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引领 优教优学

2014-10-27 22:11陈蓉钟晓峰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京族东兴体育项目

陈蓉+钟晓峰

京族少男少女人物石膏像、悠扬婉转的独弦琴声、少女们的飘飘长衣……踏进防城港东兴市京族学校(以下简称东兴京族学校),一股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该校前身是建于1952年的万尾小学,2003年8月,东兴市京族中学和万尾小学合并,组成了东兴京族学校,这是全国唯一一所以京族命名的民族学校。

近年来,该校通过开设京族语言教学课,开办独弦琴兴趣班,努力打造具有京族特色的品牌学校,日渐成为京族文化的教育基地,成为防城港市民族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

将京族语言传承下去

走在东兴京族学校的校园里,一阵清脆的朗诵声吸引了记者,原来是几个学生正在练习京族语言——用京族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是该校学生追求的“时髦”。而追溯其根源,要从2004年该校开设京族语言教学课说起。

京族语言是京族地区的通用语言,但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受汉族文化、语言的影响,京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用本民族语言交流,有些人甚至已经不会说了。有鉴于此,作为京族文化教育窗口的东兴京族学校,把京族语言教学放到了重要位置,推行了汉、越(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英“三语”教学模式。

在开课之前,该校做了充分的准备:2002年,该校(当时还是万尾小学)乘着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特基金项目“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和“京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研究”的“东风”,与巫头小学、山心小学合作,编写了京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首本教材《京族乡土教材》(试用本)。2003年9月,该校派出施维铭等两位老师到广西华侨学校越南语专业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越南语培训。有了专业教师后,2004年,该校正式在4-8年级开设京族语言教学课,每班每周安排1个课时,对学生进行京族语言强化训练。

将京族语言教学搬进课堂,这对非语言专业出身的施维铭老师来说是个难题。刚接到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时,他无从下手,只好查阅大量资料,还向族里的老人请教,并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培训。现在,施维铭已经可以熟练地给学生上一节绘声绘色的京族语言教学课了。在课上,他穿插各种小故事,给学生讲京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针对学生不会说、不会写、发音不准确等情况,他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筛选与重新编排,通过创设情境、生生对话等方式,从语音、字词(喃字)、日常用语等方面指导学生学习京族语言,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他说:“京族语言不能当做外语来教,这是京族的民族语言,京族人要了解京族文化就必须学习好本民族语言。”如今,他的学生很喜欢上京族语言教学课,课后常主动找他请教问题,还自发组成了京族语言兴趣小组,与老师共同观看越南语影视作品等。

京族语言的教学,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今年刚考上大学的杨进秋以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本民族语言而自豪,即便离校多年,她仍保持着对京族语言的学习热情,常与老师交流探讨。她说:“京族语言是京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将来也要做一名京族语言教师,担负起传播京族文化的责任。”

万尾岛上飘来悠扬琴声

该校的独弦琴琴房里,摆放着几十架独弦琴,每到周二、周四的下午,学生们便到这里学习弹奏独弦琴。独弦琴兴趣班的一名学生对记者说:“独弦琴太奇妙了,一根弦竟然可以演奏出这么好听的音乐,我很喜欢。”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乐器,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是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校长钟晓峰说:“京族同胞能歌善舞,但却不够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我们开办独弦琴兴趣班,不仅是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更是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该校借助东兴市民族事务局赠送的100架独弦琴,于2007年正式开办了独弦琴兴趣班,2011年又开设了京族独弦琴科学工作室,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独弦琴兴趣班一开班就吸引了40多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京族学生。兴趣班的指导教师杜宇告诉记者:“独弦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吸引他们。”由于对独弦琴了解不多,刚开始教学时,杜宇碰到了不少难题。校领导知道情况后,便为她牵线联系上了自治区二级作曲家王能。王能向她提出宝贵建议,并指导她弹奏独弦琴;此外,她还经常向民间艺人请教学习。经过努力,杜宇演奏独弦琴的技巧逐步提高。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越来越喜爱独弦琴,八年级学生陈春艳和邓婷珍就是典型,每到上课时间,她们总是早早到琴房练琴。虽然基础不好,但在杜宇的指导下,她们学习十分认真,进步很大,邓婷珍说:“独弦琴的声音很好听,我很喜欢,我也想弹出很好听的曲子。”

除了培养本校师资,该校还积极“引进”校外资源,聘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苏春发,担任兴趣班的兼职指导老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一节课结束了,许多学生意犹未尽,放学后还到他家“开小灶”。许多学生弹奏独弦琴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武洪羽进入独弦琴兴趣班学习后,在苏春发的指导下,曾在第五期全国各民族中学生暑期同心营、首届广西青少年琴棋书画才艺大赛、防城港市越剧大赛等活动中取得佳绩。各种证书、奖项,见证了她的成长。她的父亲武明志说:“在我们农村能关注民族文化传承的家长太少了,学校给我们请了专家培养孩子,我们就要大力支持,让我们京族的音乐流传下去。”

民族元素融入校园生活

放学后,东兴京族学校的校园里处处是学生的欢声笑语。操场一角,轻快的舞步伴着合节的敲击声,那是学生们在跳竹竿舞;另一边的学生则穿着板鞋,四五个学生齐心协力,喊着口号前进……自2009年2月该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竹竿舞、板鞋等传统体育项目就成了学生课余活动的“宠儿”。

钟晓峰校长说:“民族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逐渐热爱民族文化,这是我们的目标。”该校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课教学中,要求体育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要适当加入民族体育项目的内容,如竹竿舞、板鞋等。体育教师李兴告诉记者,学生对这些民族体育项目要比常规项目更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提出“缩减”常规项目教学时间的要求。李兴说:“每到准备参加市里或镇上体育竞赛的时候,学校就会组建二三十人的队伍,训练竹竿舞和板鞋,在训练时,学生十分认真、投入。”

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教学,学生的体育技能不断提高,2010年,在自治区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中,该校的《京岛渔歌》获得了三等奖。该校还曾多次率队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各项赛事,先后荣获全区第九、第十二届运动会特别贡献奖,自治区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帆板队还在国内大赛中夺得多枚金牌。

东兴京族学校传承京族文化不仅是引进民族体育项目,在学科教学中也有所尝试。在该校的小学部,美术教师陈宣蓉正带领学生在纸上“贴”画,学生们用白乳胶将各式各样的贝壳、海螺等粘在预先画好的草图上,一幅幅精美而颇具童趣的手工贴画就完成了。过去,由于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原因,该校一直以来都不太重视美术课。在教学中,陈宣蓉联想到海洋物产是京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因此,她开始了教学海洋物产贴画的尝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这样的尝试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也倡导其他教师积极在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化元素,并在每年都不定期举办学生海洋物产贴画优秀作品展,学生们运用奇思妙想,“贴”出了一个个微观的海洋世界。

将弘扬和传承京族文化作为办学切入点,东兴京族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领略民族风情的平台,为丰富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助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该校多次获得防城港市和东兴市中考、小考优秀奖,并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团结先进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广西科技创新先进单位、自治区绿色学校、防城港市文明学校、防城港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东兴市文明学校等称号。如今,东兴京族学校就如一颗明珠,在万尾岛上焕发出闪耀的光彩。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京族东兴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京族传统服饰文化及传承与保护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