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014-09-11 15:02符娟林,赵春容,向铭铭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0期

符娟林,赵春容,向铭铭

摘要:城市规划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先建筑,后城规”的现状造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时衔接困难。城市规划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应该贯穿于五年制专业教学的始终。本文在分析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城市规划思维;空间与尺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6-03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国内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一般在33%以上[1]。学生通过广泛的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及专业素养。实践环节贯穿于五年制教学过程中,一般包括基础训练(美术、工程制图、建筑设计等)、专项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等)、综合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实践综合(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等环节。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创新有力地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收获了良好的声誉。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城市规划教学体系的不断更新与进步。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中,低年级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训练,高年级阶段进行专业设计训练(图1)。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有美术、徒手画、建筑初步、测量等;大学二年级及大三第一学期的“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有建筑设计Ⅰ、建筑设计Ⅱ和建筑设计Ⅲ等。第六学期开始“专业设计”,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工程系统、绿地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设计,及居住区规划设计、村镇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综合性规划设计。

这一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建筑学背景,并涵盖了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层面,内容完整,是国内城市规划专业通常的设置方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隐含了一定问题,并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及城市规划能力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城市规划并没有贯穿于五年制的全部教学之中。在低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沿用了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体系,没有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会于其中。具体表现为:其一,在低年级阶段,第四学期之前,学生很少接触到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几乎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不同。只有大学入学的“新生教育”和大学一年级16个学时的理论课《城市规划导论》,对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内容体系进行了很简单的介绍,显然不够充分。所幸我校实行了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导师的“导师制”,导师在课堂以外针对专业进行指导并布置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其二,大学一年级的“专业技能基础”如美术、测量、工程制图等,几乎没有针对城市规划做专门的训练,学生很难清晰理解这些基础课程对规划专业学习有什么作用。学生没有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建立起城市不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没有建立起城市实体空间与抽象数据之间的转化能力,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对于城市规划何其何等重要。其三,建筑设计Ⅰ、Ⅱ、Ⅲ的教学中,主要针对小型建筑如别墅、图书馆、幼儿园等进行设计。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书,对建筑的平、立、剖和形体进行设计,而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学生进入到高年级的第一个规划设计,教学中发现,在给定学生一份规划场地的控规图则时,很大一部分学生竟不知道如何识图!他们在分析老师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规划构思时,第一反应是根据用地面积和容积率去推算可能的建筑总面积及人口数。以上三点导致了学生对城市规划知识体系认识的片面,对城市规划专业认识的偏差,以及城市规划系统思维方式的缺乏。这也造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候对宏观的、强调逻辑思维的城市规划专业学习衔接困难。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认识到以上问题,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进行了思考: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学科开展,不管是设计基础课还是理论基础课,必须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汇于低年级教学之中,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城市及城市规划认识论,以便学生从多方面更好地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只有在低年级阶段解决好“城市规划是什么”的问题,才能为高年级解决“城市规划怎么做”的问题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及大量调研、交流资料,对现有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修改集中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训练阶段(图2)。

第一,设立“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将现有的课程如测量、规划模型制作、建筑设计Ⅰ等融入这一环节,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题。具体落实到两门课程即“城市规划思维基础训练”和“城市规划思维综合训练”,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完成。“基础训练”设置六个子课题即空间与尺度、小建筑测绘、外部空间测绘、城市空间解析、“类城市空间”设计、数字与城市空间[2];“综合训练”设置四个子课题即城市认识方法、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3]、子系统规划[4]、城市空间认知与改造(图3)。通过这种设置让学生建立起一贯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和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

第二,对“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建筑设计Ⅱ、建筑设计Ⅲ的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进行适当调整(图3),改变只针对建筑本身设计的教学,将建筑设计融入城市规划之中。教学组织上,给定一个具体地块,给定该地块的上位规划,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分析,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制定给定地段的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并在规划管理条件的限定下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完成小型建筑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的等指标的由来,明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懂得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

三、结语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将各个实践环节纳入城市规划系统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有效组织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习惯,建立起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避免学生在思维方式及知识体系上出现“跃迁”而前后衔接困难。这将有助于学生城市规划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王琛,吴锋,段德罡.“数字与城市空间”——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1[J].建筑与文化,2009,(5).

[3]张晓荣,段德罡,吴锋.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2[J].建筑与文化,2009,(6).

