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2014-09-11 21:00沈志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学科专业

沈志峰

摘要:通过对学科专业相关概念的辨析,指出学科专业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存在知识链,并探索了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模式、制度、政策、机制等,协调处理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找到两者结合的动力机制,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共同推进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保证。

关键词: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7-03

一、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反映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它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为军队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军事科学研究是军队院校的两项基本职能,而这两项基本职能是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的。

尽管目前都在强调以科研促教学,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普遍现象是“两张皮”。除了政策上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理论指导。由于长期以来军队院校教育训练理论工作者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开研究,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方面,理性思考不够,因此,导致在军事教育训练改革实践中未将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的范畴,没有形成“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仅仅是在课程改革的浅层次上徘徊,而没有进入将学科资源真正转化为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深度结合状态。因此,探索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模式、制度、政策、机制等,协调处理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共同推进办学水平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科、专业、课程构成与建设内容

(一)学科构成与学科建设

一门学科的形成需要如下几个要素:一是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即这门学科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的规律;二是理论体系,即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三是研究方法。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梯队建设,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实验室、研究基地建设,确定研究方向,争取研究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管理制度等。

(二)专业构成与专业建设

军队院校的各个专业是以培养适应军队建设需求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符合军队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包括专业方向和培养规格。因此,专业培养目标体系规定: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通过院校组织的各种教学与训练活动,学员在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与质量应当达到的标准,不能脱离军队发展的专业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二是适用的专业办学条件,包括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仪器设备建设、试验实践基地建设等。

(三)课程构成与课程建设

构成课程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师资力量,他们是开展课程教育的前提;二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件,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课程教材;三是有开展课程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课程实验室(或训练基地)、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包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材建设、课程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建设的成果是创新的教学大纲、适用的课程教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课程试验环境。

(四)学科、专业、课程的基本关系

1.学科、专业、课程的区别。学科、专业、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划分学科、设置专业、编制课程的依据不同;二是遵循的规律不同;三是它们构成的要素不同(见下表)。

2.学科、专业、课程的联系。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融于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其学科和专业的内在联系。第一,学科知识的分化与综合组成了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同时固化了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科的发展。第二,专业是课程的组合形式,专业改革需要更新相关课程的内容,提高专业人才对军队发展的适应性。第三,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又促进了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三、“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一)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

1.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规划方面,要做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协调规划工作。院校在学科建设规划中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资源共享、资金投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纳入学科建设规划,能够加强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力度。

2.要形成鼓励教员把科研与教学融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只有把科学研究的“源”与教学的“流”相辅相成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员的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内容才能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从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来看,教员的教学、备课等活动可以激发灵感和开阔思路,同时,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又可以固化教员的科研成果和促进他们发现新课题。

(二)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组织体系

1.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以学科群为基础,以学院为平台,整合相近学科的物质与人力资源,把相近学科的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场地器材整合到相应的学科群组织,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2.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和现代战争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专业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资料显示,来自于相近的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的教员给学员上课,能够更好的引导学员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知识。

3.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角度来看,一是研究所、教研室可以由不同学科的教员组成,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有利于集中优质资源开发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课程。二是研究机构各学科的人员和知识信息的渗透、流动,有利于拓宽学科专业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科专业集约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三是改组原有专业教研室、三级学科组织的实体形式,促进学科和专业优质资源的转化,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具体情况,让科研编制与教学编制实现相互转化。endprint

(三)形成开放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人才管理模式

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可以使一个人重新确立新的起点,而且能够营造出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学术群体环境,有利于学术群体之间的思维和观念的碰撞,从而促进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渗透和改造。传统的教员队伍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历优化、年龄优化、职称优化。这三点也是军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评估的主要观测点。然而,军队院校“师徒同堂”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实,这个问题也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近亲繁殖”,另一方面是“学缘优化”。如何处理好我们的“近亲繁殖”和“学缘优化”是我们人才管理中的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优化我的“学缘”,一是建立以年轻教员和跨学科、专业教员为主体的教学、科研“蓝军”团队,专门对传统教学和我院传统优势科目提出不同的见解,以此盘活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二是实施内部流动开放的人才管理体制,将不同的专业人员实行短期岗位交流;三是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军队院校、作战部队、地方院校,不定期选送部分研究生导师实行外出交流。

