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2014-09-11 20:53韩巧霞,段兴立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能力

韩巧霞,段兴立

摘要: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需要劳动力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样化的岗位要求,职业的高流动性也使劳动力需要提高个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能力,这些对就业能力的新要求使本身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群体压力倍增。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女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双性化人格,并从自主学习能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女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9-02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就业能力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管理学家一致认为,今后组织的变迁和发展将呈现出信息化、分散化、虚拟化、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尤其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组织瓦解、规模缩减或者经营转型的困顿,这使得更多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间转换,或者在不同的组织间流动,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现象,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极为关键,劳动力身上的投资使其对其他雇主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这就是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就业能力的本质。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改变。在旧的心理契约下,员工以对企业的忠诚换取长期或终身的就业保障;在新的心理契约下,员工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期望值变为能迅速掌握不断变换的环境下所需要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所能采取的策略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构成中“可迁移能力”成为人才选拔中的核心标准。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组织发展需要雇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样化的岗位要求,而女大学生的弱势在于其专业选择集中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业已形成所谓“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①,即在语言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及医学等人文社科学科专业,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而在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化学等自然学学科专业,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笔者对所在学校部分学院的2011级新生进行的性别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女生在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中的分布,是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收入上的缩影,相比之下“女性学科”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女性高等教育的状况限制了她们参与社会的条件、资格和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需要劳动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从事两种以上职业,不断学习和提高多种技能,培养灵活的就业能力,不断积累、提升人力资本,在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行业中寻求发展。麦可思研究院针对2010届不同专业大学生签约率所做的调查显示,在众多专业中,签约率排名前10位的本科专业依次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而麦可思统计的2007至2009连续三届大学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则依次为: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此外,从2007至2009届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来看,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显然,签约率高的专业90%属于“男性学科”,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下降快的则几乎全是“女性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专业或学科的性别差距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和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可雇用性,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从高等教育视角进行分析。

三、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双性化人格。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下,雇员的工作会有较频繁的变动,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转变成个人市场竞争力即就业能力,无形中给劳动力尤其是在就业市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劳动力带来更大的压力,需要健康的心态和理想的人格帮助其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当代女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不同程度地缺乏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相对于男大学生,她们的心理劣势表现在:成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情绪的自控力弱等方面,这些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职业发展与适应。双性化人格亦称心理双性化,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化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化人格特征,也就是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人格,按情况作不同表现,双性化人格已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校期间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女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积极引导女大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审视自己、观察社会,在尊重两性客观生理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信息等方式发展“双性化人格”,以新型人格取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资源管理能力。结合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笔者将女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资源管理能力分为社会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两类。(1)社会资源管理能力。大学期间是女大学生积累社会关系的生涯预备期,无论是大学期间的班级同学、知音挚友还是由于学习工作关系结识的各类学生团体负责人、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学校的朋友、校院两级的老师以及实践活动中结识的社会人士,这些都可以视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在社会资本。以哈佛商学院为例,其许多毕业生成就辉煌,不能仅仅归功于“人力资本”的因素,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支撑的关系网络在毕业生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社会资源包括:血缘或亲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学生组织资源、社会或科研实践资源,另外还有公共就业社会资源,如本校或者其他高校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等,通过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拓宽女生相对闭塞的信息获取渠道,学会甄别、筛选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2)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女大学生具有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其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系统化教育。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点不同,内容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内容的多方面多层级教育。具体来说,大学一年级应该重点培养女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基本技能,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信息存储等常见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二、三年级重点培养专业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女大学生在信息能力培养方向的主动性较弱,需要学校通过讲座或者相关课程进行引导,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但仅仅靠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很难从信息能力养成角度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可以建立图书馆与各院系的合作机制,结合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四年级重点培养专业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对女大学生有所侧重地结合实践经历,学以致用,更好地为其毕业就业服务。

注:

①这一现象并非我国所特有的,从全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来看,已形成一些“女性主导”的学科与专业领域,不同国家“女性学科”虽略有差别,但女性数量很少的专业各国几乎相同。

参考文献:

[1]郭晓霞,王建红.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大学生择业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6):42-43.

[2]章梅芳,刘兵.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1.

[3]赵莉.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3):80-81.

[4]丁芳,贾文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52-53.

