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生态现状及规划对策

2014-09-22 02:47卢梦哲黄险峰
中国名城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规划

卢梦哲 黄险峰

摘 要:从三亚生态环境现状及现存问题出发,探讨了三亚生态分区特征及应扩宽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并结合相应规划原则,提出以“一心两轴五区”的环境规划及保护措施,旨在引起对三亚等滨海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生态环境;规划 ;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9-26(4)

三亚地处亚热带地区,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有蜈支洲岛、西瑁岛等大小岛屿40多个,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城市用地呈带状组团布局。目前其规划现状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林地和园地所占的比重较大;农村建设用地、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城市交通及其他设施用地相对不足。

1 三亚生态环境现状

现今三亚湾滨海景观带,多处海岸线遭到侵蚀,岸线后退,植被受破坏严重,生态防护功能的衰退,游人数量超过环境容量等缺陷,对滨海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海域附近建设对周围岸线造成生态破坏。例如凤凰岛建设之后,连接三亚湾大桥另一侧(凤凰岛对面)附近的沙质银滩的沙质逐渐变灰变黑,沙质疏松,植被枯亡,破坏土地承载力,原来平缓的潮间带沙滩变得起伏不平,形成积水槽沟。

2游人多聚集于海岸沙滩,人流无序流动,随意践踏,导致大部分海岸带植被破坏严重,破坏了海岸带自然结构。[1](图1)

近年来,三亚珊瑚礁覆盖率显著下降,总体呈衰退趋势,其中鹿回头、大东海海域尤其明显。珊瑚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和破坏性捕捞以及大规模采挖礁块、三亚河和近海工程建设、航运活动带来的泥沙和污染物及沿岸潜水旅游活动也造成一定的威胁。[2]这些致使岸线遭侵蚀后退,海浪、海潮冲击沿岸村庄良田,威胁着人们的家园。(图2)

同时,三亚红树林大面积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砍伐、围垦;红树林地区水质被污染及周围栖息地被无序开发。这使海南的红树林及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相对濒危状态,同时使许多生物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也失去了防护海岸的生态功能。(图3)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三亚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了威胁,而围垦造地和建设占用是造成海岸滩涂湿地逐渐减少的因素,这将影响到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能力,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失衡。

近20年来,三亚海防林屡遭破坏。使得部分地段的沿海防护林损毁,造成海岸线和沿海栖息地的侵蚀。而乐东县龙栖湾海岸线因毁林滥盖滥建,现在已经后退了200多米。[3]不仅如此,大量项目占用林地尤其是海防林,使海南海防林出现破碎、质量下降和断带,直接降低当地居民和项目建筑本身抵御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图4)

2 生态规划的内涵及三亚生态格局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特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

三亚市由主城区、两翼的旅游区和生态型城镇组成,其间有成片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具有典型沿海带状城镇群布局。由此布局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滨海平原地区既是农业用地的集中地,又是城镇建设及旅游开发建设密集点,加剧了土地利用的紧张和矛盾;旅游区缺乏统筹规划,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较普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根据三亚生态环境现状及安全格局可将其主要可分为5个区。城镇连绵区主要是东部的海堂湾城区、南部的三亚湾老城区以及西南部的崖州湾城区,中部育才镇及凤凰镇有逐步向外扩散的趋势,城镇区的生态安全系数较低。三亚北部有大片生态防护林,主要分布于天指岭-笔架岭-尖岭-白土岭-红坡岭-毫八刚这一区域。这片生态防护林能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对三亚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严禁砍伐和破坏,并应加强保护力度。三亚地区中部大多为生态敏感区,在该区域应控制建设开发力度并兼顾生态平衡稳定性。宁远河水源林、三联水库、牛落水库、福万水库和水源泄水库是水源保护区,属于一类水环境保护。沿岸线则多为生态旅游景保护区,如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南山岭、鹿回头、亚龙湾等,严禁过度开发破坏。 (图5)

3 三亚生态规划对策

三亚显山露水,其典型沿海带状城镇群布局结构有利于将建设用地分布在海湾和山崖之间的冲积海(河)岸坡地,因此应充分利用三亚自然山水条件对城市空间整体形态进行引导和制约,尊重生态价值。自然的山体、水系不仅能成为城市开敞空间、生态轴线、滨水景观、山体轮廓线,并能引导城市结构自然疏散,从而形成山、水、城相依的良好城市形象。[7]

