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水体景观的由来与现状调查研究

2014-09-22 02:52吴朋飞
中国名城 2014年9期

摘 要: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历史名城开封是著名的北方水城,目前正在实施的“宋都水系工程”,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原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系统梳理了开封水体景观的由来,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注重水系周边历史文化景观的塑造;合理规划和谨慎上马“三期”工程,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对开封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更新改造。

关键词:开封;水体景观;宋都水系工程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9-30(7)

2011年9月28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研究中原城市和城市文明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命题。古都是文明的集中体现,是跨越古今的纽带,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的载体。我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据四席(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古都开封是传统中国都城东西轴心期向南北轴心期转移的交接点,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开封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八朝都会”。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开封明确提出,将开封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符合开封的历史底蕴和现实状况。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宋都水系工程”,即逐步疏浚恢复几大湖区间被填埋的河道,连通古城水系,形成四河连通五湖城市水系景观,同时对沿河、沿湖用地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使之成为提升开封城市形象、彰显宋都古城独特魅力的重要工程。

1 开封城市河湖水系述考

开封位于黄河冲积大平原的西部,是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平无山,气候温和,空气土壤湿润,河网密布,沃野千里,是农耕文明与先民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开封的城市发展史和都城史都很悠久,有确切文献可考的历史是从战国大梁城开始。魏惠王六年(前364)魏国将都城自安邑迁到大梁,由此拉开了开封建都史的序幕。五代时梁、晋、汉、周,北宋及金,都以此为都。明初还曾有十年的陪都史。在开封都城史中,北宋最为繁华,至今仍被人称颂和追忆。

北宋东京城高度繁荣,与黄河、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网密布是分不开的。北宋之后,渐次南泛的黄河越来越靠近开封城市,改变了开封城周围的地理景观,使城市河网水系发生重大变化。据统计:自金大定二十年(1180)至1944年止,764年间黄河在开封共决溢339处,平均2年左右决口1处。其中,市郊境内为71处。再加境外决溢波及开封,灾害更加频繁。开封城曾4次被淹,15次被洪水包围。[1]特别是明代,黄河水曾于1387、1399、1461、1642等年份冲入城内,于1397、1404、1410、1414、1478等年份冲入护城堤,甚至1448-1492年间,黄河在开封四周横流,将开封隔在黄河北岸。[2]至明末,开封已形成“城外高、城内低”的盆地城市景观,无任何涓流汇入城内。城内一遇暴雨则积水严重,久排不出;城内河湖水质很差,居民饮水困难。据文献记载,“城中井水悉苦碱难引,汴人率于城外汲水饮之。”[3]这是自北宋东京城“四水贯都”景象,逐步演变至明末开封城湖水系的大致情况,此时的城湖水体景观系统仍非今天所看到的景况,崇祯十五年(1642)黄河灌城事件对今开封城内湖泊水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三围开封,久未下。最后一次采取围而不攻,坚壁清野的策略,开封城只剩一个孤城处于起义军的包围之中。开封城坚持数月,粮尽弹绝,官府决计扒开朱家寨口黄河大堤淹灌起义军,不料被起义军发现,在上游马家寨也扒开黄河大堤淹灌官军。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十四夜,适逢大雨连旬,黄河水位陡涨,朱家寨口、马家口一起决裂,声闻百里,洪水奔腾而下,直冲开封城,从北门入,穿东南门出,流入涡水。整个开封城顿时淹没在一望无际的洪水之中,积水深达三丈余。这次大水后的惨象,《大梁守城记》、《汴围湿襟录》、《守汴日记》等文献中都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移录。

此次大水灌城事件,使得昔日的繁华富庶尽付东流,“繁华胜景于此绝矣”(《如梦录·著者原序》)、“九月河淹城,官舍民居尽被沦没,淹绝者百万户。”(顺治《祥符县志》卷一《灾祥》)城中百姓大多死亡,“城中男女百万”,“得出者万人而已”。黄河水含沙量高,水退沙留,导致了开封城内原先地貌格局的彻底改变,彻底扰乱了明代城内的湖泊水系。