(四)创建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制度环境

学科专业制度是引导学科专业建设的导向标。制度对学科专业建设的作用有两种:正激励和负激励。得到客观、公正评价和奖励的教学、科研成果,就能够促进教员更加坚信教学、科研的同一性,进一步激发教员的教研潜能和创造性,进而引导周围更多的效仿、学习。如果采用的是功利主义价值观,会导致教员只重视对个人发展有利的行为倾向。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的制度建设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尤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价值导向的学术评价制度、用人制度、奖惩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要体现公平、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二是要公正、严格地执行制度。将合理的制度公正地贯彻到底,必然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合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学术风气,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协同有序发展。

(五)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1.在教员评价方面,应向科研与教学成果并重转变,认真研究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替代比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教学与科研是学科发展的两个“发动机”,要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

2.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支撑,相互协作。因此,既要评估学术队伍的教学情况,也要评估学科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开发情况,还要评估学科、专业、课程的相关资料的共享情况。这样才能促进优质的科研成果、技术转化为优质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3.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使自我评估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自我评估是军队院校自我调整、自我建设的催化剂。如果不与时俱进,随着知识的创新、未来战争对军事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自身人才的流失、学科专业基础设施老化,一个优势的学科专业、一门优秀的课程也有可能蜕变成弱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科、专业存在一条天然的知识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关系,这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前提。

2.学科、专业建设中的理念创新、组织制度变革、物质与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其内部要素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变化的制约因素。

3.形成富有激励性的组织制度是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二)建议

1.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以学员必需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特色,强调为部队和院校培养合格的一线指挥人才、技术人才。

2.突出课程设置的双重性。要以适应军队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军事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方法。

4.突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习惯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员传授知识为主。为了体现军队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应当提倡模块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糜玉林,朱爱红.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7,(6).

[2]任敏.浅论军队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J].工程兵学术,2007,(7).

[3]郭新元.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辨析[J].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11,(2).endprint

(三)形成开放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人才管理模式

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可以使一个人重新确立新的起点,而且能够营造出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学术群体环境,有利于学术群体之间的思维和观念的碰撞,从而促进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渗透和改造。传统的教员队伍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历优化、年龄优化、职称优化。这三点也是军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评估的主要观测点。然而,军队院校“师徒同堂”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实,这个问题也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近亲繁殖”,另一方面是“学缘优化”。如何处理好我们的“近亲繁殖”和“学缘优化”是我们人才管理中的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优化我的“学缘”,一是建立以年轻教员和跨学科、专业教员为主体的教学、科研“蓝军”团队,专门对传统教学和我院传统优势科目提出不同的见解,以此盘活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二是实施内部流动开放的人才管理体制,将不同的专业人员实行短期岗位交流;三是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军队院校、作战部队、地方院校,不定期选送部分研究生导师实行外出交流。

(四)创建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制度环境

学科专业制度是引导学科专业建设的导向标。制度对学科专业建设的作用有两种:正激励和负激励。得到客观、公正评价和奖励的教学、科研成果,就能够促进教员更加坚信教学、科研的同一性,进一步激发教员的教研潜能和创造性,进而引导周围更多的效仿、学习。如果采用的是功利主义价值观,会导致教员只重视对个人发展有利的行为倾向。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的制度建设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尤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价值导向的学术评价制度、用人制度、奖惩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要体现公平、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二是要公正、严格地执行制度。将合理的制度公正地贯彻到底,必然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合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学术风气,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协同有序发展。

(五)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1.在教员评价方面,应向科研与教学成果并重转变,认真研究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替代比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教学与科研是学科发展的两个“发动机”,要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

