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

2014-09-22 09:46薛林平
中国名城 2014年9期
关键词:装饰空间建筑

摘 要:榆林堡是元明清时期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实物遗存。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重点建筑、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论述,揭示出榆林堡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榆林堡;空间;建筑;装饰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9-68(5)

榆林堡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冲积平原,东临八达岭,西接康西草原,北靠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南临河北怀来县。榆林堡是元、明、清时期是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1998年被公布为延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2003年被确定为北京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11年被纳入北京市、延庆县的“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库。

1 榆林堡历史沿革

榆林堡,亦称榆林屯、榆林驿、榆林屯堡。《(嘉靖)隆庆志·卷一·地理》载:“榆林,在州城西南三十里,为妫川八景之一,其名榆林夕照”;亦载:“榆林驿,在州城西南三十里,隶隆庆卫”。该志《卷六·屯堡》载:“本州境内军民杂处,屯营星散其周,以垣墉而为堡者……虏贼复来未破者止十馀堡耳。东红寺屯堡、泥河屯堡、榆林屯堡”。

此地“榆林”之名渊源悠久,曾因一大片榆树林引得无数文人佳客前来此地。元代诗人陈孚曾写诗《妫州》描述这大片榆林:“榆林青茫茫,塞烟三十里”。元代周伯琦的《榆林驿》中提到“此地名榆林,自汉相传旧”。由此,可见榆林堡历史悠久。

1.1 元世祖·建堡

榆林驿始建于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元史·世祖纪》载:“中统三年五月,自燕至开平立牛驿,给钞市车牛”。又《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七》载:“中统四年五月十二日,中书右丞相安童、平章政事忽都答儿奏:中都至上都站赤以聚会故,递运系官及投下诸物数多,滞不能发,至甚劳苦,臣等与枢密院制国用使司、御史台宣徽院,及四怯薛官同议,洪赞至独石四站,各增车驴三十具,榆林站增牛驴十具,总计价钞一百五十六锭”。

在元代,榆林驿隶上都路管辖。作为元代的官方驿道,榆林驿是每年皇帝巡行的必经之路,备受皇家重视。明代《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二》载:“上都路所辖陆站一十八处,马一千九百三十六匹,车六百辆,驴二千二十头,牛一千三百四十只。……榆林站,马二百五十匹,车四十辆,驴四百头”。又《元史·世祖纪》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乙酉,榆林、洪赞、刁窝,每驿益马百五十,车二百,牛如车数给之”。但王灿炽在《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古驿站遗址──榆林驿初探》一文中指出,元代榆林驿的旧址当在“西旧榆林”,即今河北省怀来县西榆林。

1.2 明英宗·迁堡

现址的榆林堡筑建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统十四年八月,明军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瓦剌军洗劫了从居庸关至大同、宣府的驿站。在总督军务兼兵部尚书于谦的领导下,明朝在此营建榆林堡城,用作军事防备(图1)。清《读史方舆纪要》写道:“(榆林)堡初置于卫东羊儿峪北,正统末移于此。”此外,《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亦载:“本堡(榆林堡)建自国初,先设于羊儿峪北,正统己巳,而后改移今址。隆庆三年甃周二里,高二丈五尺,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七十四员,名马一十七匹。本堡坐落介岔道、怀来,间而实联延庆永宁之境,喻此即昌镇,白羊口藉使力守此城。虏欲南入宁不顾后,此亦扼险处也。旧属昌镇,今併改隶本镇,乃把总防御不属本路统辖,有警昌镇既不能越岔道为之援本镇,或以非分土不之急。谁于守者似应照永宁例,改本路节制为便”。筑造榆林堡耗时5年,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完工。《(正德)宣府镇志》载:“榆林驿在城东南二十里,俱隶直隶隆庆卫,景泰五年筑堡障卫。”《(康熙)怀来县志》载:“榆林堡,景泰五年建。”

1.3 明武宗·扩建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榆林堡扩建南城完工。在榆林堡南城东门外有一块石匾额题刻 “新榆林堡”( 该石匾现由北京市延庆县文物保管所保存),左侧落款“大明正德十三年夏六月吉日立”,右侧书“钦差分守居庸关等处指挥同知孙□□,委官千户吉完文”。

1.4 明穆宗·重修

明穆宗隆庆己巳年(1569年)榆林堡北城包砖完工。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主管兵备事宜的胡公思伸重修榆林堡。《(光绪)怀来县志》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兵备胡公思伸重修,周三百六十五丈,内外砖砌, 城楼六座,八字墙十二丈”。重修的榆林堡周长三百六十五丈,约合1200米,北城墙内外皆采用砖砌,城内有城楼六座。南城城墙仍保留原先夯土材质。

