后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著作的理解,更好地领悟原著,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及交际的能力。

最后,阅读经典必须要撰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国古人也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因此,教会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时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使其受益终生。读书笔记一方面有助于增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还能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积累素材。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索引式、摘录式、摘要式等之外,还包括了读书报告。读书报告除了要求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信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和描述外,还要求对经典著作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复述,以及学生对文本的评价,要求学生就作品的某些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收获,或者是对该作品中某段环境描写、某处心理刻画,甚至是一句精辟话语的思考和体会都可以。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并作出适当评价。这种“以写促读”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领悟、感受、思考经典的能力的效果显而易见。

3、课外监督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便利,对教学来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不能视为洪水猛兽,相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或课外监督。如教师可以使用电子邮件、博客,建立个人网页或创建各种群,便于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教师还可以把一些信息或把学生好的习作及问题或方法等张贴出来供所有学生学习、探讨。

在这种课外监督手段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对经典著作更加深刻的思考之中,从而自主完成对经典著作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可完成与教师、同学及自己的多项交互功能:从与教师、与同学、甚至与自己旧有的“阅读期待视野”的互动中,学生可解决许多问题,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结语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而经典著作作为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及创新性的独立思考习惯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因此,赫钦斯曾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本民族的任何经典名著,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从来没有读过任何英语经典名著,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学过英语的人,所以,让经典阅读走进大学英语课堂势在必行,而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进经典阅读,教师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出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对经典进行主动地、探究地、创造性地阅读,通过与文本、教师、同学、自己的互动,学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善于发现的思维方式。

[1]http://edu.ifeng.com/new s/detail_2013_05/20/25488 120_0.shtm l

[2]罗益民.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141-146.

[3]黄慧,王海.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21-24.

[4]牛建伟.重视英美文学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114-116.

[5]http://wen k u.baidu.com/view/b65eac4fcf84b9d528ea7a 4f.htm l

[6]弗兰西斯·培根.培根随笔[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62.

[7]罗伯特·郝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建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建构游戏玩不够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