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环游路径选择与游客意象研究

2014-09-22 09:24石坚韧段阳阳
中国名城 2014年9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

石坚韧 段阳阳

摘 要:通过访谈问卷、草图绘制、因子分析及现场路线记录等方法,对西湖周边游客及其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游客对于微观空间的意象,并抽象得出了宏观空间结构意象。通过这些数据,试图探讨游客的路径选择与空间意象是否存在关联度,以及在哪些方面存在何种强度的关联度。研究结果显示,环西湖的游客主要有两种空间活动类型,即全体利用型和周边利用型,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每种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这与图片辨认得分结果及所绘制的意象地图中空间意象五要素出现的频数相吻合,即旅游者对空间意象的感知结果,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路径选择行为,可感知到的意象要素越多越能帮助旅游者做出最合理的路径抉择。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对西湖环湖景区规划与设计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路径选择;空间意象;认知地图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9-37(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都市旅游的兴起,人们逐渐重视景区的空间规划,学者对于游客、空间及环境感知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展。不同的人群构成了旅游景区的主体,他们旅游时选择的路径也是不同的。第一次到某地旅游的游客因为对景区环境的不熟悉,在游玩路线的选择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方向感较差的旅游者在某个交叉口处因害怕迷路所表现出的不知何去何从;已经来过同一个景区多次且对景区空间内部布局十分熟悉的游客可能会很轻松地选出一个既节省时间又风景最优的路径等。对景区空间的感知研究,符合了当今旅游规划过程中“以游客为本”的发展趋势。本文将集中于针对游客路径选择与空间意象结合进行的研究。

1.2 国内外空间意象研究综述

托尔曼(Tolman E C)1948年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学习理论”[1]。而后,沃姆利斯(Walmsley D J)从行为学的角度提出了空间意象(space perception)这一概念[2]。空间意象的实证研究:“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城市意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大师凯文·林奇(1960)提出的。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显示,不同的人会因各自在城市中的不同位置而形成不同的局部印象,最终抽象和归类为5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3]。

国内学者近二十年对于城市意象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且深入,也产生了一些与城市意象相关的概念。如李海霞,孙厚琴(2009)[4]阐述了旅游意象的定义和概念,曹晓妍(2010)[5]提出了城市意象空间,同时空间意象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性研究日益增多。如苗涛,李丁等(2010)[6]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的5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徐美,刘春腊等(2012)[7]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

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学者逐步将城市意象地图法和认知草图法引用到旅游领域[8],但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游客、行为、景区空间意象”的实证关联性研究仍然较少,尤其缺乏基于旅游行为的“游客路径”与“空间意象”的研究。本文试图以西湖环湖景区为研究对象,对游客路径与空间意象的关联度进行分析。

2 数据来源

2.1 空间意象数据来源

一是采取向受访群体发放问卷以及进行访谈的方法。这些问卷的主要包括受访群众的基本情况以及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等。

二是采取西湖环湖的若干张图片让受访者对此进行再认的方法。被访者会被问及是否知道图片中景物的名称或地点,然后根据各人的偏好对图片分别进行打分、归类。

三是被访者绘制草图,表达印象中对某一景区的印象,辅以若干标注,按顺序跟踪记录游客绘图时哪些要素先出现,接着出现哪些要素,最后再提取数据分析各种要素在受访者所绘草图中出现的次数与比例。

2.2 游客路径选择数据来源

此部分调研采用动线观察追踪法,即调查员追踪记录调查对象的答卷方式以及移动次数、移动时间、路线选择、轨迹等。

本次调研(调研时间2014年3-5月 )共发放2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1%。

3 环西湖沿线游客空间意象数据分析

3.1 空间意象数据分析

本文把空间意象分为情景意象和结构意象。前者指实际存在的空间,类似游客能够直接到达并在其中进行旅游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一种静态印象;后者指包括空间情景在内的各空间要素的空间分布组合情况,是一种动态抽象的概念[9]。