时隔3年过后的清朝顺治二年(1645),河南巡抚宁承勋赴任开封时曾作如些记录:“臣由大河汛舟直抵城下,城垣半在沙淤水浸之中,进至安远门,则瓮城、敌台灭没无影。循此而入,高者为沙为陆路,卑者为水为川流。土人谓城中沙淤漫衍,似高阜者,乃当日最低之地,今则街市庐舍,尽埋其地下矣。水流浩瀚,似低洼者,乃当日最高之地,今以他处淤高,则此地反卑矣。进行三五里,始见屋脊露出沙上。南门迤北,周王府尽成水乡,宫殿仅见榱桷,树木惟存枝沙,此汴城大略也。”(《大清畿辅先哲传》卷二十八《贤能传一》)。宁承勋是从北门安远门入城的,他的记录实际上指出了开封城内地貌的衍演过程,即明代城内低洼处今已成高阜,高处经过河灌已成洼地,形成湖泊。明末周王府紫禁城为四面坚固高大的围墙建筑,封闭的围墙相当于第二道城墙,阻挡住黄河水的侵入,结果周围淤高,而紫禁城内则变为洼地。于是周王府“尽成水乡”,这就形成了龙亭湖泊的基础。包公湖也是王府、官府大官僚的住所地,同样的原理,也演变成洼地,后渐渐形成湖泊。

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在周王府旧址这一空旷的区域修建了四周有围墙的贡院,后经城内居民取土或挖宝,到雍正四年(1726)贡院东、西、北三面出现水塘,贡院地势渐低,贡院周围的水塘湖泊实际上已成为开封城内西北部雨水的汇聚场所。雍正九年贡院搬至城内东北角,雍正十二年(1734)在贡院旧址建万寿宫,整治后形成东西二湖。乾隆五年(1740)正式开挖包公湖、杨家湖。之后乾隆四年、二十二年、二十六年的大水,对开封城内湖泊的盈缩有影响。道光二十一年(1841)大水后,龙亭湖、包公湖成为常年有水的湖泊,开封城内积水满盈,直至同治九年(1870)疏浚惠济河,总算彻底排除城内积潦,这是包公湖、龙亭湖形成的关键年份。之后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封城内无大水灾出现,因此,“光绪二十四年祥符县城图”实际所反映的是清同治九年疏浚惠济河工程完工以及对城内排水系统进行梳理后的开封城市图。endprint

根据“光绪二十四年祥符县城图”显示,清末开封城内河湖水系是由东、西、南、北四支河和包府坑、龙亭前大湖,大纸坊街北小湖、南门内五圣会馆南边小湖等湖泊组成。北支河由龙亭潘家湖至铁塔公园。东支河由铁塔通至城东南角。西支河由龙亭西南湖(杨家西湖)顺西南城墙至包公湖。南支河由包公湖至东南城角。

民国元年(1911)《开封城市图》、民国三年(1914)《开封府城之图》、民国八年(1919)《河南省城街市图》、民国十七年(1928)《开封市设计图》、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等,实际存在各图绘制和城市景观要素的不同,图中四支河与几个湖泊的形状、面积似有变化,实际变化不大。

建国后开封城内河湖水系的变化情况,可参见《开封市城建志》[4]:建国初,开封城内河湖水面及空地总计约600公顷,这在北方城市中是不可多得的,是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当时对水体景观的认识不足,除一部分用作公园外,其他洼地纷纷被填埋改造,用于基建,现已改造利用的约达240公顷。这些多属自发行为,有些把该保留的河湖也填起来了,影响城市排水和美观。

随着城市发展增速,工业生活污水增多,四条支河年年淤积,需岁岁清淤,而且每隔几年就得彻底清淤一次。1952年,根据开封市各界代表提出的以工代赈修建市政工程的建议,对东西支河进行全面疏浚。东支河疏浚土方6.6万平方米,新建涵管29座。西支河、南支河,从龙亭西湖西岸至包府坑1350米,大南门桥到惠济闸1500米,共挖土方3.7万平方米,并修培了沿岸的道路。西支河上新建涵管16座。1978年至1979年,东支河、北支河又大清淤一次,随后用块石作了部分护岸。1980年,市政府对老城区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整治。武汉给排水设计院认为,城内几条支河实际上是污水沟,夏季蚊蝇孳长,臭气熏天,设计改为暗渠。这次工程完工后,东支河从石桥口至济梁闸,西支河从法院街到包公湖,南支河从包公湖到济梁闸等河段,全部改为地下暗渠,长度共计15.03公里。今开封市内环路就是1987年明河改暗渠,渠上铺路所形成的道路,路边仍留有不少地名,能体现原来这儿是河流经过的地方,如石桥口、穆家桥、惠济河南东街、惠济河南西岸、惠济河北东岸等。至此,经过近千年的不断演变,才形成目前的包公湖、龙亭湖、北支河和地下暗渠所组成的开封市河湖水体景观系统。

