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近代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策略探讨

2014-09-22 09:42徐永战过伟敏
中国名城 2014年9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南通保护

徐永战 过伟敏

摘 要: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和上海隔江相望,近代状元实业教育家张謇在此进行实业教育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南通成为近代远近闻名的“模范县”,并形成了遍布全县的近代优秀建筑。其中包括用于生产的工业建筑,为工业服务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这些建筑的现状和未来的保护利用是摆在南通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详细列举南通近代建筑及其保存状况,并阐述了南通为保护工业遗产所做的尝试,为相似工业遗产城市保护工业遗产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南通;近代建筑;保护;工业遗产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9-63(5)

工业遗产是在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是多种文化要素关联互动的统一体[1]。工业遗产保护在我国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2006年4月18日国际遗产日,在无锡举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第一部具有宪章性的文件——《无锡建议》,标志着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正式开始。

1 南通近代工业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场,中国民营资本受外资的冲击束缚减小获得了初步的发展[2],1882年的苏州洋炮局和1886年的徐州立国煤矿拉开了江苏近代化的序幕。甲午战争后江苏工业迅速的发展起来,到1900年江苏兴办起了业勤、苏伦、大生等九家企业[3]。这些企业的附属厂家涉及了几乎近代所有的企业,尤其是缫丝业规模达到了全国的前列。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南通近代爆发式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近代工业的发展动摇了“重本抑末”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封建价值观念[4],为南通的工业发展解放了思想,营造了社会氛围。

南通近代工业发展,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模范县。张謇的个人效应和南通的近代业绩形成“国内有事,通电必请张季直署名;实业界有事,必请南通领衔”的局面。工业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设,南通城市重新规划,形成了一城三镇的格局,该格局以南通古城为中心、以唐闸为工业中心、以天生港为码头、以狼山为风景休闲区,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城市的结构得到了大幅的完善,形成了围绕主城的工业、物流、休闲中心,基本形成南通古城的近代骨架,为南通城市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城市骨架形成的同时,诞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近代遗存,包括大生纱厂及其分厂;大生纱厂下游企业,如榨油厂、机器制造厂;为工业服务的工房、医院;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如通崇海泰商会大厦;居住建筑,如濠南别业、城南别业。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成为工业改善民生的有力证据展示与世人面前。

2 南通近代工业遗产现状

南通的近代建筑遗产具有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分为工业、公共和居住建筑。其中,体现近代产业风貌特征的的工业建筑,清楚地反映出当时南通的工业体系和生产状况;为工业服务的公共建筑反映了当时的试图议会制的社会状况、从小学到大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以气象站为代表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宗教传播体系等;为工业提供保障的居住建筑反映了南通近代的市井文化,居住建筑从传统式向西洋式转变过程,反映了市井生活中人们逐渐接受西洋建筑的心理状况。这些建筑或为工业生产提供直接场所,或提供后勤保障,和南通近代生产息息相关,是近代社会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也阐述了近代南通的社会经济状况。

2.1 体现产业风貌特征的工业建筑

南通的工业建筑遗存多来自于张謇创建的大生纱厂工业系统,其中遗存最多的是唐闸的大生一厂(图1),大生一厂的工业遗存即现在的大生纱厂内工业及其附属建筑,位于通扬运河西岸,1895年10月创办,占地204000平方米。主要的工业遗产为钟楼、公事厅、专家楼、清花间厂房、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实业小学教学楼(厂区外)等,2006年大生纱厂作为扩展项目归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苑,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代工业遗产类)。

大生纱厂钟楼建于1915年,原为大生纱厂门楼。钟楼的大钟为职工上下班报时用,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高五层,第五层为钟室,四面有钟盘。由于该钟走时不准,南通比喻某人做事不靠谱,就会说象唐闸的钟。大生纱厂公事厅建于1900年,是大生纱厂管理机构的办公楼,该楼二层,砖木结构,座北朝南。面阔23.8米,进深14米。楼下大厅悬有翁同龢书“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板联,楼上有房五间,为张謇等人在厂时办公及住宿之处。东西南三面围以走廊,外有栏杆。栏杆为木质扶手、铁栏柱,柱间以扁铁饰卷云图案。专家楼建于大生纱厂建厂初期,供来厂安装机器的英国专家居住。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工厂内有四座仓库,为传统的砖木结构,规模宏大、防火分区设计合理、砖墙结构坚固,历经百年风雨仍在使用。这四座仓库原为大生纱厂清花间厂房,该厂房1895年开始筹建,1899年建成,由英国人汤姆逊设计,上海曹协顺营造厂承建。1898年12月建成,为砖木结构锯齿形厂房,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该厂房除外墙整修有所变化外,基本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重要的近代工业建筑。在南通江家桥和海门三厂镇还散布着大生的二厂和三厂,其中大生二厂遗存为清花车间两座,仓库三座,水塔一座。其中一座仓库正面满布文革标语,又具有了文革时代的历史信息而显得更加珍贵。三厂遗存为钟楼一座,车间仓库若干(图2)。