1.5 清康熙·转型

清代后,长城的军事防备作用逐渐减弱。榆林堡开始从军事堡垒转型为一处民用聚落。清康熙时在此设立集市。原古驿大道(现东西大街)横穿南城,街道宽9米,两旁商铺林立,可以遥想当年热闹非凡的盛况。据《(康熙)怀来县志》记载: “康熙四十二年始,榆林驿每月一 、三 、五 、七、九日在人和街开设永兴集。当时南城东大街至西门外仅四、五十户人家就有王家客店、吕家车马店、德丰恒百货店、油房、缸房、药店、当铺十六、七家,还有零售、设摊流动小商。每逢集日商客云集,工、农、副、渔各类商品样样俱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自此,榆林堡从明代的军事功能转型为清代的商贸功能,逐渐成为周边的区域中心。

1.6 民国·衰落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所有驿站,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裁驿置邮”,榆林驿作为邮驿的历史落下帷幕。例如山西《曲沃邮驿考》中说:“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县城开办了现代邮政局,驿站依然存在,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才正式关闭”。江苏《句容邮政》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清邮政成立,驿铺逐渐裁撤;光绪三十年(1904年)句容县城始设邮寄代办所,县城‘云亭驿于宣统三年(1911年)裁撤”。由于京张铁路的开通,驿站的裁撤,现代的交通方式取代了古老的邮驿,过往人流物资减少,榆林堡逐渐衰败。

2 榆林堡空间格局

2.1 村落选址

历史上,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原的各政权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的建设。明初,为了抵御蒙元残部的骚扰,构建了以长城为主体,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区的九边镇戍体系。九边重镇的驿路多沿袭原有通衢大道。驿路沿线驿站数量众多,东起鸭绿,西抵嘉峪,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南沿线的广大地区。

驿站作为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其选址布局较为重要。一般驿站多选于交通便利之处,一些重要关隘也多设置驿站,同时还需考虑屯田牧马的地理条件和服务范围。

榆林驿是大都至上都十二站中的重要驿站,是元朝皇帝车往返大都和上都车驾扈从的必经之地。榆林驿地处怀来盆地中心,这里是洋河、妫川、桑干河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出现了“戍卒已无烽燧警,田家多有稻粱肥”①的太平景象。

2.2 村落格局

2.2.1 基本格局

一般驿站多有边墙障卫。有关榆林堡的规制(图2),诸书所记略有不同。《(康熙)怀来县志》记:“砖城。向南。周围三百七十九丈五尺,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阔二丈”。《(光绪)怀来县志》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兵备胡公思伸重修,周三百六十五丈,内外砖砌,城楼六座,八字墙十二丈”。《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榆林堡)周二里,高二丈五尺”。

榆林堡城呈“凸”字形,分为北城和南城两部分。北城略呈方形,周长974米,占地面积为59276平方米,约6公顷。南城为长方形,东西长423米,南北宽245米,周长1336米,占地面积103092平方米,约10公顷。南北城全周长2064米,南、北城共占地162368平方米,约合16公顷。原有的六座城楼早被拆除。北城设东、南二门,南门名曰“镇安门”,有城楼和瓮城。南城设东、西二门,在这二座城门上,均嵌有 “新榆林堡”石匾一方。古驿大道穿过南城, 城内东西大街称“人和街”②,当年大街两侧旅店、商店等鳞次栉比,繁华热闹。现残存土城墙,南、 北二城共计为199米。其余城墙已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了③。

2.2.2 街巷组织

南城的主要街巷为人和街,此街贯穿东西,功能属性为商业街,保存较为完整,现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经现场统计和资料调查,沿街现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有19处。据现场调查,榆林堡村有街巷十余条,交通比较便捷,有主干道、次干道之分(图3)。街巷宽度各不相同,宽至十几米,窄仅五六米。这些街巷半数保留了原貌,穿行其间,或拾级而上,或曲径通幽,或通达开阔。

3 榆林堡典型建筑

由于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榆林堡完整保存的历史建筑数量较少。但村落中零星散布着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既有气势恢宏的庙宇建筑,亦有古朴依旧的住宅等。

3.1 刘家公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国变,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避难西行,途经榆林堡时曾在刘姓人家休息,故而该宅院更名为刘家公馆。公馆位于人和街路南,单层民宅,保存相对完好。北房依然住着刘姓人家,正房、厢房均堆放杂物,古老的家具还在,落着厚厚的土。虽然破落,但所有窗棂皆刻有精致的雕花,可想见昔日的奢华。

