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城市群空间格局与优化路径

2014-09-22 07:14王晓红
中国名城 2014年9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苏南城市群

王晓红

摘 要: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发展模式的空间需求,结合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态势和空间经济特征,探讨苏南地区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和城镇功能定位,提出空间转型和优化的发展策略与具体路径。

关键词: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空间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9-04(5)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五市,位居长三角北翼核心区,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以占不到全国0.3%的土地承载了2.4%的人口、集聚了3.7%的非农就业人口和6.3%的地区生产总值。2013年,苏南地区人均 GDP突破 1.7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5倍,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占全国的 1/5和1/8,城镇化率达72.7%,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雄厚,有5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10位,是推动长三角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也是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规划区域。

目前,苏南正处于由投资导向转向创新导向的发展阶段,如果延续既有的发展路径,以现有的土地保有量、地均产出效率和能源消耗水平,将不足以继续支撑苏南区域又好又快发展。在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下,苏南地区只有实施以城市群发展为空间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发挥整体优势,保持苏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苏南地区城市化格局与空间开发现状

1.1 苏南城市化格局分析

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苏南地区一直持续高速发展,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达区域。在工业化的带动下,苏南地区城市化进程由最初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化初级阶段,逐渐过渡到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再向现今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转变。近五年来,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和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虽稍有下滑,但仍分别占江苏省的60%和40%以上,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并且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高于50%上升至2013年的72.7%,空间集聚效应十分显著。

1.1.1 苏南人口城市化格局

苏南地区各市县城镇人口比重自1990年以来逐渐上升,由1990年的低于30%逐渐过渡到2013年的72.7%,并且不同时期的人口城市化格局差异明显。1990年南京市辖区的城镇人口比重高于苏南所有市县,苏南地区的人口格局呈现“单中心”结构,2000年以后则逐渐呈现出以南京与苏州为核心的“双中心”结构。2013年,苏南常住人口3310.81万人,占全省41.7%,人口密度达1160人/km2,沪宁沿线和沿江城市人口密度较高,苏锡常和南京市区人口增长较快,苏州为千万级人口大市。城镇人口在空间分布上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五个市区和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苏南地区以人口数量增长和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已经完成,开始进入城市化的自我完善阶段。

1.1.2 苏南经济城市化格局

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城市化格局呈现出明显的“跳跃”形态,即1995—2005高速增长区逐渐由西向东移动,2005—2010则由东向西移动,这种现象揭示了以南京市辖区为核心及周围的市县在2005年以后表现出高速的经济增长,而以苏州市辖区和无锡市辖区为核心及周围的市县大多处于中低速增长区,形成以南京和苏州为“双核心”结构的经济城市化格局。

1.2 苏南空间开发状况

1.2.1 建设空间格局

2012年,苏南建设用地面积约7546.9km2,占国土面积的26.87%(水面除外,达到33.1%),土地利用率达到79.92%。建设用空间扩张疏密不均、局部连绵,沿江、沪宁高速沿线区域呈连片之势,西南部以点状发展为主。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挤占了大量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特别是沪宁沿线、沿江地区,农业空间快速缩减,苏州无锡除水面外的建设用地比重超过40%。

1.2.2 产业空间格局

苏南目前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7个,省级开发区40个,分别占全省的75%和42.4%,其中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沪宁沿线、基础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江。现代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其中,研发和软件等科技型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区和开发区,物流服务业分布在港口、空港以及高速互通等枢纽地区,创意产业分布在古城古镇和开发区,专业市场分布在相关产业集中地区。

1.2.3 生态空间格局

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宁镇、茅山、宜溧山区,长江及望虞河等清水通道地区,以及太湖、滆湖、长荡湖、阳澄湖、固城湖、石臼湖及周边地区。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宜溧金高地区和沿江环湖部分地区。

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生态承载力透支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苏南城市群经济社会和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2 苏南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与现实挑战

2.1 双核引领的城镇发展格局

苏南地区目前共有30个区、11个县级市。超大城市2个(南京、苏州);特大城市3个(无锡、常州和镇江);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4个。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副核心城市和江苏省省会,其城市发展区位和综合优势明显优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苏州作为上海的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联系更多地与全国或全球更高等级层次的城市相联系。苏南城市群将形成南京和苏州双核引领的城镇发展格局。

苏南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谋划布局,区域内城镇规模结构调整应进一步加强核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和中小城市的基层扩散作用,强化城市群中南京、苏州的双核引领,将南京、苏州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至1000万等级层次,重点发展无锡、常州、镇江三市,加快培育50-100万人的城市数量,逐步形成以特大、大、中城市为主体的“橄榄形”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宁镇城市群发展呈现中心城市极化发展,城市首位度高,目前已形成以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以及医药业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宁镇城市群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科教人才资源和沿江港口优势,通过宁镇一体化建设,促进苏中、皖南城市发展,将宁镇城市群打造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使之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区。