为了使大生纱厂所产生的余料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张謇又在唐闸镇创建了一系列的附属工厂,如为充分利用棉籽资源创办了广生油厂(现遗存厂房两座),为充分利用机器余力创建复新面厂,为了维修机器和适当的工具生产创建了资生铁厂,同时还创建了颐生酿酒公司、大达内河公司和大储堆栈等。这些企业为完善南通的产业结构做出了贡献,这些工业遗产也构成了南通完整的建筑遗产体系。

2.2 体现社会特征的公共建筑

工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为了大政治影响力建起的通崇海泰议会大楼。还有为了给大生各厂输送优秀的人才,创办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教育机构。这些建筑的遗存充分展示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进步。

1908年,以张謇为议长的筹备自治公所议事会成立。几乎同时,张謇当选省咨议局代表。初始的咨议局设在柳家巷,空间有限,后于1925年在桃坞路44号征地40余亩建造咨议局,该建筑由孙支夏设计,花费20余万元,以门厅、演讲厅为中轴线,两翼是整齐对称的2层办公楼。入口门廊立柱系4根10余米高的希腊式柱头,门厅上方为圆形吹拔,吹拔上是铁皮弯顶。立面有不规则的巴洛克装饰,线脚细腻,由水泥刷面塑成。东、西两个内院均有四周砖券外廊,上有罗马柱式花纹。演讲厅局部2层,可容1000余人。建筑规模超过当时上海总商会,是解放前南通规模最大的建筑。

张謇在其“父工业母教育”的理念推动下,于南通如火如荼的推行其“实业教育救国”的实践,除建立为大生服务的专门学校外,还建立了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的代表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其前身是张謇于1912年创办的织染传习所, 同年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大学。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现存学生宿舍楼、纺织科图书馆楼各一座。学生宿舍楼建于1925年,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67平方米。图书馆楼建于1934年,由纺织科毕业生捐资一万两白银建造,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07平方米,现保存基本完好。

小学教育的代表是唐闸实业小学,其前身为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小学,民国建立后更名为“实业公立小学校”、“实业私立国民小学”,1928年发展为完全小学。该教学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二层十一开间砖混结构,周匝回廊,清水外墙,平面呈T形,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近年经维修,保存完好。

此外,为了工人有休闲之处在唐闸建立了唐闸公园,在南通建立了东西南北中五公园,在狼山建立狼山景区。在君山山顶设立的气象台提供气象服务。濠河之畔尚存的上海银行南通分行大楼体现了南通代近金融业的发展。由于宗教特别是天主教在南通海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海门教区至今仍是中国主要的教区之一,海门主教朱开敏在海门建立了曹家镇教堂,成为华东的主要天主教教堂、在狼山建立狼山天主堂,成为了南通近代珍贵的宗教遗产。

2.3 体现市井文化的居住建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外国人通商居住,推行西洋化的力量和阻止近代化的力量反复交力,传统式、中西结合式、西洋式相继出现。

传统式建筑以芦泾港毛维庸的南书房为代表,该建筑为传统的砖木结构,平面为副阶周匝,屋顶为歇山顶、外观为白墙灰瓦。同时期的位于天生港的毛积庸住宅则采用了中西结合式,门楼为片墙拱券式,在片墙上砌筑突出于墙面的柱式、拱券,门洞下面使用西洋的铁艺作为装饰。

随着近代民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和建筑材料的革新,尤其是水泥和钢筋的广泛生产和普遍使用,大生的工厂开始遍布南通,为工商业服务的商会和各种机构也随之兴起,西洋式建筑开始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5]。唐闸红楼和濠南别业为西洋式居住建筑的典型代表。唐闸红楼位于唐闸河东南路33号建于民国8年(1919年),为大生纱厂股东高岸九的故居,整座建筑为西班牙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红瓦坡顶,阁楼每面各有三个气窗,楼前和左右有突出通廊,清水砖柱上端有圆形涡卷,门窗上部用青砖砌成平拱或弧拱。濠南别业建于1914年,为张謇私宅,主楼是一座英式建筑,三层底层为杂物间,红砖砌筑,夹以砖雕花饰,装饰着爱奥尼柱式,曲线形山墙上缀以球形装饰,正面两端转角处建八角形楼阁,上覆拱形铁皮顶。濠南别业由孙支厦参照北京畅观楼设计,是我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但由于南通的近代化是由张謇为主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以西洋建筑仍然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元素,如歇山顶的屋面、传统民居的布局、中国建筑特征柱式等。