[4]吴锋,王琛,段德罡.子系统规划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3[J].建筑与文化,2009,(6).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13syjs-40)。endprint

摘要:城市规划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先建筑,后城规”的现状造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时衔接困难。城市规划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应该贯穿于五年制专业教学的始终。本文在分析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城市规划思维;空间与尺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6-03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国内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一般在33%以上[1]。学生通过广泛的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及专业素养。实践环节贯穿于五年制教学过程中,一般包括基础训练(美术、工程制图、建筑设计等)、专项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等)、综合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实践综合(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等环节。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创新有力地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收获了良好的声誉。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城市规划教学体系的不断更新与进步。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中,低年级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训练,高年级阶段进行专业设计训练(图1)。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有美术、徒手画、建筑初步、测量等;大学二年级及大三第一学期的“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有建筑设计Ⅰ、建筑设计Ⅱ和建筑设计Ⅲ等。第六学期开始“专业设计”,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工程系统、绿地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设计,及居住区规划设计、村镇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综合性规划设计。

这一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建筑学背景,并涵盖了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层面,内容完整,是国内城市规划专业通常的设置方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隐含了一定问题,并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及城市规划能力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城市规划并没有贯穿于五年制的全部教学之中。在低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沿用了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体系,没有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会于其中。具体表现为:其一,在低年级阶段,第四学期之前,学生很少接触到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几乎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不同。只有大学入学的“新生教育”和大学一年级16个学时的理论课《城市规划导论》,对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内容体系进行了很简单的介绍,显然不够充分。所幸我校实行了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导师的“导师制”,导师在课堂以外针对专业进行指导并布置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其二,大学一年级的“专业技能基础”如美术、测量、工程制图等,几乎没有针对城市规划做专门的训练,学生很难清晰理解这些基础课程对规划专业学习有什么作用。学生没有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建立起城市不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没有建立起城市实体空间与抽象数据之间的转化能力,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对于城市规划何其何等重要。其三,建筑设计Ⅰ、Ⅱ、Ⅲ的教学中,主要针对小型建筑如别墅、图书馆、幼儿园等进行设计。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书,对建筑的平、立、剖和形体进行设计,而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学生进入到高年级的第一个规划设计,教学中发现,在给定学生一份规划场地的控规图则时,很大一部分学生竟不知道如何识图!他们在分析老师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规划构思时,第一反应是根据用地面积和容积率去推算可能的建筑总面积及人口数。以上三点导致了学生对城市规划知识体系认识的片面,对城市规划专业认识的偏差,以及城市规划系统思维方式的缺乏。这也造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候对宏观的、强调逻辑思维的城市规划专业学习衔接困难。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认识到以上问题,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进行了思考: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学科开展,不管是设计基础课还是理论基础课,必须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汇于低年级教学之中,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城市及城市规划认识论,以便学生从多方面更好地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只有在低年级阶段解决好“城市规划是什么”的问题,才能为高年级解决“城市规划怎么做”的问题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及大量调研、交流资料,对现有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修改集中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训练阶段(图2)。

第一,设立“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将现有的课程如测量、规划模型制作、建筑设计Ⅰ等融入这一环节,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题。具体落实到两门课程即“城市规划思维基础训练”和“城市规划思维综合训练”,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完成。“基础训练”设置六个子课题即空间与尺度、小建筑测绘、外部空间测绘、城市空间解析、“类城市空间”设计、数字与城市空间[2];“综合训练”设置四个子课题即城市认识方法、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3]、子系统规划[4]、城市空间认知与改造(图3)。通过这种设置让学生建立起一贯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和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

第二,对“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建筑设计Ⅱ、建筑设计Ⅲ的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进行适当调整(图3),改变只针对建筑本身设计的教学,将建筑设计融入城市规划之中。教学组织上,给定一个具体地块,给定该地块的上位规划,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分析,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制定给定地段的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并在规划管理条件的限定下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完成小型建筑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的等指标的由来,明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懂得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

三、结语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将各个实践环节纳入城市规划系统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有效组织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习惯,建立起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避免学生在思维方式及知识体系上出现“跃迁”而前后衔接困难。这将有助于学生城市规划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王琛,吴锋,段德罡.“数字与城市空间”——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1[J].建筑与文化,2009,(5).

[3]张晓荣,段德罡,吴锋.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2[J].建筑与文化,2009,(6).