目前,“宋都水系工程”是利用广济河(北支河)等河道,将龙亭湖、铁塔湖、包公湖、阳光湖等贯通起来,形成开敞的水体景观空间,打造适宜人居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从规划公告来看,整个工程实际上主要是整治80年代末留存的北支河,开挖被填埋的西支河、南支河和东支河,这是对80年代明河改暗渠设计工程失误的纠正。可见,关乎民生的市政工程,必须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向全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否则一些工程项目还会重蹈覆辙。

2 开封水体景观工程实施情况

为了发挥北方水城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在维护、复兴古城风貌的发展背景下,开封市提出了实施宋都水系工程规划,利用原有的河道连通古城水系,彰显“北方水城”古城特色的方案。通过“水系”将市内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使游客在一路在画舫的行驶中游览。古城宋都水系工程,规划水系工程全长约8400米,见“宋都水系工程规划图”,共分三期实施完成。

水系一期工程,全长约1600米,利用现有的广济河(北支河)连通铁塔湖和龙亭湖,河道于2002年完成整修。水系二期工程,全长约1900米,利用被填占的西支河,连通龙亭湖、包公湖和清明上河园内水系,整个工程建设已完成,各景区打造完毕,免费供游客游憩游乐。水系三期工程,全长约4300米,利用古汴河遗址及被填占的东支河连通包公湖、阳光湖、铁塔湖。至目前三期工程处在规划中。本文重点介绍水系二期工程的实施情况。

水系二期工程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西部,南起包公湖,经西司广场、陆福街、西门大街、法院街,北至龙亭湖和清明上河园,全长1900米,景观带东西平均宽约100米,其中河道宽度约18—50米,平均宽度30米,深2.0米,规划总面积26公顷。详见“开封市宋都水系二期工程规划图”。

整个二期工程,全线以反映宋代民俗文化为主题,以水景、绿化和仿宋的景观建筑构成景观主题。全段由北至南分为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等5个景观段。集锦园:长度638米,以水系河道为界,形成北部游览活动区、南部会议住宿区。运用自然式绿化与微地形疏林草地相结合,形成嘉花名木,水石奇胜的美景。春花园:长度228米,景观突出“桃红柳绿春风爽,花楼玉液酿琼浆”的特色。作为世界一流大都市汴京,酒楼是当时繁荣的象征,所以把酒楼作为该园标志性建筑。再以仿宋的廊、亭、榭作为沿河游览路线上游人驻足点和配景,为古河道增加古香古色的韵味。夏荫园:长度330米,景观突出“垂柳罩荷水面齐,梨园豫曲乾坤戏”的特色。开封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民间娱乐在宋代十分盛行,所以把戏楼作为该园标志性建筑。戏楼四面临空,对游船上的游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聚集人气、烘托气氛。另外设有码头广场、植物景观、盘鼓广场、亲水空间等节点景观。这些节点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秋韵园:长度134米,景观突出“芦花飞雪云秋月,木栈曲桥香桂菊” 的特色。该园保留现存的宗教礼拜堂作为该园的标志性建筑,白色礼拜堂倒影于水中,形成镜面景观效果。水面周围布置几何式的园林植物景观、开放的草地与广场。节假日时,以喷泉景观展现西方园林的张扬和大气,与沿河含蓄与细腻的中国古典园林,疏落自如的自然景观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一种中西合璧之美。景点中还有野趣微园、芦苇迷宫、植物景观等。冬凝园:长度491米,景观突出“回廊仙台望舟舫,红梅翠竹傲冰霜” 的特色。画舫斋是本园的标志性建筑,有透空、半透空和封闭的三组建筑组成,仿宋的造型、多重的空间、精巧的装饰、典雅的氛围,配以悠扬的古乐,使人梦回千年,是友人品茗叙旧,赏花观景的好场所。在5个仿宋景观园之间,有6座仿宋桥梁连接。西司桥,原型为绍兴斗门荷湖桥;陆福桥,原型为北宋东京州桥;板桥,原型为浙江仙居镇平桥;金奎桥,原型为福建漳州江东桥;天波桥,原型为河南临颍小商桥;孝严寺桥,原型为山东兖州泗水桥。 “宋都水系工程”二期的建设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开封市旅游业发展、改善了周边民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目前已成为外来游客和本市居民休闲、观光、娱乐的好去处。endprint