3 南通近代建筑的保护策略

3.1 近代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

近代工业的兴盛与衰落和城市变化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因此工业遗产的保护必须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才会取得更积极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曾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出现从城市中心向郊外迁移,旧工业区都卷入到不同程度的衰退老化之中;另一方面高科技产业革命的到来正在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区位优势模式,各种新型中小企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等纷纷向大都市集中,给面临废弃和拆除的工业建筑提供了再生契机[6]。因此,遗产保护只有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根据城市功能区域不同,提供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选择合适的建筑改建为专业博物馆。在南通城南的濠河两岸,分布着张謇和张詧的私宅,其中张謇的濠南别业在上世纪80年代被划拨归博物苑管理,辟为张謇展览馆,而与之对应的河北岸的城南别业则改建为城市博物馆,市民可以通过这些馆舍看到南通近代的成就。其次,近代建筑改建为主题文化公园,如芦泾港毛维庸私宅改建成了城市绿谷,为市民提供一个节假日的好去处,南通博物苑秉承了原先的功能,并增加场馆,改善服务为城市增添文化底蕴。第三,改建为文化艺术创意中心,南通的文化产业一直实力很弱,近年新开辟的1895产业文化创意园,填补了这块空白,为南通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也为保护大生遗存建筑提供了开发保护模式。

3.2 集中片区的近代遗产多样化功能更新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成为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工业遗产作为南通近代城市辉煌的见证,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当今许多工业遗产地段的衰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地段主要经济功能的衰落,而各方面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其文化附加价值的存在,任其衰败甚至放任其消失,进而导致整个地段的萧条。由于棉纺业的衰落,整个唐闸古镇变成了港闸区建设的一处经济洼地。古镇作为近代遗产集中地片区经过物质空间时间维度的重组,从城镇的景观形象上建立多维的—即物质构成空间与时间空间以及人的行为空间三者有机组合形成的多维空间。将工业遗产的空地之间植入南通优秀历史建筑,形成空间的序列组合,同时又加强了时间长河中的历史文化积淀,将老旧的工房改造成南通地域物产工坊,使演化过程中人们的行为的渗透,在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共同形成一个活生生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有机空间系统[7]。根据这个原则,市委市政府把多样功能植入唐闸的开发,作为振兴南通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将工业遗产的空地之间植入南通优秀历史建筑,形成空间的序列组合,形成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建筑群,整修过程中保留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加强了时间长河中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次将老旧的工房改造成南通地域物产工坊,使游览过程中游客亲身体会南通特有的工艺,人们的行为渗透到历史建筑空间之中,共同形成一个具有建筑遗产、历史文化和生活体验的有机空间系统。这些以近代建筑为载体,植入多种元素的多功能开发将使这些地区重新发挥其活力。

3.3 场所精神指导下遗产地保护

场所精神是遗产地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来自于遗产地的历史发展、建筑风貌和整体景观包含了物质和功能的双重范畴,因此保护一方面涉及对遗产物质形态变化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涉及维护产生这些特征和氛围的环境[8],即遗产地的功能。当今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建筑遗产本身物质形态的保护,而往往忽略了对遗产环境的整体保护。做好遗产地保护首先做好基础工作,为历史建筑的遗产地保护提供依据。第三次文物普查自2007年开展以来,南通成立了八支专业普查队,深入到南通的乡村城市查找近代建筑,对每座有价值的建筑进行详细资料登记,努力保护近代建筑遗存,同时为每座建筑设置适当保护区,使建筑的保护同环境的保护同时进行,为建筑提供原汁原味的遗产地环境保护。其次为成片的建筑设置可行的保护方法,对于成片区的近代工业遗产如唐闸镇划定以大生纱厂为主的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内拆除和工业建筑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但有个原则建筑的形成是具有历史进程的,不能拆除所有的非工业遗产,具有时代价值的要保留,如具有文革特色标语的、具有建国初期工业特征的保留,形成连续发展的工业展览景观。核心区外设置一定的缓冲区,缓冲区内的建筑外观以近代建筑装饰为主,体量特征参照工业遗产,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在缓冲区外设置边缘区,边缘区的建筑高度限高。经过分区保护与开发有效的保护的建筑本体及其环境。

4 结语

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跳跃,工业有效的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工业遗产是其能够展示其伟大成就的文化载体。中国的近代化带有屈辱的一面,但客观上也极大的促进了工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南通作为近代的模范县成为近代发展的一个亮点。近代工业遗产是支撑近代第一城骨骼和肌肉,成为南通历史遗产的主题,这个主题在抵御“千城一面”的当代城市建设中,为南通的地域特色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随着苏通大桥的通车,大桥、大港、大学带动下的南通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腾飞,在这场经济的大潮中,近代建筑必将发挥其积极的意义。在南通经济更加富足的同时,南通近代遗产必将得到妥善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佟玉权.工业景观遗产的层级结构及其完整性保护[J].经济地理,2012,(2):166.

[2] 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教材编写组.江苏乡土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86.

[3] 梁磊.近代苏中市镇经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8.

[4] 孔令仁,李德征.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330.

[5] 徐永战.南通门楼的地域文化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5.

[6] 章熙军.南京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J].江苏建筑,2008,(6):36.

[7] 姚萍.小城镇多维空间特征及其整合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9):46

[8] 章熙军.南京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J].江苏建筑,2008,(6):16.

责任编辑:于向凤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南通保护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玉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