3.1.1 情景意象

(1)照片识别及结果

游客活动要素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可将场所情景分类:餐饮类(食)8张、宾馆类(住)7张、交通集散类(行)3张、景点类(游)14张、购物类(购)2张、休闲娱乐类(娱)11张;然后统计出各大类的辨认率(表1)。

(2)意象偏好分析及结果

游客的意象偏好也呈现显著不同,根据游客对图片辨认结果进行意象等级打分,用SPSS对每位受访者的情景意象等级得分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回归因子和相应的意象偏好图。

在应用SPSS软件对45个微观空间情景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得出了九个主成分变量,而本文只根据前两个主成分得分做出了游客的偏好散点图,如图1所示。

第一主成分反映景区空间的自然人文旅游环境因素,散点图上的各点越靠近坐标左端分布说明该景区空间的自然环境越不为游客喜欢,反之亦然。第二主成分变量反映了环湖景区周围的各建筑体的形状、色彩等因素。

3.1.2 结构意象

(1)认知地图分类

通过游客的意象草图,根据阿普勒雅德的空间二分法理论,可以把这些认知草图分为顺序型草图和顺序型草图。前者以道路导向,后者以区域导向为主。两者之间又可按照繁简程度与精确程度分为九个亚类(Appleyard,1970)[10],具体见表2。

表2表明,两大类意象地图中,顺序型意象地图数量较高,所占比例为55%,而空间型意象地图数量次之,为45%。在获取的200幅意象草图中,由于问卷调查的随机性,遇到拥有绘画功底的游客概率极小,而所得的草图也均属于两大类中的9个亚类。

(2)游客空间意象要素及其感知频率分布

表3的结果表明,游客对环湖区域空间意象的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感知频率大致呈现均衡状态,在14%-24%之间。进而从局部空间出发,对比西湖十景及整个环湖景区的意象草图,发现不同游客对不同景区空间各意象要素的感知尚有些许差异[8]。

标志是空间对行人对直接的刺激物,能够方便游客认识、观察并形成一定的印象和记忆[11]。表3显示,标志要素在整个景区空间意象中最突出,占24%。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游船、塔、山峰、桥等比较醒目的物体构成了主要的标志要素。

区域是游客能够进入且自成一体的空间范围。分析数据显示,区域要素是仅次于标志的重要意象要素,在所有样本印象草图中,出现的频率高达23%,数量大则说明了吸引力力强。

边界是两个区域接壤的横向参照。表3的结果发现边界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为21%,游客很大一部分能标出边界,且在边界附近对景区有较强的感知程度。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道路形成了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表3显示,道路在所有样本草图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为18%,与之相反的是苏堤、白堤的可意象程度最高,均为满点,这表明游客对这二堤的印象不仅仅是通道,而是一个连续的景观区域。

节点是各区域或者通道上的关键点,如广场、游船码头、售票处等。表3显示,节点要素出现的频率最低,为14%,说明它并非环湖景区空间意象的主要要素,且节点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如样本草图中三潭印月的节点要素出现的频率最高,为20%。

4 环西湖沿线游客游客路径选择研究

4.1 动线观察法

动线观察法是研究空间规划设计的常用调查方法,主要适用于空间使用者活动轨迹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追踪调查法对移动次数、移动时间、距离、路线选择、轨迹等内容进行调查[12-15]。

4.2 游线选择模式

4.2.1 白堤、苏堤为主的全体利用型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及追踪游客路径的调查表数据,得知40%的游客会选择以断桥残雪、白堤、苏堤春晓为主的景点,且在所有游客中所占比重最高,说明位居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随之进行的问卷访谈中,20%的游客面对提到“西湖”二字首先想到什么的调查中,选择回答“白娘子”居高,说明西湖的爱情传说已深入人心。

4.2.2 雷峰夕照为主的全体利用型

通过分析与游客访谈调查中获取的数据,可以发现,在所有被提及的如“天堂”、“美景”、“断桥”等各种象征物里,认为雷峰塔可以象征“西湖”二字的游客所占比例最高,约为22%。作者实地调研时发现,尽管收取40元门票,仍有10 %的旅游者(包括散客、团队)会选择雷峰塔作为自己的第一站旅游目的地。