根据上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三亚生态保护规划中,应该加强岸线保护及沿海林业保护,并根据三亚实际情况适时建立多种自然保护区。三亚与广州的生态现状有一定的相似点,北部均为山林自然保护区,东南部沿海,在市域范围内有一些水源地等。三亚可借鉴广州的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三亚进行生态分区,并适当增加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山体水系及物种多样性,合理利用滨海沿岸带,限制开发强度,利用林荫步径、公园绿地及绿色廊道构筑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所以在原有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珊瑚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保护区基础上,拓宽自然保护区范围,如宁远河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罗蓬岭自然保护区、六道岭自然保护区、南山岭-天然海角保护区、红坡岭-毫八刚自然保护区。(图6)

借鉴伦敦、广州等地生态规划的经验,在此提出了“一心两轴五区”的规划思路。 “一心两轴五区”。(图7)

“一心”——三亚主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如开辟点状公园、带状公园等;对主要街道及滨海沿路绿化,拓宽城市与河景的视线廊道;堤岸亲水设计,恢复红树林;加强环境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山体、滨海、沿河、沿路和隔声绿化带的建设。endprint

“两轴”——自然生态轴是自然空间的发展骨架,是生物多样性保障必要条件,它是由林带、水陆交界边缘、山体和动物迁移通道等具有良好廊道效应的线性自然空间组成的。北部自然生态轴线控制,严格保护生态防护林,禁滥砍滥伐。东部和南部的海岸线应严格限制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及退距,控制重点区域的建设规模,本着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五区”——三亚是由主城区和两翼的旅游区和生态型城镇组成,其间有成片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在规划中,热带雨林保护区主要是田岸后大岭自然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保护主要包含内河红树林保护区、红沙红树林保护区以及亚龙湾红树林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主要有福万水库水源保护区、宁远河水源林自然保护区;坡垒自然保护区包括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红坡岭-尖岭-毫八刚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旅游保护区则主要为南山岭-天涯海角景观保护区、亚龙湾-鹿回头景观保护区。重点保护主城区、亚龙湾、天涯海角、南山-山海奇观等地环境,并划定甘什岭、亚龙湾外围山体、天涯海角和南山-海山奇观为自然保护和生态敏感区,注重区域的连续性,形成自然保护体系。

规划通过道路绿化带和滨河绿化带形成绿化景观廊道,构建以线带点、面状铺开,点、线、面交织的绿化体系。点状绿化主要是开辟相对独立分散的公园或街头绿地,如城市公园、居住区的公共绿地,以点带面。线型绿色廊道贯穿和连通整个区域,形成色调一致、重点突出的绿化体系,主要有街道绿化,如环路、三亚湾滨海路、迎宾路绿化带,以及城市主干道两侧的绿化带。

大面积的面状绿化是在绿化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构建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海棠湾滨海绿化带,强化内河两侧及密集风景旅游区(如椰子洲和崖州古城池景区群、天涯海角-南山景区群等)的绿化建设,才能体现生态防护、城市景观、滨水休闲等综合功能。点、线、面串联的生态绿地系统构筑绿色廊道网络,提升三亚的绿化品质,为居民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

4 结语

生态保护规划将三亚生态分区划分为敏感地带,保护生态敏感区,按照“一心两轴五区”的规划思路提出将三亚营造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扩宽自然保护区范围,重点保护主城区生态环境及自然保护区,严格控制岸线生态轴和北部自然保护生态轴的开发强度,合理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水源自然保护区、坡垒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旅游保护区,严禁滥砍滥伐及游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强调完善三亚生态绿地系统,加强公园、绿化带的建设,保护山体、河道、海滩,恢复与重建生态绿地系统,努力构建新型生态绿色城市。

参考文献:

[1] 杨定海,李微,罗丽华.三亚湾滨海景观带探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9,(4):206-207。

[2] 施祺,赵美霞,黄玲英,严宏强,张会领.三亚鹿回头岸礁区人类活动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J].热带地理,2010,(9):486。

[3] 陈朝辉.海南省三亚市的生态环境建设[J].热带地理,2001,(3)。

[4] 葛竞天.论生态城市建设[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萍萍,袁奇峰,等.从“云山珠水”走向“山城田海”生态优先的广州“山水城市”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2001,(3):30。

[6] 罗保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战略[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5):24。

[7] 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49。

责任编辑:张吉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规划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