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逻辑缺陷

2014-09-01 09:20王跃龙
关键词:范畴原型语言学

○王跃龙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逻辑缺陷

○王跃龙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逻辑上存在着一定缺陷。宏观上看,从作为论据的语言现实中推导出论点,又用论点来解释作为论据的语言,属于循环论证的关系。微观上来说,把不完全归纳论证得到的结论假设为真,作为演绎论证的前提,其论证可能是无效的。另外,认知语言学的几个主要的具体观点也存在逻辑问题。

逻辑;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象似性;图形背景理论

一 导 论

语言不仅是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也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不同的是,语言学家侧重点在语言本身,心理学家则是通过语言来研究认知,认知才是其研究的侧重点。两者的合流是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认知语言学。主张把语言和认知两者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认知语言学现在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

认知语言学着力于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1]14,“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2]581。为达此研究目的,学者们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一些基本假设上是存在缺陷的。逻辑上的缺陷很可能导致论证的无效,因此很多地方还需要重新界定和认识。

二 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的逻辑缺陷

对认知方式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心理过程是不可直接观察的,因而心理学家用可以观察到的外在现象来推测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并提出各种理论假设。语言作为一种可观察的对象,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实验观察得到认知方式模型。这个过程应该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心理学家通过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的关于认知模式的假设并不是唯一的,其有效性也不是确定的。Lamb提出的“牙膏问题(toothpaste problem)”曾就此问题作出过精彩的阐述。[3]87-119我们挤牙膏时可以看到圆柱状的、直径几毫米的牙膏从管嘴挤出,长度可以达到几米。但不能根据这种“输出”来推测和解释牙膏是以何种方式在牙膏管中被存储的。可是我们在假设语言的认知模式时却是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人员又试图通过这些不确定的心理学假设来解释和论证可观察到的语言现实。用假设来解释语言事实也同样不具有唯一性。而且,这样的做法在逻辑上有循环论证的嫌疑。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看:

宏观上来说,如果把语言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语言现象就是论证过程的论据。从论据推出论点,即是从语言现象抽象概括出认知模型的过程。论点即是得到的认知模型。但是又用此论点来解释论据,即用此认知模型来解释语言现象,则是属于典型的循环论证,属于论证谬误的一种。

具体来说,通过对部分语言现象的实验观察得出论点的论证过程属于归纳论证。在没有得到尽量多论据支持的情况下,其论证结论的可靠性是存疑的。而用此结论解释其他语言现象的做法又属于演绎论证。任一演绎论证都是断言其前提为真的。当一个论证断言它的前提为它的结论的真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由时,这个断言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如果不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论证就是无效的。[4]49即,如果从条件A1推导出结论B,那么同属于集合A中的A2、A3…… An等可以作为测试结论B的条件,可以用来验证和修正结论B。但是,在没有完全验证的情况下,把结论B作为真理来解释A2、A3……An等是不妥当的,其论证过程的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

其论证的逻辑困境可以图示如下:

图1 认知语言学论证的逻辑困境

因此,使用未能确定为真的假设来解释其他的语言现象,理论上来说是会存在有效和无效两种可能的。如果为无效解释,则会失去语言研究的严谨性。虽然认知的解释在感觉上会比较深刻,但在价值上不能与传统基于语言现实的归纳论证相比。我们当然可以引入假设,以图解释材料、解释事实,但必须尽可能地对假设的有效性做出证明,才是科学研究。这是整个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亟待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比较理性的态度应该是更多致力于在不同范围内对认知理论的验证工作,或在认知理论(或者依然称为假设)指导下对不同范围语言现象的分析,从而证实、修正或者证伪假设。

以下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几个具体学术观点的逻辑缺陷进行分析。

1.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Rosch根据对范畴划分的研究提出的认知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Aristotelian logic)关于经典范畴理论的否定。[5][6]原型范畴理论被用于解释很多以往没有解决和解释的语言问题。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成员是人们对范畴认知的参照点,边缘成员由于与典型成员有家族相似性而归入同一范畴。一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为原型,例如在“鸟”的范畴中,知更鸟比鸵鸟更具典型性。证据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反应时间更短;第二,激活启动更快;第三,用作样例的频率更高。