紧靠人和街的墙壁上依稀可以看到“慈禧西行、乾隆托梦”的字样。另外还有数条模糊的革命标语, 推测是平津战役时留下的遗迹。历史痕迹的累积使得这座古老的院落令人动容。院内,一条通道连通前后房,正房三间,其中中间供奉祖先。刘家公馆雕饰精美。格扇保存比较完整,窗棂上都是精细的木雕,图案是传统的“明八仙”④,以及一些反映田园生活和祈求吉祥的图案,工艺精巧,令人惊叹。

3.2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村北的东庄户大街西侧路北,庙前有一片狭长的空地,用于庙会时人流集散。该庙是坐北朝南的一进院落,建造年代不详。现正殿、东西配殿、钟楼、倒座保存完好。正殿三间,面宽约11米,进深约8米,硬山顶。东西厢房两间,面宽约3米,进深约5米,单坡顶。单坡顶在山西传统民居中较为常见,在北京地区比较罕见。笔者推测采用单坡顶的原因如下:厢房房间进深较小,单坡顶使院子获取更多的日照。此外,当地有“屋顶半边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雨水流入自家院内,满足民间趋吉心理。厢房南侧有东西偏殿廊庑,五开间,面宽约15米,进深约3米,单坡顶,由6根木柱支撑,无檐墙。廊庑南侧有钟楼鼓楼对称而立,两层高,平面3米见方,歇山顶。倒座三间,南北开门过厅,面宽约9米,进深约7米。

据载,榆林堡内原来还有若干寺庙。如马神庙、藏经庙、龙王庙、文昌阁和武昌阁等大小庙宇十余座⑤。除城隍庙外,其余旧址皆不可考。

4 榆林堡装饰艺术

榆林堡的建筑装饰一般见于其关键部位,平实简朴,有点睛之趣,主要集中在窗棂、门枕石以及墀头等处,以木雕装饰和石雕装饰为主,现已留存不多。

4.1 门窗

刘家公馆内现存的门窗装饰是典型代表。该院南房的门窗保存完整,雕刻内容为“明八仙”,还有一些则为描述田园生活的木雕图案。

4.2 门枕石

堡内建筑的门枕石整体保存相对完好,以箱形与抱鼓形居多。箱形门枕石,多用于文人的院门,彰显主人的文化修养。抱鼓形门枕石,石鼓下常以花叶托抱,鼓座上多雕有包袱角,线雕花饰细腻精美。

4.3 墀头

墀头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多为砖雕,图案以植物、动物类纹样为主。植物类图案以寓意高洁的兰花和寓意富贵的牡丹等图案为主。此外,还有寓意子嗣繁盛的植物纹样,如葡萄。因其多籽,且枝蔓繁盛,因而古人常用来表达“子孙兴旺,万代不断”的美好愿望。动物类图案中,常见狮子图案。大狮和小狮象征“太师”“少师”,寓意吉祥和飞黄腾达,有权贵和富贵之意。

5 结语

榆林堡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元代,兴于明朝。作为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由于岁月悠长,环境变迁,历史风貌破坏严重,榆林堡往日的繁盛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何抢救并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将成为历久弥新的话题。

(致谢:张亚菲和王博凯为本文做了大量工作;孙齐参加了现场调查与前期研究;罗奇和郭华瞻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说明:文中插图,除标注者外,均为作者拍摄或绘制)

注释:

① 嘉靖《隆庆志》中提到《妫川八景·榆林夕照》;

② 出自《怀来县志》:“康熙四十二年始榆林驿每月一 、三 、五 、七、九日在人和街开设永兴集。”

③ 参见延庆县文物管理所: 《塞外古驿站——榆林》(1997 年 1 月 13 日该所油印本) ; 榆林堡文物保护小组: 《榆林堡文物资源调查简报》( 1997 年 5 月 19 日该小组油印本) 。

④ 指的是道教中八位惩恶扬善、济世济贫的神仙,共七男一女,即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用以祈求吉祥如意,福乐长寿。另外,相对应的暗八仙,指的是八仙所用的法器,以代表其人其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⑤ 康庄镇人民政府:明代榆林堡驿城遗址记,1999年9月9日,碑现存于榆林堡东门。

参考文献:

[1] 李云泉.略论元代驿站的职能[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35-38.

[2] 权忠敏.修复北京古驿站榆林堡[J].北京观察.2011,(2):49.

[3] 张春海.京郊古驿站,往来证沧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1-20(02).

[4] 渡茳.藏在“废墟”里的古城堡:京城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古军事城堡——榆林驿[J].中华民居(上旬版).2012,(8):36-43.

[5] 薛林平.建筑遗产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 王灿炽.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古驿站遗址──榆林驿初探[J].北京社会科.1998,(1):117-122.

责任编辑:于向凤

猜你喜欢
装饰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鲤鱼旗装饰坠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装饰圣诞树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