[5]袁迎菊.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5):10-1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威海市2013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013)。

作者简介:韩巧霞(1983-),女,山东即墨人,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段兴立(1980-),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法学。endprint

摘要: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需要劳动力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样化的岗位要求,职业的高流动性也使劳动力需要提高个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能力,这些对就业能力的新要求使本身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群体压力倍增。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女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双性化人格,并从自主学习能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女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9-02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就业能力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管理学家一致认为,今后组织的变迁和发展将呈现出信息化、分散化、虚拟化、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尤其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组织瓦解、规模缩减或者经营转型的困顿,这使得更多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间转换,或者在不同的组织间流动,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现象,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极为关键,劳动力身上的投资使其对其他雇主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这就是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就业能力的本质。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改变。在旧的心理契约下,员工以对企业的忠诚换取长期或终身的就业保障;在新的心理契约下,员工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期望值变为能迅速掌握不断变换的环境下所需要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所能采取的策略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构成中“可迁移能力”成为人才选拔中的核心标准。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组织发展需要雇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样化的岗位要求,而女大学生的弱势在于其专业选择集中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业已形成所谓“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①,即在语言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及医学等人文社科学科专业,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而在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化学等自然学学科专业,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笔者对所在学校部分学院的2011级新生进行的性别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女生在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中的分布,是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收入上的缩影,相比之下“女性学科”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女性高等教育的状况限制了她们参与社会的条件、资格和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需要劳动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从事两种以上职业,不断学习和提高多种技能,培养灵活的就业能力,不断积累、提升人力资本,在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行业中寻求发展。麦可思研究院针对2010届不同专业大学生签约率所做的调查显示,在众多专业中,签约率排名前10位的本科专业依次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而麦可思统计的2007至2009连续三届大学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则依次为: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此外,从2007至2009届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来看,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显然,签约率高的专业90%属于“男性学科”,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下降快的则几乎全是“女性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专业或学科的性别差距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和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可雇用性,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从高等教育视角进行分析。

三、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双性化人格。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下,雇员的工作会有较频繁的变动,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转变成个人市场竞争力即就业能力,无形中给劳动力尤其是在就业市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劳动力带来更大的压力,需要健康的心态和理想的人格帮助其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当代女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不同程度地缺乏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相对于男大学生,她们的心理劣势表现在:成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情绪的自控力弱等方面,这些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职业发展与适应。双性化人格亦称心理双性化,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化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化人格特征,也就是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人格,按情况作不同表现,双性化人格已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校期间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女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积极引导女大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审视自己、观察社会,在尊重两性客观生理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信息等方式发展“双性化人格”,以新型人格取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资源管理能力。结合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笔者将女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资源管理能力分为社会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两类。(1)社会资源管理能力。大学期间是女大学生积累社会关系的生涯预备期,无论是大学期间的班级同学、知音挚友还是由于学习工作关系结识的各类学生团体负责人、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学校的朋友、校院两级的老师以及实践活动中结识的社会人士,这些都可以视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在社会资本。以哈佛商学院为例,其许多毕业生成就辉煌,不能仅仅归功于“人力资本”的因素,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支撑的关系网络在毕业生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社会资源包括:血缘或亲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学生组织资源、社会或科研实践资源,另外还有公共就业社会资源,如本校或者其他高校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等,通过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拓宽女生相对闭塞的信息获取渠道,学会甄别、筛选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2)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女大学生具有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其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系统化教育。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点不同,内容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内容的多方面多层级教育。具体来说,大学一年级应该重点培养女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基本技能,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信息存储等常见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二、三年级重点培养专业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女大学生在信息能力培养方向的主动性较弱,需要学校通过讲座或者相关课程进行引导,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但仅仅靠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很难从信息能力养成角度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可以建立图书馆与各院系的合作机制,结合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四年级重点培养专业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对女大学生有所侧重地结合实践经历,学以致用,更好地为其毕业就业服务。

注:

①这一现象并非我国所特有的,从全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来看,已形成一些“女性主导”的学科与专业领域,不同国家“女性学科”虽略有差别,但女性数量很少的专业各国几乎相同。

参考文献:

[1]郭晓霞,王建红.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大学生择业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6):42-43.

[2]章梅芳,刘兵.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1.

[3]赵莉.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3):80-81.

[4]丁芳,贾文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52-53.