对于典型范畴理论,曾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如Taylor[7]38-80、Croft和Cruse[8]90-169、Verbeemen[9]等,但“较少从理论本体出发追本溯源,消解思辨层面的‘形而上’”[10]。另外江桂英还指出,典型范畴理论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范围上多限于对实体范畴如鸟等的考察,且主观性太强,理论价值大于实践价值等问题。[10]

我们认为,使用实体范畴作为研究对象所做的不完全归纳本身并不是大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在初期都必须要做穷尽的归纳,但需要在后续的验证中不断修正和改进。作为研究对象的诸如“鸟”或“水果”等概念本就是从客观物抽象而来的,这些范畴可认为是人们在主观意识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归纳的结果。这些物体由于其日常所见及使用频率高,所以在反应时间上会优先于其他物,用作样例的频率当然会高。因此,所谓的“原型”概念还是停留在“象”的层面概括,是对现象的描述,并没有解释到“理”的层面。根本的原因可能用条件反射的理论来解释更为妥当。词语与日常所见的事物由于多次的反复强化建立了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而且,情景、文化、时代的不同,也会使得人们对同一概念的原型范畴有不同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现在把从观察范畴现象得到的原型范畴理论又应用于语言其他(语音、形态、语义、句法等)多个领域和文学现象的解释中。这些领域与原有领域之间有多大的类似性是没有经过论证的。逻辑上来说,相似点不够的类比论证其结果极有可能是无效的。无效的论证将无益于语言学研究。例如,Reiger和Kay对颜色的实验即发现,前语言时期的婴儿对焦点色的感知与成年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1]因此,不能把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简单平移到对颜色典型范畴的解释中。而且,即使是在概念范畴内部,抽象概念的原型确立与实体概念的原型确立是否相同都是没有定论的。

2.象似性理论

象似性研究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目前涉及到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共时和历时、文学和非文学等多个层面和视角,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12]但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如果具有相似的关系,那么也仅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不能倒过来推论,认为是相似关系决定了语言序列的先后安排。从逻辑上来说,即是虽然从A能推论出B,但不一定能用B推论出A,这在逻辑上是不能够倒推的。

象似性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即是戴浩一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戴浩一对“时间顺序原则”曾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他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这里使用的表述“决定于”即是逻辑上的倒推。[13]49-69我们虽然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许多语言单位的分布确实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但绝不能由此断言是时间的先后决定了语序的先后分布。

这种通过部分语言现象推导出时间顺序原则的做法属于不完全归纳的论证。而不完全归纳的结果不一定正确。我们在汉语中可以很容易找到大量不符合时间性原则的句子。如:

(1) 祝贺十八大胜利召开。

(2) 预祝大赛成功举行。

按照“时间顺序原则”,应该是先有会议的“召开”才能够“胜利”,先有大赛的“举行”才能有“成功”。所以,这个结论的归纳是不完全的,不能作为一个真命题去进行后续的演绎论证。时间顺序只是对汉语中部分现象的描述,而现象是可以变化的,更多的其他语言中的语序并不与时间顺序相符合。因而并不能从部分语言现象符合时间顺序进而推论为是决定性的因素。再比如:那个人试着爱玛利亚。在汉语中的语序是符合时间顺序原则的,但是在德语中,则可以有至少四种不同的语序,而且都是合法的表述方式(下例)。[14]180-187这是时间顺序原则不能够解释的。

(3)(dass) einen Mann Maria zu lieben versucht

(that)amanaccMarianomtolovetries

(4)(dass) Maria einen Mann zu lieben versucht

(that)manaccaMarianomtolovetries

(5)(dass) Maria versucht, einen Mann zu lieben

(that)manacctries,aMarianomtolove

(6)(dass) Maria einen Mann versucht, zu lieben

(that)manaccaMarianomtriestolove

因此,“时间顺序原则”只能够适用于部分的汉语现象,而且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并不能作为汉语的总体制约原则。由于其对具体语言的局限性,违背了认知语言学所宣称“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的目的,其普适性是值得商榷的。

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的绝对任意性发展到语言理据性研究的绝对象似性,实际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认识上的绝对化,既不利于学术流派间的讨论,也不利于认知语言学自身的发展。这是以后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象似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性,但不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理性的态度应如朱永生所言:“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15]