4.2.3 音乐喷泉为主的周边利用型

西湖音乐喷泉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所获取的调查数据中,经过分析发现,8%的游客最喜欢西湖环湖景区中的音乐喷泉。杭州地铁1号线的开通,增强了游客到达音乐喷泉广场的便捷性,并且调查发现选择最先观赏音乐喷泉的游客比例(约26%)仅次于选择断桥残雪的比例(约28%)。通过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在最先游览喷泉的游客中,69%的游客选择直接前往断桥、白堤景点,23%的游客选择沿着湖滨路往南走前往柳浪闻莺景区,而8%的游客选择一直沿着湖滨路、北山路,直接进入到曲院风荷和苏堤景区,这类游客多为已游览三次以上的重游者。

4.2.4 南屏晚钟为主的周边利用型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点,与西湖其他九大景区有很大的主题性差异。结果表明约有6%的游客会以明确的旅游目的的宗教旅游方式参观南屏晚钟景区,与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游客形成了鲜明对比。净慈寺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吸引了国内外很多佛教信仰者不远千里多次重游该地,因而这类旅游者在完成既定的宗教旅游目的后,往往会就近选择周边的景点,根据自己的时间或其他因素有选择性的游览西湖景区,而不是非要完成整个环湖的旅行。

5 游客路径选择与空间意象关联度的实证研究

通过综合分析问卷调查、图片辨认和认知地图的相关数据,及所调查得出的四大游线模式,可以发现,游客的路径选择与空间意象存在一定的关联度。由于游客路径的数据分析缺少一个特定模型,因而本文仅较为宏观地分析其与空间意象的关联度。

通过分析游客对西湖环湖景区的图片辨认结果及各微观空间情景意象偏好散点图,在以自然人文旅游环境为第一主成分变量时,发现得分最高的是22号断桥残雪,得分次之的分别是26号雷峰夕照、19号苏堤春晓和42号音乐喷泉,说明这些图片能为大多数的游客所辨认,可意象程度较高。即游客所辨认图片的得分越高,对该景区的可意象程度和偏好程度越深,在路径选择时也会越倾向于以该类景区为最终选择点,以达到用最便捷的方式游览最认可的风景。

通过分析游客绘制的草图及游线选择模式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二者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苏堤春晓的空间意象五要素的感知总频数最高,为1373个,断桥残雪次之,为857个,这与调查所得的比重最大的苏堤白堤为主的全体利用型游线模式相吻合;在西湖十景中,雷峰夕照的空间意象五要素感知总频数次于断桥残雪,为570个,这与调查所得的比重次之的雷峰夕照为主的全体利用型游线模式相吻合;南屏晚钟的空间意象五要素感知总频数为212个,仅仅高于双峰插云(70个),这是因为双峰插于景区不像西湖其他九大景区游客可以亲身进入其内部的,因而可感知到的意象要素必然要大大少于其他景区,这与游客空间活动类型所占比重最小的南屏晚钟为主的周边利用型游线模式也较为吻合。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微观空间情景意象还是宏观空间结构意象角度分析,均可得知环湖景区的游客空间活动类型及所占比重分别为:(以断桥残雪起)白堤、苏堤为主的全体利用型游线模式(约占40%),以南屏晚钟为主的周边利用型游线模式(约占6%)。即游客的路径选择与空间意象存在一定的关联度。游客对空间意象的感知结果,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路径选择行为。游客在游览西湖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比较好辨认的或较熟悉的路线,若可感知到的意象要素越多,越能帮助旅游者做出最合理的路径抉择。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大多数建筑、场所的辨认率在20%以上,且大于50%的占较大部分,说明西湖环湖景区空间的整体可识别性较高;同时,按旅游活动要素所分成的六大类图片辨认结果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以清河坊街和丝绸街区为代表的商业购物场所辨认率最高。