3 “宋都水系工程”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设计和实际建设存在差距

宋都水系一期工程,于2001年进行前期准备,2002年具体实施,修建了长1600米的广济河,将龙亭湖与铁塔湖连接起来。另外,还配套整修了600米长的利汴河,使龙亭湖、铁塔湖与城外水系连接起来。但整个工程,只是对河道进行了拓宽,把土护坡换成了石质护坡,两岸景观没有同步建设,破旧的建筑形成单调的河道景观,使人难以亲近。不仅没有达到建设旅游景观带的目的,对河道沿线地块的更新改造也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宋都水系二期工程,按照规划要求,河道两侧的景观带东西平均宽要达到100米,覆盖不同的植被、形成不同的风景,由北向南按河道流动空间将形成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5个景观段。每个景观段内还将建设酒楼、茶楼等不同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后期商业经营场所。同时,水系二期还借鉴桂林漓江的经验,通过后期亮化工程,使其成为“夜游开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期水系景观带被定位为集景观、商业、文化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观光带。目前5园6桥已初步建成,但两侧景观带的建设并没有达到规划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整个水系的夜景照明缺乏规划,在桥梁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作为城市中西向主干道上的重要节点景观的照明要求。现以拍摄的一张图片来说明存在的问题。[5]

此图片是春花园的局部,一墙之隔为开封市24中学。开挖的河道,都采用的石砌护岸,景观单调,长廊与河道之间的空间,远未达到规划所设计的两岸平均宽度100米。另外,河道里面的水缺乏流动,颜色发绿,水质很差。显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

3.2 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

针对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开封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7]中已作如下分析:第一,忽视了生态水系建设。水体生态功能退化,滨水生态系统失衡;滨水护岸形态生硬,缺乏对城市气候的调节功能。第二,视觉审美效果存在不足。环境小品设计缺乏整体性;滨水区周边的过渡空间不足,建筑环境凌乱;滨水绿化带层次单调。第三,滨水景观设计中缺乏人文精神。亲水功能缺乏;安全性考虑不足;文化理解的欠缺、城市特色不明显。第四,滨水景观使用功能欠缺。交通辅助功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设计过程公众参与程度低。笔者结合实际调研,综合得出如下:

3.2.1 理想主义与实用性的背离

整个景区中,6座桥梁采用的都是条石制造,耐用性比较强,但并没有考虑到其实际效用。一遇雨雪天气,行人安全成为问题。2012年年底开封下了几场大雪,不少网友反映桥滑,摔伤游客的事件时有发生。

3.2.2 没有充分考虑到开封的自然地理环境

开封气候干燥,全年降水量偏低,可利用的自然水资源有限,致使城市现有水资源严重匮乏。同时,城市滨水区水体污染严重,使滨水景观中最重要的自然要素受到破坏。一期、二期工程将市内最大的两个湖泊龙亭湖和包公湖打通,并保持两湖水面持平,这需要多少水量进行调控,缺乏应有的估算。在没有外来水源注入的情况下,并不能形成常年流动的景象。同时,水系二期工程增加的水域面积有限,单靠湖水自身的净化能力远远不够。如果没有良好的水质,旅游、商业开发都会成为空谈。事实上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后的河道中,已出现河水浑浊,垃圾漂浮,绿藻覆盖,臭味熏天的状态,使居民甚感失望。