苏锡常地区历来乡镇企业发达,以昆山、江阴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享誉全国,具有较好的小城镇发展基础,且地理位置上紧邻上海。该城市群可利用上海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源,依托上海的辐射带动,发挥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以外资推动发展,形成城镇、外资、产业密集,县域经济发达、城镇发展相对均衡的格局,建设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区域。

2.2 两大城市群面临的现实挑战

2.2.1 宁镇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南京是长三角地区龙头——上海市的副中心城市之一,宁镇城市群的龙头,但其经济总量在长三角核心城市中不仅低于上海,而且低于苏州、杭州和无锡,其龙头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宁镇在开展各领域跨区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上具有高度的积极性,这为一体化过程中所需的政策、制度安排等方面的衔接提供了优越的制度环境。但是,由于行政区域经济特征的存在,区域政策环境不同、区域间协调难度大,难以形成区域性统一的创新环境支持系统;由于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协同发展能力;再加之发展空间上的不对接,制约着空间结构效应的发挥。

2.2.2 苏锡常城市群内部合作有待深化

苏锡常三市实力相差不大,竞争大于合作,加之缺乏有效的城市群协调管理体制和经常性的协商制度,出现了产业结构雷同、竞争无序等弊病,难以形成辐射周边区域的核心城市。城市群内县级市也存在着城市规划不衔接、城镇布局分散、产业空间无序蔓延、资源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发展空间受限的现实挑战。土地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苏锡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归根溯源在于长期依赖的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工业化道路,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 以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苏南城市群空间优化

长三角目前及今后的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态势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向南通、南京、杭州、宁波四个主要发展轴线构成的“大”字形结构,在这四条发展轴线中,苏南城市群以其独特的区位,必然成为上海的直接腹地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腹地。因此,苏南城市群在长三角甚至国家战略层面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3.1 高端引领典型示范,提升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是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等一切物的要素,都是为人的需求服务,必须丰富城镇人文内涵、优化城镇服务功能、彰显城镇规划的功能取向,把创造宜居乐业的环境作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苏南地区经历的传统城市化阶段实质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市群的建设为中心,通过苏南城市群建设产生的自身需求加快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群建设与区域转型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抓住加快“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机遇,提升苏南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交通一体化为推动力,加快宁镇同城化进程,并与皖江城市带发展结合起来,壮大南京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使南京成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和联接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苏锡常城市群主动加强与上海在产业和空间资源方面的互补互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加快城市群内的协作,壮大辐射带动能力,特别是跨江联动能力。

3.2 工农互惠城乡统筹,构建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框架下,要强调城乡互促共进、统筹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通过调整完善城、镇、村(社区)的空间布局,推动生产和生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和工农关系。针对苏南国土资源有限、人口规模较大的现状,要提高和发挥中小城市的作用,以推进中小城市发展为重点培育城市群,改变政府有倾向性地引导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做法,培育空间布局优、协同创新能力强、生态保障高效的城市群,化解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问题,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通过苏南城市群建设使城镇布局更加合理,区域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与产业布局相适应,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无锡、常州、镇江齐头并进,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结构,有效引导人口、产业和其他各类要素向重点地区集聚。

3.3 构造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市群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与完善与全球供应链密切关联的苏南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是苏南城市群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支撑,优化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产业成长环境是提升苏南城市群产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创新型城市群,不断完善区域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

大力推进现代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关注重要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争取占领产业竞争的技术制高点。建设自主创新人才高地,大力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以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以优势学科为载体,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引进和培养具有组织实施和配套能力的风险投资与精英人才、面向新型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人才。推进苏南城市群地区联合创新,探索城市科技合作新模式,建设宁镇创新基地和苏锡常科技创新区,支持城市群内部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

3.4 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全面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作为生产和生活的承载空间,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新型城镇化强调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因而,要根据人口增加的速度和规模,合理确定城镇新增的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使用的集约程度,合理安排城镇工业、服务业、公共事业、交通物流和居住等的用地布局,降低城市能耗水平,打造低碳城市,理顺就业密集区和居住密集区、大型产业开发区与大型居住区的空间配置关系,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3.5 增强内部互联互通,打造一体化城市群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苏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苏南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加快推进区域设施一体化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通过苏南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面增强城市群内部节点的联通性,形成网络化发展的格局,推进城市群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协作和生产要素有效流动的共建共享,加强城乡互动,实现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先满.苏南发展的第三次机遇——关于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认识[J].江南论坛,2013,(8).

[2] 田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16条建议[J].重庆社会科学,2012,(12).

[3] 汤浩,王军.苏南地区转型发展中的人口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

[4] 张建英,朱炳元.演进中的苏南现代化模式:路径依赖与未来转型——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5] 王成斌.抢抓战略机遇 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J].唯实,2013,(11).

责任编辑:王凌宇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苏南城市群
苏南年俗亦动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苏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