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14-08-29 03:24孙玉琴
河北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磺酰脲降血糖糖苷酶

孙玉琴

·药物研究·

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孙玉琴

糖尿病;降血糖药;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近年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对患者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超过1亿。已成为全球流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显示,血糖的良好控制可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2,3]。通过对我院糖尿病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评估,本组研究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28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使用降血糖药物的情况,通过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的128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男52例,女76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48±12)岁。患者均符合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 mmol/L(126 mg/dl);(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 h PG水平≥11.1 mmol/L(200 mg/dl);(3)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选择采用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排除换药频繁降糖物患者[4]。

1.2 方法 分析每个患者所用降血糖药物的名称、规格、剂型、剂量、用药时间、总用药量及联合用药情况,然后按照WHO规定,限定日定剂量(DDD值,defined daily dose),即药物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剂量为准,药典未收载的药品结合其说明书及临床实际而定。

使用频率(DDDs)=用药总量/该药DDD值;DDDs越大,说明此药的使用频度越大。

用药物利用指数(DUI)判断分析每种降血糖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若DUI<1,说明医生用药合理,若DUI>1,说明医生用药的日剂量大于该药的DDD值,用药不合理。DUI=DDDs /实际总用药天数[5]。

1.3 疗效判断 以WHO糖尿病疗效判断标准:理想控制:餐后2 h血糖<7.22 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较好控制:餐后2 h血糖<8.33 mmol/L,空腹血糖<7.22 mmol/L ;一般控制: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空腹血糖<8.33 mmol/L。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在所有患者中,血糖理想控制74例,较好控制38例,一般控制16例,药物使用情况共涉及5类口服降血糖药物6个品种,其中双胍类1种,磺酰脲类1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2种,格列奈类1种,噻唑烷二酮类1种。DDDs排名较前的分别为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奈类。见表1。

2.2 药物的使用情况 (1)2型口服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磺酰脲类占 5%,双胍类占 32.3%,α-糖苷酶抑制剂占 21.2%,胰岛素占 18.9%,格列奈类14%,噻唑烷二酮类8.6%。(2)二联降糖方案情况:87例采用二联降糖方案,其中二联降糖方案为:磺酰脲类+双胍类45例,占 51.7%;磺酰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为11 例,占12.6%;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为 13例,占 14.9%;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为5例,占 5.7%;双胍类+胰岛素为 7例,占 8.1%;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为6例,占7.0%以磺酰脲类+双胍类占比例居多。

表1 糖尿病患者使用降血糖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

3 讨论

糖尿病发病率高,临床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运动、血糖监测、饮食控制以及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6]。降血糖药物的使用应遵循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伴有肥胖的患者,多见轻度空腹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这样的患者首先应进行饮食调控,如血糖仍然异常,采用药物治疗[7]。主要是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然后再用磺酰脲类,最后用胰岛素。而研究显示非肥胖型患者则优先选用磺酰脲类药物,然后用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最后用胰岛素[8,9]。

糖尿病使用药物主要有降糖药、胰岛素和中医药。降糖药包括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和促胰岛素分泌剂(格列奈类药物、磺酰脲类药物)[10]。

本组研究显示,在所有患者中,血糖理想控制74例,较好控制38例,一般控制16例,药物使用情况:共涉及5类口服降血糖药物6个品种,其中双胍类1种,磺酰脲类1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2种,格列奈类1种,噻唑烷二酮类1种。DDDs排名较前的分别为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奈类;在128例糖尿病患者中,药物使用情况为:磺酰脲类占 5%,双胍类占 32.3%,α-糖苷酶抑制剂占 21.2%,胰岛素占18.9%,格列奈类14%,噻唑烷二酮类8.6%。磺酰脲类药物出现比较早、种类比较多,又有分散片﹑缓释片等剂型,可降低餐前和餐后血糖,吸收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不良反应较少,餐前服用,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格列奈类药物吸收快,起效也快,作用时间短,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时不服药,故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能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与双胍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双胍类药物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也可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体重,抑制血小板聚集,恢复血小板功能。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目的的药物,特别适合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人群,可降低餐后血糖,长期服用,还可降低空腹血糖和减轻尿糖,降低三酰甘油和减轻体重,需在饭前或进食时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新研制的一类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骨骼肌、脂肪及肝脏胰岛素抵抗,提高骨骼肌、脂肪组织胰岛素敏感性而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同时亦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紊乱作用,特别适合治疗伴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DUI评价,口服降血糖药物的DUI均<1.00,显示降血糖药物应用较合理,这与我院实行药品总量控制以及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

联合用药方面,二联降糖方案情况:在 128例糖尿病患者中,有 87例采用二联降糖方案,其中二联降糖方案为前几位的有:磺酰脲类+双胍类;磺酰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胰岛素。以磺酰脲类+双胍类占比例居多。通过协同作用,可显著降低血糖,疗效显著好于单一用药。但是对于联合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个体化剂量调整,否则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多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选择有效、安全以及经济的药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糖尿病患者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合理使用糖尿病药,效果明显的同时又能减轻患者们的经济负担。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49.

2 华焱坤.1 469例门诊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方案调查分析.医学信息,2010,23:3981-3982.

3 江咪芬.2004-2008年我院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中国药业,2010,19:57.

4 刘春霞,李国成,辛莉.2005-2007年我院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海峡药学,2008,20:132-133.

5 唐凤川.老年人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5:767-769.

6 吴岚.基层医院糖尿病治疗中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62.

7 黄枝优.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进展.医药导报,2005,24:611.

8 何晓英,杨苏亚,吴兰兰,等.我院2002~2006年抗糖尿病药物利用分析.中国药房,2007,18:2495-2497.

9 李光伟.要重视老年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合理用药.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3-4.

10 孙兰,朱晓洪.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60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实用临床医学,2004,5:40-42.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3.056

213011 江苏省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R 587.1

A

1002-7386(2014)03-0442-02

2013-07-22)

猜你喜欢
磺酰脲降血糖糖苷酶
吃素无法降血糖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规律运动,巧降血糖
交泰丸中小檗碱联合cinnamtannin D1的降血糖作用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木蝴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磺酰脲类除草剂分析方法的探讨
LC-MS/MS法检验土壤中的磺酰脲类和磺酰胺类除草剂
六种花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枸杞多糖分离纯化及降血糖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