3.2.3 未充分考虑防洪与交通等要素

设计者出现了就工程论工程的趋势,将沿河景观带与一般城市绿地规划等同对待,没有充分考虑河道的防洪蓄水需要;将工程周边用地几乎全部设置为商业用地,根据规划图,仅是法院街以北地块为综合用地,这种设计不尽合理,这会带来人流物流疏散困难的问题;道路桥梁等规划设计略显随意,所有桥梁都是穿越河道的交通性道路,没有考虑步行街集聚人流穿越河道的交通问题。在5园6桥的设计过程中,只注重景观带的构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做得不够,因而出现大量人造工程景观,缺乏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

3.2.4 尊重历史不够,仅按照最短距离理想化地设计五湖贯通路线

北宋东京城四水贯通时期,水资源远比今天丰富,船在城中行,是可能的。后经过黄河的多次泛溢,流入城内的河流早已湮废不存。今开封城的五湖属于死水,敞开的河流也仅剩北支河,水资源总量已严重不足。而且清末以来形成的河湖水系流路系统,也远非今天“宋都水系工程”中所规划的贯通路线。二期工程直接将龙亭湖与包公湖之间拉直开挖形成新河道,使得两湖之间缺乏曲折婉转的过渡,因而出现了两湖之间距离太短,景观设计单调和河湖水质差等问题。

4 可行性对策与措施

《开封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治方案:建筑风格与城市风格相统一;深化表现建筑边界线与城市轮廓线;城市空间与建筑环境相协调。具体而言,要修复滨水区的生态系统,营造和谐生态景观;注重美学原理运用,巧妙创造视觉美景;强调人文特色的融入与发展;强化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结合。[6]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如下对策:

4.1 合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杜绝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建设

应根据开封市自然地理环境和自身的经济基础,针对“宋都水系工程”已完成的一期、二期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在总结成功之处的同时,更要找出存在的不足。对存在的问题,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症下药,并结合民意大力整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们对滨水景观审美和使用等方面的需求,尽可能达到打造“中原宜居城市”的规划标准。

4.2 尊重历史,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在系统梳理开封城内河湖水系演变的基础上,重新考虑目前“五湖贯通”规划的河道开挖路线是否合理。另外,水系三期工程全长约4300米,利用古汴河遗址及被填占的东支河连通包公湖、阳光湖、铁塔湖,整个工程量远远超出一期、二期工程,依照目前开封市的经济实力,有没有必要再进行此项工程?前文已论及,开封地处北方,水资源匮乏,即使是在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北宋东京城,河网密布,城内有四条河流穿过,也没有出现类似今天这样面积巨大的5个湖泊。今天开封的水资源状况,显然不足以支撑整个水系工程。如果开封市经济、财力有了长足发展,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仍坚持进行宋都水系三期工程的话,可以将20世纪80年代明河改暗渠的西支河、南支河和东支河,重新开挖打通,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景观遗存,多塑造新的与古城风貌相协调的滨水文化景观。这样的好处是,这些支河都是近百年演变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们能促进开封城内河湖水网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因此,千万不能根据规划图中的设计,将几个湖泊之间采用最短距离进行河道开挖,这样虽然能减少工程量和资金投入,但缺点明显,一是各湖泊游览区之间缺乏纵深和缓冲,二是湖泊和河道容易出现水质污染问题。

4.3 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弘扬古城特色

开封是国家最早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应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内的每一块地。今天开封城的一街一巷,一楼一塔,可能都是历史上著名人物活动过的场所,具有珍贵的文化印记,我们应给予历史尊重。在当前认识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对一些历史遗迹,我们可以放一放,让子孙后代来处理。上世纪80年代明河改暗渠工程就是一个错误的例子,如若当时将东、西、南、北4条支河保留下来,当前实施的宋都水系工程就不会耗费3.5亿巨资来进行建设。在快速城市化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每上马兴建一个新的工程项目,就意味着某一历史遗存有可能被损害甚至消失的危险,国内诸多历史名城“拆毁”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应切切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开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开封市志(第六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502.

[2] 吴朋飞.开封城市生命周期探析[J].江汉论坛,2013,(1):121-128.

[3] [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6.

[4] 《开封市城建志》编辑室.开封市城建志[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97-104.

[5] 要建勋,何文胜.开封水系二期——陆福桥景观照明之我见[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9.

[6] 闫石.开封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蒋亚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