西湖环湖景区游客意象草图在类型上共分为2个大类,9个亚类。在2个大类意象地图中,以段型、链型、支型/环型、网型为主的顺序型意象地图数量较高,所占比例为55%,而以散点型、马赛克型、连接型、空间格局型(方格)为主的空间型意象地图数量次之。

西湖环湖景区旅游者的游线模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白堤苏堤和雷峰夕照为主的全体利用型、南屏晚钟和音乐喷泉为主的周边利用型。

游客的路径选择与景区空间意象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若游客可感知到的意象要素越多,越能帮助旅游者做出最合理的路径抉择。

6.2 建议

6.2.1 道路的可识别性建设

作为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形成了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凯文林奇认为,能够给人印象深刻的道路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和可度量性,而可识别的道路必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所获得的调查数据中,发现苏堤、白堤的可意象程度最高,均为100%,说明游客对这二堤的印象深刻,这可能是因为这两条特殊的道路不仅具有易识别的桥梁,而且具有方向上的稳定变化,同时也通过这些桥梁进行定量度量行走的距离,因而会给游客留下极深的印象。但是,在所有样本意象草图统计的频率中道路因素并非很高,如平湖秋月景区的道路因素,仅出现5.9%。因此,不仅仅是西湖景区的主要沿湖路线需要强化和巩固,应加强其他如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等景区内部路径感知功能及可识别性设计与规划,使游客能通过方向识别和距离定位,来有效明晰自己所在的位置。

6.2.2 节点的层级式发展

在对节点的认知中,并非说每一个节点都要具有相同程度的认知和印象,最佳结果应该是体现出丰富的层级差异。正如本文的调研数据显示,湖环湖景区中节点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如样本问卷获得的草图结果中,统计出的三潭印月出现频率最高为20%,而雷峰夕照、花港观鱼和柳浪闻莺仅5%-10%左右。或许是因为三潭印月位居中央,同时又是唯一的完全水上景点,他们给游客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而雷峰夕照等景区,游客买完票很快进入景区内部,因此他们所感知的节点要素较少。当然,节点认知也并不是差异越多越好,正确的方法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柳浪闻莺景区的节点功能应大大增强。

6.2.3 三潭印月标志系统的继续强化

西湖环湖景区的标志系统建设可以说在国内其他景区里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标志是景区的一种外向参考点,能够方便游客认识、观察并形成一定的印象和记忆。表5显示,标志要素是西湖环湖景区空间意象中最突出的要素,占23.5%,这与西湖的实际情况吻合。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游船、塔(雷峰塔、保俶塔)、双峰、桥梁、石碑和牌楼等构成了主要的标志要素,说明它们给游客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但在调研中发现,作为西湖标志的三潭印月,并没有被游客较容易地识别出其图片和所在地点,且在被访者绘制的答卷草图中出现频率低,仅为10%。这一结果证明西湖环湖景区应重点进行对三潭印月标志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Tolman E C. Cognitive map in rats andmen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8, 55,(4):189-201.

[2] [美]D·J·沃姆斯利,G·J·刘易斯.行为地理学导论[M].王兴中,郑国强,李员才,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3]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0-100.

[4] 李海霞,孙厚琴.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9,(4):97-99.

[5] 曹晓妍.城市意象五要素在沈建大景观设计中的体现[J].建筑与设备,2010,(2):7-9.

[6] 苗涛,李丁,徐晓天.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11):75-79.

[7] 徐美,刘春腊,陈建设,等.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J].旅游学刊,2012,27,(4):21-29.

[8] 钱树伟,苏勤.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分析[J].旅游科学,2010,24,(5):56-63.

[9] 李建宏,李雪铭.大连城市空间意象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8):809-817.

[10]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1):64-74.

[11 蒋志杰,昊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2):32-36.

[12] 戴菲,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2——动线观察法[J].中国园林,2008,(12):83-86.

[13] 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0.

[14]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9.

责任编辑:于向凤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理念演进与路径选择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做好青少年工作,培养接班人素养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