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2014-10-27 19:47陈军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团体票陈老师数学

陈军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创设情境、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上个学期,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

师:下周学校要安排一次秋游活动,我们三年级决定组织大家到大龙潭公园玩,同学们高兴吗?(生特别兴奋的样子)而且陈老师给同学们联系到了一个公园门票的优惠价。其中,个人票每人2元,团体票每10人15元。我们班共有49人,怎样买票更划算呢?

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我一边巡视,一边认真倾听各小组成员的发言。最后,各小组开始汇报各自设计的购票方案。

庞西云:我们小组选择购买个人票,49×2=98(元)。

熊卉荟:我们组把两种票价结合起来算,花的钱比庞西云这一组要少。9人买个人票,9×2=18(元);剩下的40人购买团体票,15×4=60(元)。最后,60+18=78(元)。比庞西云他们组省了整整20元钱。

李懿正:陈老师,我们组的方法和熊卉荟差不多,但是比较一下,我们组的方案比熊卉荟他们设计的多花了一点钱。19人购买个人票,19×2=38(元);剩下的30人购买团体票,15×3=45(元)。最后,38+45=83(元)。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喊着:“老师,我们还有比他们更省钱的!”

我让梁意琦作为代表来汇报。梁意琦一组的方法是:全部购买团体票,全班49名学生,再加上陈老师1人,合起来是50人,于是可以这样算:15×5=75(元)。

不等我表态,谢诗仪马上激动地站起来说:“我妈妈(她妈妈是我校老师)说,老师带我们去公园郊游,老师是可以免票的。按照梁意琦的方法就多算了1个人的钱,我们认为应该用75-2=73(元)。

其他学生听完,不住地点头,甚至有学生小声嘟囔:“还可以为班级节省2元呢。”

这时,刘清妍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我认为谢诗仪的方案有一点不合理。我认为应该付给售票阿姨73.5元。”

同学们都表示疑惑地问:“73.5元是怎么算出来的?”

刘清妍解释:“因为我们购买的是团体票,10人要15元,那么一个人只需花1.5元,我们多算了一个人,所以应是75-1.5=73.5(元)。减去个人票价的2元,不太合理。”

我不由得为刘清妍竖起了大姆指。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次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生1:我们买东西时,要先算一算,哪一种价钱最便宜,这样才能买到更多东西,也更划算。

生2: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要认真考虑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合理,不要马上做决定。

生3:我们可以先设计出几种方案,比较哪种方案好,然后再选择,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虽然小学生每天都接触数学,但问题在于他们少有机会去感受真实生活中的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就必须多给他们“创设”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去发现。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团体票陈老师数学
买 门 票
给孩子一次表达的机会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上海铁路局试行团体票电话预订及配送服务
错在哪里