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点

2014-10-27 22:19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媒介儿童素养

给“选课走班”的五点建议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何通海在参与《中国教育报》发起的话题《“选课走班”:种种现实如何应对》(全文载于2014年6月4日刊)探讨时,给准备进行“选课走班”实践的学校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全面了解,理念先行。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社区的资源优势,对教师、学生、家长就“选课走班”的改革理念进行宣传引导。第二,系统规划,顶层设计。制订系统的学校课程方案,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做到蓝图先行、有条不紊。第三,培训教师,提升能力。做好师资培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第四,比较研究,建章立制。比较研究班级授课制与选课走班制的差异,完善开发制度、选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实现制度创新;研究中西“走班制”的差异,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第五,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可结合学校实际,在某一年段部分科目或部分班级先试行“选课走班”,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反思改进,然后逐步铺开、稳步推进。

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2014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提出,专业化的校本课程设计内容应包括学校层面的课程总体规划、一门课的设计、一节课的教案设计三方面,其专业水平可从先进性、一致性、技术性、原创性四个维度进行鉴别。(1)先进性。符合国家课程方案要求,每学期至多40课时;目标关注当今社会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体现与新技术的整合或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内容。(2)一致性。清晰地反映学校教育哲学和学生课程需求;整合现场可得到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资源;完整呈现课程纲要的要素;课程纲要体现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致性;教案体现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过程。(3)技术性。目标叙写清晰、完整、适切,主语是学生,突出三维视角;内容或活动的选择针对目标,按某种逻辑以单元的方式来组织;课时安排合理;教学过程突出活动性、趣味性和问题解决策略,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适切性;学期评价政策清楚。(4)原创性。对课程主题的教育意义的挖掘体现原创性;教学、评价或活动设计有创意且可行;课程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李树培在《人民教育》2014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媒介素养作为一种统摄性素养,涵盖各种具体媒介形式素养的本质与精髓,即对于媒介的批判性思考和道德性实践,而培养更高的技术使用能力、更强的批判意识和更好的自律能力,是各种新兴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儿童媒介素养教育需家庭与学校联手,家庭应注重儿童媒介习惯与意识的养成,而学校应关注可持续媒介素养的养成。首先,学校应正视媒介在儿童生活中的巨大威力,但又不能一味顺应儿童的各种媒介消费行为,需与儿童一起了解与解释各种媒介的优势与潜在危险,将儿童在媒介使用中的心灵感悟、震撼、疑虑等纳入课堂教学的主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进而反思学校教育,重塑学校生活的魅力。其次,学校需摸清与儿童媒介素养相关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疏通与整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通道,一方面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的精髓,另一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推荐儿童对于媒介问题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交流和教学中察觉儿童所关注的媒介事件,对学科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与整合,找准与儿童进行有效对话的时机与主题;同时为儿童提供探究平台,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媒介体验、媒介理解与媒介创作,思辨媒介文本与现象,理解与重构媒介文化,进而形成持续且自我更新的媒介素养。

新建学校的文化建构策略

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校长仇高兴在《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第3期上撰文认为,新建学校的文化建设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起步阶段要注意文化选择与基因植入。校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设计和规划学校文化,也可以在充分考察新学校所处社区的历史变迁、风俗人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文化追求加以选择,或者带领全体教师共同讨论来确定学校最初的文化基因。二是推进阶段要注意领导示范与事件影响。学校领导团队应身体力行,带头践行学校文化精神,同时通过有意识地策划一系列文化事件来影响所有人。三是建模阶段要注意顶层设计与全面规划。从初步的顶层设计到全面系统地规划文化发展蓝图,再到形成文化纲要,必须思路清晰,并在后续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属于本校或所属社区特有的文化因素,着力培养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四是学校文化建设应有理性思考与有效行动,要“深刻地想”和“有效地做”。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媒介儿童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