[5]袁迎菊.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5):10-1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威海市2013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013)。

作者简介:韩巧霞(1983-),女,山东即墨人,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段兴立(1980-),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法学。endprint

摘要: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需要劳动力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样化的岗位要求,职业的高流动性也使劳动力需要提高个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能力,这些对就业能力的新要求使本身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群体压力倍增。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女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双性化人格,并从自主学习能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女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9-02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就业能力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管理学家一致认为,今后组织的变迁和发展将呈现出信息化、分散化、虚拟化、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尤其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组织瓦解、规模缩减或者经营转型的困顿,这使得更多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间转换,或者在不同的组织间流动,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现象,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极为关键,劳动力身上的投资使其对其他雇主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这就是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就业能力的本质。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改变。在旧的心理契约下,员工以对企业的忠诚换取长期或终身的就业保障;在新的心理契约下,员工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期望值变为能迅速掌握不断变换的环境下所需要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所能采取的策略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构成中“可迁移能力”成为人才选拔中的核心标准。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组织发展需要雇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样化的岗位要求,而女大学生的弱势在于其专业选择集中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业已形成所谓“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①,即在语言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及医学等人文社科学科专业,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而在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化学等自然学学科专业,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笔者对所在学校部分学院的2011级新生进行的性别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女生在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中的分布,是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收入上的缩影,相比之下“女性学科”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女性高等教育的状况限制了她们参与社会的条件、资格和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需要劳动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从事两种以上职业,不断学习和提高多种技能,培养灵活的就业能力,不断积累、提升人力资本,在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行业中寻求发展。麦可思研究院针对2010届不同专业大学生签约率所做的调查显示,在众多专业中,签约率排名前10位的本科专业依次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而麦可思统计的2007至2009连续三届大学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则依次为: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此外,从2007至2009届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来看,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显然,签约率高的专业90%属于“男性学科”,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下降快的则几乎全是“女性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专业或学科的性别差距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和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可雇用性,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从高等教育视角进行分析。

三、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双性化人格。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下,雇员的工作会有较频繁的变动,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转变成个人市场竞争力即就业能力,无形中给劳动力尤其是在就业市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劳动力带来更大的压力,需要健康的心态和理想的人格帮助其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当代女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不同程度地缺乏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相对于男大学生,她们的心理劣势表现在:成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情绪的自控力弱等方面,这些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职业发展与适应。双性化人格亦称心理双性化,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化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化人格特征,也就是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人格,按情况作不同表现,双性化人格已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校期间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女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积极引导女大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审视自己、观察社会,在尊重两性客观生理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信息等方式发展“双性化人格”,以新型人格取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资源管理能力。结合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笔者将女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资源管理能力分为社会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两类。(1)社会资源管理能力。大学期间是女大学生积累社会关系的生涯预备期,无论是大学期间的班级同学、知音挚友还是由于学习工作关系结识的各类学生团体负责人、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学校的朋友、校院两级的老师以及实践活动中结识的社会人士,这些都可以视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在社会资本。以哈佛商学院为例,其许多毕业生成就辉煌,不能仅仅归功于“人力资本”的因素,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支撑的关系网络在毕业生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社会资源包括:血缘或亲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学生组织资源、社会或科研实践资源,另外还有公共就业社会资源,如本校或者其他高校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等,通过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拓宽女生相对闭塞的信息获取渠道,学会甄别、筛选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2)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女大学生具有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其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系统化教育。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点不同,内容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内容的多方面多层级教育。具体来说,大学一年级应该重点培养女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基本技能,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信息存储等常见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二、三年级重点培养专业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女大学生在信息能力培养方向的主动性较弱,需要学校通过讲座或者相关课程进行引导,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但仅仅靠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很难从信息能力养成角度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可以建立图书馆与各院系的合作机制,结合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四年级重点培养专业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对女大学生有所侧重地结合实践经历,学以致用,更好地为其毕业就业服务。

注:

①这一现象并非我国所特有的,从全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来看,已形成一些“女性主导”的学科与专业领域,不同国家“女性学科”虽略有差别,但女性数量很少的专业各国几乎相同。

参考文献:

[1]郭晓霞,王建红.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大学生择业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6):42-43.

[2]章梅芳,刘兵.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1.

[3]赵莉.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3):80-81.

[4]丁芳,贾文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52-53.

[5]袁迎菊.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5):10-1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威海市2013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013)。

作者简介:韩巧霞(1983-),女,山东即墨人,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段兴立(1980-),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法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