[4]吴锋,王琛,段德罡.子系统规划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3[J].建筑与文化,2009,(6).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13syjs-40)。endprint

摘要:城市规划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先建筑,后城规”的现状造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时衔接困难。城市规划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应该贯穿于五年制专业教学的始终。本文在分析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城市规划思维;空间与尺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6-03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国内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一般在33%以上[1]。学生通过广泛的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及专业素养。实践环节贯穿于五年制教学过程中,一般包括基础训练(美术、工程制图、建筑设计等)、专项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等)、综合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实践综合(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等环节。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创新有力地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收获了良好的声誉。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城市规划教学体系的不断更新与进步。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中,低年级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训练,高年级阶段进行专业设计训练(图1)。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有美术、徒手画、建筑初步、测量等;大学二年级及大三第一学期的“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有建筑设计Ⅰ、建筑设计Ⅱ和建筑设计Ⅲ等。第六学期开始“专业设计”,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工程系统、绿地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设计,及居住区规划设计、村镇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综合性规划设计。

这一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建筑学背景,并涵盖了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层面,内容完整,是国内城市规划专业通常的设置方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隐含了一定问题,并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及城市规划能力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城市规划并没有贯穿于五年制的全部教学之中。在低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沿用了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体系,没有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会于其中。具体表现为:其一,在低年级阶段,第四学期之前,学生很少接触到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几乎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不同。只有大学入学的“新生教育”和大学一年级16个学时的理论课《城市规划导论》,对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内容体系进行了很简单的介绍,显然不够充分。所幸我校实行了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导师的“导师制”,导师在课堂以外针对专业进行指导并布置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其二,大学一年级的“专业技能基础”如美术、测量、工程制图等,几乎没有针对城市规划做专门的训练,学生很难清晰理解这些基础课程对规划专业学习有什么作用。学生没有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建立起城市不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没有建立起城市实体空间与抽象数据之间的转化能力,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对于城市规划何其何等重要。其三,建筑设计Ⅰ、Ⅱ、Ⅲ的教学中,主要针对小型建筑如别墅、图书馆、幼儿园等进行设计。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书,对建筑的平、立、剖和形体进行设计,而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学生进入到高年级的第一个规划设计,教学中发现,在给定学生一份规划场地的控规图则时,很大一部分学生竟不知道如何识图!他们在分析老师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规划构思时,第一反应是根据用地面积和容积率去推算可能的建筑总面积及人口数。以上三点导致了学生对城市规划知识体系认识的片面,对城市规划专业认识的偏差,以及城市规划系统思维方式的缺乏。这也造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候对宏观的、强调逻辑思维的城市规划专业学习衔接困难。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认识到以上问题,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进行了思考: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学科开展,不管是设计基础课还是理论基础课,必须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汇于低年级教学之中,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城市及城市规划认识论,以便学生从多方面更好地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只有在低年级阶段解决好“城市规划是什么”的问题,才能为高年级解决“城市规划怎么做”的问题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及大量调研、交流资料,对现有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修改集中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训练阶段(图2)。

第一,设立“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将现有的课程如测量、规划模型制作、建筑设计Ⅰ等融入这一环节,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题。具体落实到两门课程即“城市规划思维基础训练”和“城市规划思维综合训练”,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完成。“基础训练”设置六个子课题即空间与尺度、小建筑测绘、外部空间测绘、城市空间解析、“类城市空间”设计、数字与城市空间[2];“综合训练”设置四个子课题即城市认识方法、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3]、子系统规划[4]、城市空间认知与改造(图3)。通过这种设置让学生建立起一贯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和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

第二,对“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建筑设计Ⅱ、建筑设计Ⅲ的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进行适当调整(图3),改变只针对建筑本身设计的教学,将建筑设计融入城市规划之中。教学组织上,给定一个具体地块,给定该地块的上位规划,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分析,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制定给定地段的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并在规划管理条件的限定下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完成小型建筑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的等指标的由来,明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懂得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

三、结语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将各个实践环节纳入城市规划系统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有效组织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习惯,建立起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避免学生在思维方式及知识体系上出现“跃迁”而前后衔接困难。这将有助于学生城市规划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王琛,吴锋,段德罡.“数字与城市空间”——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1[J].建筑与文化,2009,(5).

[3]张晓荣,段德罡,吴锋.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2[J].建筑与文化,2009,(6).

[4]吴锋,王琛,段德罡.子系统规划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3[J].建筑与文化,2009,(6).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13syjs-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