3.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源自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可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是移动的、突出的实体,是人们感知的事物。背景则是相对图形而言的,是尚未分化的,细节模糊的,衬托图形的部分。Talmy最早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16]419-430他认为这也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Talmy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使用的是类比论证的做法,但遗憾的是,Talmy并没有深入论证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似性。逻辑上来说,类比论证并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具有“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能够成立的前提。因此,直接套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语言的合理性是存疑的。我们知道,图形—背景理论最初是针对图形或颜色的研究而言的,如最著名的Rubin“花瓶/人脸”两可图形。[17]194-203其他类似的实验数据的收集也都是从图形和颜色这两个方面来做的,由此得到的认知模型是否能够简单平移到语言认知领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图形和颜色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语言的处理则属于抽象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是否具有相同的认知方式,具有多大的相似性是值得研究的。

其次,图形认知、颜色认知和语言认知使用的是大脑不同的区域。自19世纪中叶开始,学者们就已经发现大脑的左半球在语言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非语言形式的心理功能,如形象的感知和记忆都主要是由大脑的右半球完成的。[18]186大脑不同区域是否使用相同的认知方式是需要验证的。

第三,即使这个认知模型能够平移,但图形和颜色的研究是空间的或平面的,判定图形或者背景的标准是三维或二维的,而对于一维线性的语言来说,判定标准是否一样,如不一样怎么确定,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鉴于以上理由,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到语言组织方面,其适用性是需要验证的。至少不能作为默认的认知原则来解释语言现象。

三 结 论

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研究在逻辑上存在的一些缺陷。宏观上,从论据推导出论点,又用论点解释论据的做法属于循环论证。微观上,把不完全归纳的结论作为演绎论证的前提的论证可能是无效的。然后,我们就认知语言学三个主要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具体的问题探讨,指出认知模型的有效性证明等是特别需要加强的地方。这些问题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必须正视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对现有研究的深入反思,从而有助于完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1]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Lamb, S.Bidirectional processing in language and related cognitive system[C]∥In Barkow, M & S Kemmer.(eds.).Usage based Models of Language.Stanford, CA: CSLI Publication, 2000.

[4] Copi, I M & Cohen, C.逻辑学导论:第11版[M].张建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Rosch, E H.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 .1973 ,(4).

[6] Rosch, E H.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J].Cognitive Psychology .1975, (7).

[7] Taylor,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8] Croft, W and Cruse, D 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9] Verbeemen, T , Vanpaeme, W , Pattyn, S , Storms, G , Verguts, T.Beyond exemplars and prototypes as memory representations of natural concepts: A clustering approach[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vol.56, 2007.

[10] 江桂英.原型范畴理论缺陷再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1] Regier,T and P Kay.Language, thought and color: Whorf was half right[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13(10).2009.

[12] 卢卫中.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

[13] Tai H-Y, James(戴浩一).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C]∥In Haiman, J.(ed.), Typological Studies in Language: Iconicity in Syntax.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Ams terdam/Philadelphia.1985.

[14] Duchier, D and Debusman, R.Topological dependency trees: a constraint-based account of linear precedence[C]∥In ACL’01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Annual Meeting on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Stroudsburg, PA, USA.2001.

[15] 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16] Talmy, I.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C]∥Greenberg, J.H.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 Vol.4.Stanford: Stanford Press, 1978.

[17] Rubin, E.Visuell Wahrgenommene Figuren: Studien in psychologischer Analyse [M].Copenhagen: Gyldenalske Boghandel, 1915.

[18] 沈 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陈 雷】

TheLogicDeficienciesofCognitiveLinguisticsResearch

WANG Yue-l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Huaqiao Univ., Quanzhou, 362021, China)

There are a few logical deficienc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Macroscopically, the arguments come from evidences, then are used as truth to explain the evidences, which is typical circular argument.Microscopically, using the conclusions based on imperfect induction as the premise for deductive argument may cause invalid argument.Moreover, there are some flaws involved in the main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gic;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ototype theory; iconicity; figure-background theory

2013-10-23

王跃龙(1979-),男,河北平山人,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依存语法、计算语言学与词汇语义研究。

H0-0

A

1006-1398(2014)03-0164-05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包裹的一切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