2.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支撑,相互协作。因此,既要评估学术队伍的教学情况,也要评估学科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开发情况,还要评估学科、专业、课程的相关资料的共享情况。这样才能促进优质的科研成果、技术转化为优质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3.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使自我评估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自我评估是军队院校自我调整、自我建设的催化剂。如果不与时俱进,随着知识的创新、未来战争对军事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自身人才的流失、学科专业基础设施老化,一个优势的学科专业、一门优秀的课程也有可能蜕变成弱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科、专业存在一条天然的知识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关系,这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前提。

2.学科、专业建设中的理念创新、组织制度变革、物质与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其内部要素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变化的制约因素。

3.形成富有激励性的组织制度是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二)建议

1.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以学员必需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特色,强调为部队和院校培养合格的一线指挥人才、技术人才。

2.突出课程设置的双重性。要以适应军队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军事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方法。

4.突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习惯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员传授知识为主。为了体现军队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应当提倡模块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糜玉林,朱爱红.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7,(6).

[2]任敏.浅论军队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J].工程兵学术,2007,(7).

[3]郭新元.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辨析[J].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11,(2).endprint

(三)形成开放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人才管理模式

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可以使一个人重新确立新的起点,而且能够营造出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学术群体环境,有利于学术群体之间的思维和观念的碰撞,从而促进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渗透和改造。传统的教员队伍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历优化、年龄优化、职称优化。这三点也是军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评估的主要观测点。然而,军队院校“师徒同堂”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实,这个问题也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近亲繁殖”,另一方面是“学缘优化”。如何处理好我们的“近亲繁殖”和“学缘优化”是我们人才管理中的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优化我的“学缘”,一是建立以年轻教员和跨学科、专业教员为主体的教学、科研“蓝军”团队,专门对传统教学和我院传统优势科目提出不同的见解,以此盘活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二是实施内部流动开放的人才管理体制,将不同的专业人员实行短期岗位交流;三是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军队院校、作战部队、地方院校,不定期选送部分研究生导师实行外出交流。

(四)创建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制度环境

学科专业制度是引导学科专业建设的导向标。制度对学科专业建设的作用有两种:正激励和负激励。得到客观、公正评价和奖励的教学、科研成果,就能够促进教员更加坚信教学、科研的同一性,进一步激发教员的教研潜能和创造性,进而引导周围更多的效仿、学习。如果采用的是功利主义价值观,会导致教员只重视对个人发展有利的行为倾向。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的制度建设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尤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价值导向的学术评价制度、用人制度、奖惩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要体现公平、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二是要公正、严格地执行制度。将合理的制度公正地贯彻到底,必然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合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学术风气,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协同有序发展。

(五)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1.在教员评价方面,应向科研与教学成果并重转变,认真研究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替代比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教学与科研是学科发展的两个“发动机”,要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

2.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支撑,相互协作。因此,既要评估学术队伍的教学情况,也要评估学科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开发情况,还要评估学科、专业、课程的相关资料的共享情况。这样才能促进优质的科研成果、技术转化为优质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3.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使自我评估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自我评估是军队院校自我调整、自我建设的催化剂。如果不与时俱进,随着知识的创新、未来战争对军事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自身人才的流失、学科专业基础设施老化,一个优势的学科专业、一门优秀的课程也有可能蜕变成弱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科、专业存在一条天然的知识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关系,这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前提。

2.学科、专业建设中的理念创新、组织制度变革、物质与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其内部要素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变化的制约因素。

3.形成富有激励性的组织制度是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二)建议

1.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以学员必需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特色,强调为部队和院校培养合格的一线指挥人才、技术人才。

2.突出课程设置的双重性。要以适应军队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军事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方法。

4.突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习惯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员传授知识为主。为了体现军队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应当提倡模块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糜玉林,朱爱红.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7,(6).

[2]任敏.浅论军队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J].工程兵学术,2007,(7).

[3]郭新元.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辨析[J].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